•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操作技巧

    时间:2020-09-12 07:58: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驳斥美苏超级大国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陈毅的名言“如果他们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已经等了16年了,我们头发都等白了”,这些宣告性的话语随着300多名中外记者的新闻报道传遍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是指社会组织就做出的重大决定、重大方针及重大人事变动,以及举行重要会议、制定的重要计划或即将发生的其他重大事变,临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具有向外界庄严宣布声明、公告世界的性质,是社会组织进行自我宣传、影响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如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驳斥美苏超级大国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陈毅的名言“如果他们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已经等了16年了,我们头发都等白了”,这些宣告性的话语随着300多名中外记者的新闻报道传遍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内容集中,时间较短;新闻发言人可以由常任者、也可由某一职务的人担任,在我国大都由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之类的人士担任。

    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举办宣告性新闻发布会

    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政府必须对自身的决策和重大变动,利用媒体向国内外宣告。这也正是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意义所在。因此,举办宣告性新闻发布会,是政府表明立场和对今后工作发展的公开宣布,是尊重公民知情权的体现。

    一、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含义

    从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定义可以得出,宣告性新闻发布会是关于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其中重大决定、方针、人事变动及重要会议和计划、事变又与国家公民生活和国家利益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十六大时,新一届中国国家领导人与记者见面的新闻发布会;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颁布的新闻发布会;伊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布什的电视讲话;伊战爆发后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列入政府重大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民众的知情权密切相关。

    而且,随着民众政治参与面的扩大,人们的自主意识也在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要求更加强烈,政府要获得民众的信任,必须要让民众知道政府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对于一个负责任和自信的政府来说,只有做到信息公开、保证民众知情渠道的畅通,才能取信于民,在舆论上真正获得主动。

    二、政府设置议程的重大措施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媒体的新闻报道赋予了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影响着社会舆论。宣告性新闻发布会就是力图通过媒体来进行政府方针、政策的自我宣传,以影响社会舆论。

    早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期间,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周恩来就经常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共对和谈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谈的阴谋。解放战争时期,宣告性新闻发布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成立宣言,公开宣告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1949年1月28日,中共发言人发表关于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逮捕国民党内战罪犯的谈话。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还曾发表声明,抗议英国军舰暴行。可以说,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谈话和评论很好的引导了抗战舆论,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由此而带动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等给人们造成强大的冲击,同时电子媒介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舆论的形成、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举办宣告性新闻发布会,可以使人们对重大事情的猜测和“流言”消失于无形,使舆论朝有利于政府方针和中心工作的方向发展。如1980年9月2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就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决定成立特别检查厅和特别法庭检查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的问题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简要介绍了决定的内容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有效地平息各种议论和猜测,扭转舆论被动的局面,在当时轰动一时。

    操作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五种技巧

    目前此类新闻发布会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新闻发布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为政府辩护,而不是为了更详尽真实地披露信息。在重大敏感问题上不是主动向媒体透露信息,而往往是在媒体披露出来后,才出来否认媒体报道。发言人闪烁其辞、答非所问,或者干脆“无可奉告”的举动,招来了更坏的影响。因此,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态度要端正,反应要迅速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一般都是涉及重大事件、舆论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一连串的舆论反应。所以,在新闻发布上更要讲求主动、积极的态度,尊重事实,原原本本地公布事件真相,澄清是非,为公众答疑解惑。宣告性新闻发布会不能成为某个部门甚至某个领导的私利的代言工具,而要对事实负责,对公众负责。特别是有些重大事情发生的较为突然、重大,作为应对的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就较集中,准备时间也很仓促,因此就要求举办方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迅速发布的同时,保证发布内容的质量。

    二、发言部门按事件性质而定

    一般宣告性新闻发布会要按照事件的性质由各主管部门发布消息。在法国,宣布参加海外战争行动,由国防部宣布,如海湾战争爆发后,国防部长翌日宣布;发生劫机事件,由负责处置的宪兵或警察部门宣布;政府高级官员或领导人遇刺由内政部宣布,如1998年2月科西嘉省长遇刺身亡;政府要员患病住院或名人车祸等由医院根据病人家属要求宣布。如法国内政部长舍韦内芒1998年因医疗事故昏迷,病情报告由医院宣布。1997年黛安娜因车祸死亡的消息也由医院宣布。

    三、发言人的选择要侧重综合素质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发言人一般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担任宣告任务的发言人,正如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所说,“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特别要善待记者。”除要具备一般新闻发言人素质外,还要对一些影响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些重要决定、决策和政策比较了解,能根据主题去搜集有关的素材,把它分类加工、整理,尽可能清晰地、准确地传递给媒体。

    四、选择媒体不能厚此薄彼

    重大事件,因为关系国计民生,所以需要最为广泛的传播。在对媒体的选择上,要更为宽泛,不能厚此薄彼。2003年底,南京有关部门向数百万市民公示新的拆迁办法,这是一条典型的重大公共政策信息,因为它既关系到民生社情,又亟须在最大范围内让公众获悉。然而,据现代快报披露,当天南京市有关部门召开的公布这一新法的新闻发布会,竟然没有通知包括现代快报、江南时报等三家省级媒体。事后证实,这一疏漏绝非无意,而是有意为之。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非议。

    公共政策信息不归任何部门、个人所有,它属于公众。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发布重大公共信息不仅是权力,更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不同的媒体,受众不同,多一家媒体发布,知晓的公众就多一部分,而封杀了一家媒体,也就剥夺了一部分读者的知情权。所以,要实现事件宣告效果的“最优化”,有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上,对媒体的态度应该是主动邀请、主动通报,至少也该是“来者不拒”。而厚此薄彼的做法,显然背离了新闻发布的初衷,损害了宣告事件的效果。

    五、发布程序要简洁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要抓住最重要的信息,突出新闻性,避免空洞冗长或宣传味很浓,使人抓不住要领甚至听而生厌。发布席的安排要简洁,台上人员要精干,人数要少,避免把一些与发布内容无关或没有发布任务的领导人安排在台上就座,把发布席上安排成一个“主席团”。在一般情况下,新闻发布的开场白要简短,能够事先印成书面材料的,尽量以书面形式在会上分发,这样能使记者的报道更准确。已经书面分发了的发布材料,不必在开场白中再原原本本地念一遍,以便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回答记者提问,使新闻发布会更紧凑,信息含量更大。

    如发生重大事件时,英国外交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是发表声明和表态,时间不长,把事情说清楚即可,而且只回答2-4个问题,不回答记者提出的与此无关的任何问题。地点也因具体情况而临时确定,有时在外交部大楼,有时在首相府。如果重要人物在某国使馆或饭店举行会谈并要发表重要声明,就通知记者赶到某国大使馆门口或饭店的会议中心。主要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方便程度、天气和安全等因素而定,灵活掌握。由于时间紧迫,外交部新闻司一般是确保主要的通讯社和电视台参加,通过他们来传播信息。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宣告 新闻发布会 操作技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