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桥头堡”战略导向下独立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1-01-14 07:57: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如何培养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如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送高素质各行业人才,是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应发挥作用。本文探讨了桥头堡战略下小语种教育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桥头堡 独立学院 非语言类专业 小语种 能力培养

    一、桥头堡战略下小语种教育的背景及重要性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要求。云南省利用地缘优势,成为我国从陆路沟通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通道。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前提下,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速形成,烟草产业、矿业、电力、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从云南外贸出口依存度来看,基本徘徊在6%左右,与我国平均30%左右的外贸出口依存度相比,云南对外贸易确实还处于初级阶段,丰富的资源及便利的通道条件,将成为云南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东南亚经贸合作的基石。

    云南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和合作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这里不仅需要技术人才、商贸人才等,为了沟通的顺畅,外语人才也十分稀缺。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高校需要培养大批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交往合作的外语、外经贸专门人才,以及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桥头堡”战略的顺利开展。从市场需求看,目前南亚、东南亚复合型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如果以目前的3.5万人为基数,那么云南小语种人才3年中尚有7万人在学规模需要扩展。小语种人才具有特殊性和稀缺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就业形势趋稳,导致某些毕业生紧盯机关、部委、新华社等传统主渠道,造成了某些毕业生严重缺乏开拓精神和吃苦创业精神。学校在建设小语种专业的过程中,急需把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的小语种能力的重要方面加以培养。

    积极开展小语种教育对于区位非常特殊的云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通过小语种专业的开设和建设,有助于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是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必然要求;小语种教育是云南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需要。

    二、桥头堡战略下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现状

    “非语言类”专业就是指非外语类专业。以往云南各高校的非语言类专业,基本都是以《大学英语》为唯一的外语学习课程,桥头堡建设开展以来,针对云南的区位优势,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以面向南亚、东南亚等国小语种为主的外语课程,旨在培养更多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云师大文理学院就是云南7所独立学院中唯一一所对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开设大学外语选修小语种课程的独立学院。

    (一)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专业开设情况。

    文理学院先后设立了英语、法语、泰语、朝鲜语、日语专业,以及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双语专业方向共11个语种,是云南省开设小语种最多、教学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并最先在云南省开设阿拉伯语-英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英语双语专业方向。目前,学院把小语种作为第一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1000余人,把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600余人,自开设小语种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以来,每年有150余人选择学习大学小语种。现有小语种专职教师42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博士2人,硕士20人;外籍专家18人来自11个国家,数量居云南省独立学院首位。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构建了以朝鲜语、泰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为主体的多语种、多专业、多方向模块课程教学体系,融语言、经济、旅游等学科领域,拓展了10个“小语种”和“双语种”学科专业方向,并采用小语种专业学生“2+2”或“3+1”人才培养模式。

    (二)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的效果调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选择泰语和日语选修的较多,尤其以泰语为多。为了客观了解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对小语种学习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对小语种专业教育的评价,我们结合对学生在学业阶段的成绩报告、实训和就业阶段的情况,设计制作了“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研究调查表”。该问卷抽样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2和2013级选修了《大学泰语》《大学日语》的学生,问卷发共发放140份,其中泰语,日语各70份,2012级35份,2013级35份,涵盖6个学院,16个专业。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如下:

    1.选修目的和学习效果方面。过半数的学生是出于为将来求职需要或出国留学做准备而选择了小语种为大学外语;其中八成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学习后对该门语言掌握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虽然过半数的学生(58%)认为小语种的学习会对专业课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但仍有27%的被访学生认为实际上没有影响。

    2.教师授课的跨文化培养方面。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能够对课本中涉及跨文化的内容做充分讲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且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二(四)学期的学习,对泰国(日本)历史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可以看出,在诸如隐私、道德伦理知识等深入的文化常识方面,学生的知识是有所欠缺的,超过半数(53%)的学生认为对此不太了解。

    3.选修小语种的愿景方面。8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会对就业有帮助,且有超过一半学生认为在符合本专业对口的同时,愿意供职于对员工掌握小语种有特别需要的外资企业。

    4.小语种教学评价方面。针对“专业+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留学(实习)范围偏窄和实践性课程偏少这两方面的学生占了大部分(90%)。

    总体来说,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言的基础掌握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等方面都较为理想,小语种能力获得了提高;对目标语国家的深层次的认识不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机会不够。

    (三)文理学院非语言专业小语种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小语种人才成了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云南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小语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文理学院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师资力量薄弱。相比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开设较晚,基本都是在2007年省政府就加强高校培养小语种人才召开过专题会议之后才逐渐开始的,2009年桥头堡战略提出后开始真正重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尽管云师大文理学院的外籍教师相对较多,但专职教师总数并不多,而且师资结构不合理,职称以讲师为主,学历以硕士为主。

    2.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不尽合理。从课程设置上看,文理学院小语种公选课有一个开课标准,即选课学生要达到一定人数才开班,而不会按照当初的开课计划进行。比如,以50人为基准,选课学生达到50人才开班,这其实违背了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规律——人数少、班级小的授课优势。此外,新开课程开设明显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开设规划及开设论证、开设标准。桥头堡战略下,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云南要和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就需要大量小语种人才,并且要求语种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更多的小语种专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小语种等专业学生。目前,云师大文理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开设了10余个,但一些专业师资严重不足,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从开课时间看,小语种课程大多安排在7、8节课或者之后,甚至周末,这一方面会导致课程和学生可安排时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会因学生的精力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方面,小语种教学缺乏充足的实践环境,特别是与经贸、企业、跨国管理相结合的实践环境。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但综合素质较高,愿意参与到侧重锻炼听、说、读等方面能力的实践课中,例如泰语角、缅语角等,以及各种小语种的演讲比赛等,文理学院能提供的机会并不多。

    3.教材建设滞后。首先,教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云南各高校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提高声誉强调自编教材,而忽视了相互借鉴与参考,而且自编教材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其次,教材内容设计不全面或不合理。从文理学院的实际看,一些商务类、旅游类小语种教材没有跟上国际形势,内容陈旧,缺少创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教材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4.学习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匮乏,实践课少,加上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限制等因素,文理学院小语种课程学习质量不高。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学院的小语种专业课程实行大班化上课模式(部分专业已经在探索和实践小班授课模式),一定程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缺乏统一的、科学论证的教材,学校自行选择小语种教学内容和设计不同学时,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学生续扩招生源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小语种的兴趣、学习效率都有待提高。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52%的学生普遍认为在小语种专业学习中,实训课、实践课安排不足,不能满足小语种应用的需求。

    三、桥头堡战略下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专业学生小语种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基于桥头堡战略下急需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步伐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提出解决文理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提高小语种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师资水平。

    1.积极培养和引进小语种专业人才。云师大文理学院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培养相关语种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改变小语种师资结构,为小语种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共享国际资源,利用与原合作学校的资源共同培养小语种教师,应用教师互派措施和项目共建策略。

    2.加强小语种师资的学习和培训。尽量全部实行小班互动式教学,同时给小语种专业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3.建设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合桥头堡战略指出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要求,云师大文理学院可以聘请在国际贸易领域、翻译领域、对外事务等方面有经验的专业兼职教师,增强小语种教学中的实践性,保证小语种专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云师大文理学院应根据桥头堡建设的契机,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小语种课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合适的小语种,确保成功就业。课程设置时,要处理好小语种专业课程的体系内部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突破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设置的传统限制,突出应用和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选择合适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桥头堡建设需求,云师大文理学院在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前,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的小语种人才,使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抓好教材建设。

    云师大文理学院应尽快制定小语种教学大纲,并组织有关专家、教师编写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小语种教材。选材应侧重于实用性,突出工作实际和岗位要求的直观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结合多媒体技术,开设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综合网络资源,建立包括纸质教材、多媒体学习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教学网站、学习软件、试题库等多种内容的立体化学习和教学资源,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还编写英语和小语种语言的双语教材。

    (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云师大文理学院的专业教师应革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些小语种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1)开展语言角。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语言角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2)用好多媒体。在小语种课堂教学中可以大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3)组织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根据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小语种教学情况,每年组织一到两次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小语种演讲比赛,邀请相应国家领事馆相关人员参加,作为比赛评委。

    2.强化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小语种语言应用能力。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的环节非常重要,云师大文理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田琰.高校小语种课程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2]肖平,王红静.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改革[J].才智,2011(18).

    [3]段袁冰.加强面向西南开放的云南小语种教育之我见[J].云南电大学报,2012,,1(3).

    [4]李萍.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3(6).

    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3Y

    52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