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历史教学中应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时间:2021-01-25 08:01: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中央集权,晚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32-04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历史必修、选修教材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时期的不断弱化都未直接表述。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上的盲点。2011年全国卷第31题,“考查的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认识,而不是东南互保问题……这道题看似超越范围,但答案的要求仅设定在‘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的层面上”,恰恰切中了我们一线教师通常会忽略的“晚清中央集权问题”。所以,我认为教学中应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一、晚清中央集权是怎样弱化的

    晚清中央集权是怎样弱化的?教师自己理解好并能够指导学生去认识这一问题,是教学中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基本前提。虞和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对相关内容的阐释,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系统认识。

    该书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对清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以及双方力量的消长,都起了重要作用”。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在曾国藩图像的下方也配文:“清朝八旗兵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咸丰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我据此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史料,引导学生挖掘《课程标准》和必修、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拓宽视野和拓展思维,理清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由于八旗兵和绿营兵一败涂地,清政府需要依赖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以维系统治,不得不赋予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尤其是汉族官僚越来越大的权力,从而导致了地方军事化的出现、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和汉族官僚势力的增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因此被逐渐削弱。在此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归纳。

    在太平天国等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地方士绅为了自卫纷纷组建团练等地方武装。但是,“地方军事化的出现改变了清朝地方的政治统治秩序,扩大了地方士绅的权力。……使清政府对乡村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督抚专权、内轻外重的局面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有洪杨内乱为之因,遂生曾、胡、左、李迭握朝权之果”。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再破江南大营,加之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天津,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节制所有巡抚和提督。曾国藩又举荐李鸿章、左宗棠、李续宜和沈葆桢分别担任了苏、浙、皖、赣四省的巡抚,这也是近代督抚专权的开始。而且,地方督抚通过自筹军饷逐渐控制了地方财政,同时又掌握了地方用人大权并影响清廷的决策,政治分量越来越重。继曾国藩之后,李鸿章更是晚清的中枢人物,“因为当时要人之中以他最能对付外人,又因为他比较勇于任事,而且他的淮军是全国近代化最得力的军队,所以从同治九年到光绪二十年的中日战争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国防的建设全在他手里”。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等大批汉族官员担任地方督抚十数年之久,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用人权于一身,并左右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二、为什么应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通常“一边倒”在中国古代史。为什么要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从而调整这一倾向呢?我的认识和理由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就政治制度的学习列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在《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中,作为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至清代中期的]变,知识脉络清晰明了。但是,这一重要政治制度在步入近代社会后、在晚清时期是如何]变的却不甚明了,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戛然而止了。教学中如果不涉及晚清的中央集权,对于这一重要政治制度的“了解”,“探讨其……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无疑是不起作用的。

    而且,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空间和更多的探究机会。在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有了一个基本的探究之后,对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与其革命性变革的影响,以及民主共和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学生就能够迎刃而解。这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达成“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的课程目标。

    其次,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必要的历史通感。高中历史课程分模块和专题式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整合学习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教材强调的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仅仅通过必修一专题一的学习,学生是不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完整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所列的必修一专题二、三和必修二专题二以及选修一专题九、选修二专题六的相关内容,结合补充的史料,提炼出有关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信息,并将其置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变的整体历程中去认识。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就整个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而言,占中国近代史2/3时长的晚清中央集权制度,应该引导学生对之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从纵向上贯通和宏观上把握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而能够比较完整地整理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和特色,形成必要的历史通感和正确的历史意识。

    最后,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贯穿当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如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辛亥革命爆发和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的重要历史背景,选修一专题九中提及:戊戌变法中各省地方官员除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外,都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教师通过补充说明光绪帝从1889年3月亲政至戊戌变法时已经整整10年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除却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这其中当然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王权危机。又如,结合选修二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课程标准》所列的必修一的专题一至专题四实际上呈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大致进程,即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专制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变革政治制度的努力与对民主进步的追求也穿插在其中。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个环节。教学中如果不涉及,学生是难以发现并挖掘出这一内在联系的。

    三、如何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呢?根据《课程标准》,以人教版为例,我尝试着从三个角度去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第一,在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时涉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也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最后写道:“这样,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此后,教材对这一制度鲜有提及。晚清中央集权的不断弱化,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衰落与终结的缩影。在学习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根据课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表述,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试归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的走向。经过探究,学生清晰完整地总结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变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的大致趋势:萌芽(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发展(汉朝至元朝)——加强(明清)——弱化(晚清)——终结(辛亥革命)。

    在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时,还可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第21题对华盛顿主张加强中央权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的减弱,是清王朝统治被推翻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是明显不同的。从中进一步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很多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主题内容。

    第二,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是难以绕开的。如,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中写道:“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我就此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展延伸:这场农民战争对清朝中央集权予以直接的沉重的打击,是清王朝中央集权逐渐衰落的一道分水岭。再如,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权力的下放特别是兵权的下放,成为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政治的根源之一。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北伐战争,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封建军阀统治”,都必须提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选修二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更是直接写道“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因此,我在教学中就适当说明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政治的重要背景。并通过补充两段材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概括起来,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中央失去把握之权。这两点是清廷颠覆的诱因,也是民国时代军阀割据的诱因。

    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还有,中央权力的下移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是洋务派兴起与洋务运动得以开展和维系的重要历史条件。我指导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比分析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使他们认识到:林则徐、魏源等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清朝爱国官员,但是他们人数少且权力不大。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之所以能够掀起洋务运动,除了他们在与英法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形成的强烈思想意识外,他们自身已经实权在握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由于大部分企业是地方财政筹资的,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实际上也就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这又导致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对话的资本进一步增强,清王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弱化。

    第三,在高考二轮复习中涉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 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的小专题式是近年历史高考主观题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常是专题式复习。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而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则是一个隐性知识。在历史第二轮复习时,我通过挖掘现行教材的相关知识,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帮助学生以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专题,梳理出其发展的大致历程: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晚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与终结——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这样,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古今贯通,引导学生树立起全局性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观念。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适当扩大视野,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与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行关联和比较。在对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选修一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和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进行关联式的学习后,帮助学生归纳出:1875年法国历经近百年的较量确立了共和制,1871年德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889年日本颁布了君主立宪国家宪法。同一时期在晚清统治下的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清王朝虽然做了一些改革,但在本质上还是抱守着日益衰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直至其统治终结。通过这一中外关联的对比过程,学生切实理解到了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教学中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完整的去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中外政治制度学习的整体性效果和对中外政治制度发展的总体判断,从而能够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当然,这必须从学情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适时地涉及,以免增加教与学的负担。

    【作者简介】汪炜杰,男,1971年生,安徽东至人,中学特级教师,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安徽省池州市教研室兼职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相关热词搜索: 中央集权 晚清 弱化 中应 历史教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