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写在舞步里的诗意和文化梦想

    时间:2020-11-23 07:51: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林怀民创办的“云门舞集”,引领了台湾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云门舞蹈”把中西舞蹈技艺、文学、音乐、美术、舞台设计、服饰艺术、中国书法和中华武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创意文化和媒介融会贯通,将诗意情绪编入舞蹈,力图充分发挥艺术共通性,以富有诗意的艺术表现形式阐释和传达中华民族文化意涵。“艺术飞地”的踏勘和文化资源的开掘、“文字伤舞”与“舞近于诗”的悖论和张力则体现了其寻找艺术转型路径的努力及其民族文化梦想。

    关键词:林怀民;云门舞集;艺术表达形式;文化阐释;舞近于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4-0093-09

    谈到台湾舞蹈,就不能不想到“云门舞集”,并由此联想到“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林怀民最初以作家身份知名于台湾,而其舞蹈表演与编导已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台湾艺文界的典型文化现象之一。

    一、序论:“艺术飞地”的踏勘与文化资源的追寻

    林怀民(1947-)出生于台湾嘉义,祖籍福建龙溪,其父为嘉义首任民选县长。他14岁即于《联合报副刊》发表小说,此后佳作不断,成为1960年代台湾文坛的优秀青年作家。《台湾新文学辞典》评价其小说“运用的是典型的欧美现代文学技巧。……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构成鲜明的印象和形象,通过人物的意识潜流,内心独白等手段来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受到现代电影手法的影响,尤其在转接、声响、场景等方面,都很电影化。”①这个评价虽仅针对其小说创作而言,但反观“云门舞集”舞蹈,亦可适用。由此看来,林怀民从文艺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对带有欧美艺术气息的现代主义情有独钟,在此后的舞蹈编演中,他到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和电影蒙太奇手法里去寻找艺术素材和文化资源恰在情理之中。

    但是,林怀民的这种中产阶级写作风度也引起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评,如台湾作家叶石涛认为,林怀民“不过二十岁左右,而所写的小说宛如风烛残年的老作家,已经有冷酷、敏锐的观察,枯寂、虚空的世界。……缺少传统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它底晦涩独异的风格委实颇不容易接受。这些小说有些地方显然闪露着心理分析的碎片,有些地方却接近于内心底独白,……属于‘孤独’的‘无根’的种族。……是现代工业化社会普遍的时代性的病态。”②而於梨华则评价他“缺乏的正是某种写实主义。他的世界仅囿于这时代、社会的某一阶层,与生气勃勃勤勉的广大人群的喜怒哀乐完全无关,简言之,他缺乏的是浓厚的乡土性和坚强的民族性。”③大陆学者王景山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辞典》则认为其“多写台湾现代青年人的迷失、虚无和漂泊,他们对现社会的一切权威、伦理道德失去信仰和兴趣,对一切事物采取怀疑、冷嘲态度,甚至进行自虐和自杀。”④白先勇也曾指出,“林怀民小说中的那些年轻人对于社会国家的问题,还徘徊在彷徨少年时,‘感时忧国’恐怕他们承受不了。”⑤显然,林怀民在1960年代的文学创作对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现实及国家忧患等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兴趣,而他脱离台湾乡土在地性,借重欧美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倾向也为人诟病。

    林怀民通过他人的批评觉察到了弥补自身不足和实施艺术转型的必要。1969年他赴美寻找新的文化资源,除在爱荷华大学进修文学专业外,他还发挥自身喜爱舞蹈的兴趣和特长,专程到纽约学习欧美现代舞蹈。1972年学成回国后,他开始转向舞蹈领域发展。1973年,在戏曲学家俞大纲等人支持下,他创办了起名自中国最早古典舞蹈“云门”的“云门舞集”,由此走上了从欧美现代舞蹈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双重营养并使其与台湾的地区性文化兼容,营造具有特异艺术品格的艺术“飞地”的探险之旅。

    1976年是林怀民艺术理念发生鲜明转变的标志一年,从此时起,林怀民的舞蹈由着重个人表演、自身舞蹈技能的展现、个人情感的抒发转向了集体舞蹈的编导和创意。这无疑是他在经过多年思考和艺术实践之后,向“艺术飞地”踏出的勇敢一步。林怀民1976年之前编导和表演的舞蹈作品,其艺术创作主要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由《梦蝶》到《寒食》,所表现的为一个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情操,一种冰冷的和孤独的傲气;而另一条由《哪吒》到《白蛇传》则系在古老的框子中装入了现代意识。”⑥而在1976年之后,其舞蹈作品逐渐地“不再是取材我们的幻想,而是来自真实的生活和自己的传统。……林怀民企图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以及人生中的进取和积极的意义;他的舞蹈中所模拟的是人在工作,而不是人在思考;他常给我们观众的是工作中的乐趣,而不是思考上的苦闷。他已经把他的《蝉》(林怀民的小说集)的世界甩掉了,他更从《寒食》和《哪吒》中跃了出来。……同时林怀民以其高度个人化的表现中转向集体化的表现。”⑦正是在1976年,敏感的林怀民就比较超前地关注到了台湾原住民艺术的独特魅力,于是年12月邀请排湾族艺术家与云门舞集的演员们同台演出,表演他们的台湾原住民传统舞蹈。1977年6月,“云门舞集”在台北新公园(1996年改名为“二二八”和平公园)举行他们的第一场向所有民众开放的户外义务免费公演(演出剧目为《小鼓手》)。1978年12月16日,《薪传》在嘉义体育馆首演,是日恰逢新中国与美国宣布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而美国与国民党台湾政府的外交关系则将终止,此剧以“唐山过台湾”的历史题材为主线,表达了舞作希望台湾百姓在历史悲情下不忘根本、继往开来,以先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概开拓进取勇敢前行的主题,在当时引起了社会轰动。

    此后,林怀民及其“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不断寻找新的文化资源,从中提炼创作素材。他们编创的舞蹈作品中模拟汉字字体的身体姿态,流动的气韵,诗歌的意境,对中国书法章法布局艺术的借鉴,对原始宗教仪式因素的吸纳,有着中国画大写意风格的舞台布景与美术设计,舞台背景、道具和舞蹈服饰之间的色彩调配,以及从山川草木等原生态美质中获取的舞美资源等,体现了多方位追寻文化资源的尝试。《薪传》(1978年首演)以“唐山过台湾”的历史题材为主线,《红楼梦》(1983年)则取材自中国古典名著。1990年,林怀民专程赴贵州研究傩戏⑧,1993年首演的《九歌》吸纳了傩戏的诸多艺术因素。《流浪者之歌》(1994年)取材于同名德国小说(Siddhartha,1922年创作),该小说作者为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写佛祖释迦牟尼不惧漂泊流浪,由放荡不羁、超身物外到冥思苦想,艰苦修行,终成正果的故事,林怀民读罢小说,于1994年亲赴印度,到佛教诞生地和佛祖修行地考察之后,深受触动,回家后一气呵成,创作了此剧。全剧以3500公斤金黄色稻米为舞台道具,稻米时而似河流、山脉在舞台上绵延,时而似沙漠在舞台上铺展,时而又似雨瀑在空中洒下,演员在稻米间漫步、奔跑、跳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山川草木化育人类的理念,表现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修行者的虔诚。全剧还以乔治亚民歌为背景音乐,更突出了圆浑、古朴、庄重、肃穆的气氛。1998年首演的《水月》一方面延续“云门”舞蹈那一如既往的纯黑色幕景,一方面又在地面上斜抹几道半椭圆形而不规则的雪痕,与海蓝色的舞台底色以及顶灯上投射下来的光柱相映衬。舞台上的雪痕有着模拟海上白色浪花的作用,演出的后半段,舞台上的海蓝色底色与雪痕又被投影于舞台后面的黑色幕布之上,从而构成了上下两个小型图片。舞台上两对男女演员分别翩翩对舞,男演员上身赤裸,下身着白色裙裤,而幕布之上的投影中也有其中一对演员的即时影像,从而突出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中国传统诗意主题。一张有弧度的镜子被设置在舞台上方,演员们的舞蹈倒映镜中,似真亦幻,含蓄蕴藉,令人遐思,极好地照应了“镜花水月”的创意。又加以大小提琴的背景音乐、借鉴了太极拳招式的舞蹈动作,中西文化的融合杂糅之美由此凸显。中华民族含蓄、内敛、言不尽意的文化心理个性,使得中国古典舞蹈在“面对着四大运动因素——重力、时间、空间、流畅度和八大动作元素——砍、压、冲、扭、点打、飘浮、滑动、闪烁时,其注意指向自然就偏重了‘拧扭’和‘时间’因素。而由此产生的动作力效在其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形成柔和含蓄的8字圆形态”⑨,并由此形成了神似太极图像的中国舞蹈动态造型与意象。“中国舞蹈运动规律的核心就是‘划圆’。‘划圆’动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得到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⑩“云门舞集”的舞蹈就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太极意象和“划圆”动律。1996年,林怀民特地请太极拳师教授舞者们太极导引之法,2000年,又邀请武术家徐纪传授舞者们拳术。林怀民曾创作了包括《行草》(2001年)、《行草·贰》和《狂草》(《狂草》于2005年首演)在内的书法“三部曲”舞剧。按照“云门舞集”定规,“云门”舞者除了参加常规的舞蹈动作训练,还要学习中国书法艺术,借此来体悟中华文化内涵,加深舞蹈的文化积淀,突出舞蹈的东方文化特色。正如林怀民所言,从中国书法艺术中吸取营养和灵感,以书法作为舞蹈创作时的想像力跳板,“用书法的美学来丰富舞蹈”。此外,林怀民还注意从西安碑林等古文物、古建筑中捕捉灵感{11},并把舞蹈服饰作为自己营造舞台意象的文化资源来进行开掘。舞蹈服饰作为演艺服饰的一种,“有着其他演艺服饰所不常有或不必要有的独到演艺品性和浪漫的演艺风格。这就是频繁地使用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段,来充分地调动舞蹈服饰的诸多元素,来扶助舞蹈艺术形象的表达,来丰富舞蹈艺术形象的意象,来参与舞蹈艺术形象的直接创造,使得舞蹈服饰与舞蹈艺术形象浑然一体,乃至成为舞蹈艺术形象之本身。”{12}林怀民编舞的《竹梦》(2001年)就很好地发挥了舞蹈服饰的营造意象、表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和渲染气氛的作用。“适应以人体动作为主体话语的艺术特征,舞蹈服饰……依靠服饰语言来交代故事情节,来变换舞台时空,来营造舞蹈气氛”{13}。《竹梦》即依靠服饰语言(硕大的裙摆裤摆)来交代故事情节,渲染了“梦”的神秘气氛和浪漫气息。

    相关热词搜索: 舞步 写在 诗意 梦想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