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中国古代服饰的儒家思想核心探索

    时间:2020-09-30 07:56: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古代中国被誉为“衣冠王国”,其服饰文化灿烂精美,是大国盛世、礼仪之邦的体现。在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特别是历经了夏商周的演进,服饰中的“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尊卑有分”的衣冠制度已逐步完善,并深刻影响着后人,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衣冠服饰文化的基础。然而,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混战,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许多大思想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学说,来拯救天下黎明百姓,期望创建一个礼乐教化的国度。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倾心认同,使得他在价值本源上力推周公之道,进而开创了崭新的文化之路。但孔子的愿望,直到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时期才初步实现。从此,中国两千年的文化历程,尤其是最能体现礼仪文化之一的服饰文化深深烙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

    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儒家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是礼仪制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具表征的部分。在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形态里,无不与服饰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从本质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思想核心就是“礼”。礼决定了社会中人们服饰的主要形态、颜色、装置、配件等。古人认为,穿衣戴帽并非是生活小节,而是道德大节,古人已经把穿着方式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执行。古代的服饰具有崇礼之志,处处体现和维护着礼的实现和威严,他们以衣冠来宣示崇尚古礼。著名学者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一文中指出:“《墨子·非儒篇》儒者日: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大概最古的儒,有特别的衣冠,其制度出于古代,而其形式一一逢衣,博带、高冠、搢笏,表现出一种文弱迂缓的神气,故有‘儒’之名。”也即是说,儒家的释义本身就和古代儒雅的服饰文化紧密相连,他们在各种场合都体现出“尊儒崇礼”的精神。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每个细节中。因为古人认为穿衣戴帽不是生活小节,而是道德大节,他们首先把穿着方式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执行。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服饰就无法在世界上呈现出如此突出的成就和独具特色的形态。反而言之,如果没有服饰制度,儒家的礼仪文化也将黯然失色,这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了中华衣冠的实质。可以说,中国的服饰文化与儒家思想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价值取向

    古代社会中,“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用服饰“治天下”的思想和儒家物质生活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孔子与其后人,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把衣冠进一步政治化,而其真正的实质就是用服饰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阶级,从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别同异,明是非”并形成上下有序、层次分明、华夷有别的社会秩序和环境。这也是儒家把物质生活政治化的一种典型方式。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服饰分尊卑,体现了每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古代中国等级森严、上下阶层之间往往难以逾越。虽然古代封建社会中,历代的服饰变化有所差异,但区分尊卑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人们总是可以通过服饰非常直观地发觉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在服装的色彩和装饰图案上,更加有一个严格的、基本的规范。如龙、麒麟、狮子等图案是平民百姓不能使用的。传统的服色等级森严、尊卑有别,色彩运用更是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普通的老百姓只能穿皂青色或白色的衣裳,在秦代,平民只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称之为“黔首”。而黄色则为天子所专用,这也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擅自使用黄色将引来杀身之祸或被认为有叛逆之心。“鲜衣美食”是对古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写照,人们形成了服饰以鲜艳为美的观念,色彩鲜艳的服饰也为上层社会所独占。服饰制度严守尊卑的界限和思想,尤其是“下犯上”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清代的年羹尧、和坤都因不遵守服饰制度,有“僭越”的大罪,而招致杀身之祸。古代除帝王之外,王公列侯、文武百官的地位等级十分鲜明,服饰能够相应的显示他们的差别。在这种秩序中,也就是形成了以帝王为首的秩序等差,这也是古代治国思想的一种表现。古代妇女的服饰规范一般从属于男子。所以“妻以夫贵,母凭子贵”这是古之法礼。“三从”、“四德”是古代妇女言行的最高准则。同时他们还把妇女的服饰与“节操”结合,使之成为与生命等同的高度。古代妇女无故不出中门,出中门则一定要“拥蔽其面”,说明古代的妇女的穿着打扮、出行都有着严格的规制。

    二是服饰反映了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人们的着装基本准则是按照礼制规定的原则穿戴,既不僭上也不逼下,这些服饰本身就注入了道德教化的内容,女性的服饰纹样多是象征节操的纹样,这就使穿着与道德教化相统一。其实,忠孝是儒家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的本元,所以,中国古代“以德为本、以孝为先”的思想贯穿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服饰。围绕着忠孝的观念,古代的服饰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形式,有的将忠孝的观念像标签一样贴在服饰上,尽孝道之义来维护文化传统,如“忠”、“孝”、“勇”等字样直接缝纫在衣服上。如古代的丧服,均以素麻、素葛制成,无任何装饰,形成了以白色为丧的传统。如果死者与自己越亲近,则麻布越粗。素服有时还可以用作天子自责之时。古代服饰象征着道德,穿着必须与道德教化相统一。古代妇女穿着的最华贵的六服,一般都是上下连属,上下同色,这是为了体现妇女应专一,应从一而终。一些服饰的形制或其中的寓意就是道德的标准来加以诠释和衡量的。所有这些都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感受了儒家思想的渗透与影响,所以人们常常说古代服饰是一本穿在身上的教科书。

    三是用服饰分华夷。古代中原文化与外夷文化共同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体,但中原文明水平相对于游牧的民族文明较高,形成了“内华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在春秋战国的时期,王室衰微,外夷纷纷进入中原,侵犯各国,所以诸侯都以“尊周”、“攘夷”作为借口来追求霸业,这样无形之中中原的传统文化也自然而然成了凝聚中原民族的无形力量,而儒家恰恰就是这旗号的推动者。左衽还是右衽,束发还是披发,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服饰习惯成为分辨华夷的重要标志。这些本是一种风俗习惯,但在古代,慢慢上升为民族的尊严,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制。维护中原传统文化可以大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可以形成天下一统的观念。由于中原的服饰文化与游牧民族的文化差异较大,儒家普遍采取“尊周攘夷”的做法。所以在服饰设计上,尽量与外夷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其服饰的内涵剖析,无疑能够让我们站在新的高度和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华衣冠的本质。作为独具东方特色的“衣冠王国”,中国以衣冠宣示崇尚古礼,其文质统一的审美观,和谐有序的设计观,形成了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生活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王侯贵族还是谦谦君子或是上层贵妇的服饰,无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又波及社会各个阶层,而这些也正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存在于世界文化宝库中,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人,并为现代服饰设计所学习和汲取。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古代 儒家思想 探索 核心 服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