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全景航拍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0-12-10 08:03: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媒介技术的进步为将航拍这一新媒介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中提供了基础。突发新闻是所有类型的新闻中情况最为复杂、媒体反应时间要求最高的一类。本文将研究航拍在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大背景下,总结新闻媒体运用全景航拍的具体案例及经验、全景航拍的形式具体如何操作以及当前在应用全景航拍时所处的困境,探析突发新闻新的报道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全景;航拍;突发事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04-117-02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17.04.037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摄影技巧的不断演进,全景航拍(航空攝影)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井喷式的发展。因其特有的拍摄视角、高质量的稳定画面(呈现清晰的地理形态)被广泛地应用于影视、新闻、军事、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从最初的使用飞机、直升机、热气球作为平台到现如今入手门槛低、简单易操作的无人机航拍模式,都为空中摄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6月15日,新华社下属的门户网站新华网国内首家新闻无人机编队在公众面前登台亮相。十多家海外媒体如美联社、CNN等也相继在无人机新闻拍摄领域当中“狠下功夫”,这些无一例外地说明新闻媒体变革浪潮正在来临,无人机航拍正成为“新时尚”。

    1.全景航拍在新闻领域的应用

    全景航拍作为新兴起的一项技术,正在给新闻报道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以俯瞰的角度向观众呈现极具冲击力和震撼性的画面。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使受众可直观感受现场的影像资料。

    2014年7月23日,台湾澎湖发生空难,中央电视台在进行直播报道时采用了无人机飞行器拍摄的画面,在高空上方多维度展现空难的现场;2014年7月31日,台湾高雄市发生了多条街道可燃气体外泄事件,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发生了大爆炸,四轴航拍飞行器被投入使用,抓拍到的画面被多家媒体共同使用; 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事件、2011年日本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2013年菲律宾遭受台风“海燕”袭击、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全景航拍做出的全方位纪实的报道。

    2.全景航拍的应用操作流程

    2016年是消费级无人机“井喷式”增长的一年。与工业级无人机相比,消费级无人机以其便携性、易操作性和灵活性等优势,在面临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时,往往成为记者的首选。

    2.1基于无人机机身云台相机的全景航拍

    当我们在讨论航拍时,其中一个重点是“航”,另一个重点是“拍”。“航”是无人机作为飞行器提供飞行支持,而在当下的消费级无人机中,绝大部分的无人机机身都能携带云台和相机,而这也就是“拍”。通常情况下,实现全景航拍,只需将无人机稳定悬停在突发事件发生地现场的相对合适的高度,一是通过操纵无人机机身水平方向上的360°旋转,二是通过无人机遥控器对机载相机垂直方向上的操控,并计算一定的水平角度,在仰、平、俯三个拍摄角度进行连续拍摄,通过这两种操作方式的结合,将拍摄得到的若干张静态图片,通过后期拼图合成,上传全景云平台后,则可呈现出全景360°的航拍静态图片。因此,利用机身云台的相机,配合无人机自身的动力,是将全景航拍应用到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操作方法之一。

    2.2基于无人机搭载全景相机的全景航拍

    相比于第一种操作方式,在无人机上搭载全景航拍相机,操作过程则更加简化。目前,由于全景相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全景和VR(虚拟现实)的拍摄实践中。因此,直接将全景相机通过固定手段搭载到无人机上,则可以直接拍摄动态的全景视频和静态的全景图片,再通过后期的处理和剪辑即可实现。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消费级无人机最大的短板是载重和续航不足,在无人机上搭载一台全景相机,增加载重则必定会缩短续航时间,因此需注意无人机的动力冗余问题;第二,由于搭载的全景相机可以直接拍摄,所以在几乎不需要操作机身云台和相机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飞行航线则是在起飞拍摄前需要充分考虑的。通过选择适当的航线飞行,在拍摄全景视频时可以让其视听语言更加丰富。

    3.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应用全景航拍

    2015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左右,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发生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大面积起火过后相继发生两次爆炸,第一次爆炸发生时,近震震级约2.3级,据了解,此震级可相当于3吨TNT爆炸;第二次更加剧烈爆炸发生时,近震震级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爆炸。事故发生时,现场形式非常严峻,在这种危急关头如何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工作成为了各大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众多报道中脱引而出,利用新角度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呈现现场形态也同样是媒体工作者们在报道这次事件中用尽心思之处。

    受众在了解这次事件时,除了关心相关数据和背景联系外,更加迫切想用视听化的语言知晓现场的情况。这次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新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机全景航拍设备成为了记者们首选的工具,《新京报》的记者陈杰使用无人机拍下的航拍新闻照片获得了2016年的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奖。无人机全景航拍设备利用俯瞰的视角在天津港上空为受众截取最精准影像资料。在事故发生的当日,无人机全景航拍设备也进行了实时的直播,不仅为受众带去“一手”的资料,更是为现场救援的工作人员们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它所采集到的画面中,我们看到浓烟滚滚、码头一片狼籍,大批量的集装箱在熊熊火焰中燃烧……这些都是无人机全景航拍捕捉到的新闻素材。在事故的后续报道中,全景航拍依旧在承担着报道的重任,《8·12天津港爆炸一个月前后对比航拍照》等报道里,受众所看到的一张张高清大图均为全景航拍的抓取。

    不难看出,全景航拍使用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已成为一种首选和主流,它不仅能够替代人力,突破一些环境的限制和障碍,提高新闻采集的质量和效率,更是利用了全新的视角为新闻报道内容的呈现带来多样化。它将新闻触角触碰至常人难以企及的空间,善于在“3D环境”(Dull(阴暗的)、Dirty(肮脏的)、Dangerous(危险的))下完成新闻素材的抓取。

    4.全景航拍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用的困境

    首先,全景航拍的应用场景环境复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现场的环境往往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地震、塌方、火灾、洪灾等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现场的环境不仅不利于拍摄,对拍摄造成很大的障碍,而且记者自身还要冒着一定的危险去现场采访。如2015年天津濱海新区的大爆炸事件,由于爆炸造成了大量化学品的泄漏,地面救援人员和消防战士无法靠近,光照条件十分恶劣。而这对于航拍来说,即便是从空中的角度俯瞰,也无法全面呈现和记录下现场第一时间的画面。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航拍会受困于应用场景的环境限制。

    其次,飞行审批程序繁琐。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无人机的飞行制定相对明确的规范。严格来说,无人机的飞行需要提前向相关部门和机构申报,如公安、空军、民航等,获得审批后,才能进行“合法”意义上的飞行。而由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时间上的紧迫性,要想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就必须要求记者立即作出判断,选择合适的时机升空飞行拍摄。但现行的飞行审批程序在执行上的繁琐和不明确,使采访记者在“违法飞行”和“抢新闻”上陷入两难的境地,矛盾重重。因此,国家在针对民用无人机制定相对规范的管理办法势在必行,这同时也有利于在应用全景航拍报道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最后,掌握全景航拍技术的媒体人才不足。目前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有相当数量的记者依然习惯于以文字、声音、地面摄影等“旧媒介”为主进行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加之操纵消费级无人机进行飞行拍摄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媒体自身对新媒介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是否具备实践培养平台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当下的融媒时代,能够利用航拍等“新媒介”多视角地呈现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的“全能记者”极度紧缺,具备上述能力的记者数量占整个记者队伍的比例又很低是目前业界的实际情况。5.结语

    当前,虽然全景航拍在新闻领域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把全景航拍技术纳入到常规的日常新闻报道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因此,在新闻媒体开始对全景航拍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止局限于突发事件这一类新闻,要进一步总结哪一类的新闻题材或类型适合应用全景航拍,提升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媒体融合新路径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天空之眼,摄影升维——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新闻摄影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7(01).

    [2] 周会峰.浅析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4(06).

    [3] 许志强. 全媒体环境下媒体无人机应急报道平台的设想[J].电视技术,2015.

    相关热词搜索: 全景 突发事件 道中 航拍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