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风华流溢,奇秀悦人

    时间:2021-02-05 08:00: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书法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感悟颇多,但说来却又如此明了,一为对传统法帖技法形态的传承,得其“古意”,二是建立起“个性”语言创作理念。所谓“古意”,是对传统经典范本笔法、字法、章法等种种技法深入挖掘汲取和积累的审美结果。字无“古意”便会远离书法艺术坠入俗格。所谓“个性”是体现在对古典范本的承接又不同于古典范本;有别于他人作品风格语言,且格调高,不趋同俗弊。但从古典范本中寻求个人书法风格语言确立审美个性其实很难,远非有高超的技法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书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及审美取向。篆书的圆浑柔韧、隶书的古朴苍拙、楷书的端庄严谨、行草书的飘逸灵动,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段去展示书法线条的笔墨韵律,从而进入“裁取率由,我塑我境”之境。而这一切又与书家自身字外的修养密不可分。

    我学习书法已有十几年,因为刻印而学习篆书。最早从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先贤们的临创作品中寻求习篆门径,初有所获。加强自身学养,领悟书法特别是篆书与篆刻的密切关系,在这方面,清道人李瑞清的论书之语对我影响很大:“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篆书唯鼎彝中门径致广,故学篆书当神游三代,左右齐楚,可谓以大器立其体,以小器博其趣。”于是苦心搜求大量的金石碑版,款识铭文,并将精力倾注于《散氏盘》、《毛公鼎》、《中山王厝》三器(《中山王厝鼎》、《中山王厝方壶》、《嗣子壶》)刻辞及秦篆的观摹临习,从中深入参悟篆法、笔法。大篆的浑厚遒媚,小篆的工整匀称,创作时多有借鉴,尤其是战国《中山王厝》三器铭文,其镌刻老到精熟,笔画瘦硬劲挺,韵致圆转飘逸,婀娜多姿。故此拟厝器铭文笔意便成了我近期主要作品的风格特征。

    先秦金文有范铸、凿刻两种制作形式,由于时代、区域的不同,其结体、章法及线条的形态与意态皆有区别,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中山王厝鼎》、《中山王厝壶》、《嗣子壶》三器铭文均为刻铭,原因是战国时期铁器广泛应用,有了更为锋利的镌刻工具。这个时期的金文,一改西周金文浑穆凝重、厚实壮伟的风格,已变得飘逸秀美,形体修长,线条圆柔,这一特点十分突出。郭沫若说:“中山之俗,古称好康乐歌谣,则其文盖亦艺术的民族。”从中我们得知中山王三器有如此的艺术想象力和工艺技术,主要是其民族习俗所致。据中山国王陵现已发掘的资料看,其文化面貌与三晋文化相近,又有与华夏文化的北狄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山王三器共有铭文1101字,记载了中山王国的历史世系。器铭风格相同,应为一人所为。其竖画如银针立案,曲画精婉柔韧,方折冷峻清爽。其结体修长清秀,章法整齐严谨,行列分明,清新悦目,楚楚可人。运笔洗练,笔笔中锋,笔画秀美,自然流丽。那些附加的鸟形饰件栩栩如生,不仅强化了作品的视觉效果,而且丰富了整体作品的气息变化,是装饰性很强的美丽繁茂的鸟虫篆变体,它上承商代甲骨文的瘦硬劲峭,下启秦篆重心上移的修长体貌。可谓风华流溢、奇秀悦人。

    苏东坡说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学古不为古所役,取其精华,融以己意,化为我用,以创作为目的,这才是书家学书的根本。如果一味以画瓢为能事,原本照抄,这样的作品只能说是临摹,谈不上创作。在厝器书法创作上,已故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先生“喜用特制的长锋猪鬃硬毫笔,书写时强调原铭文精工细劲的整体风格,字形重心上提,极力准确,用笔稳健,速度较快,时出涩笔、枯笔,也能锋呈画中,生趣盎然。”(曹建《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他的作品乍看似乎与原铭文风格一致,实则在形体、用笔上深化了厝体书法秀劲整饬、精美雅致的神采。乍看似乎与原铭文风格相近,当你再仔细观察时又感觉到在形体、用笔上有他个人语言在其内。可以说,他是厝器刻铭转换书写语言融入“自我”最为成功的一位,我本人从中受益良多。

    篆书,是我国古老的文字,从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直到秦小篆,都属于篆书范畴。在这千年历史阶段中,篆书是通行的实用文字,它以文字的使用功能为第一性,而其中的篆书书法艺术只是实用文字创造与变化中的伴生。篆书在千余年间和不同的地域间,不断变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存,如何把这些篆书素材施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中去,撷取各个地域精华,贯通各个时期风采,力求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求一条属于自我“个性”化之路,创作出形式完美协调的精品力作是我们每一位从事篆书创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近现代考古的诸多新发现,当代书家们开拓了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创作门径。如今,以中山王厝三器铭文风格创作的作品,已成为全国重大展览中篆书、篆刻门类中的重要部分。以此获奖、入展的书家很多,本人也是从中获益者。

    通过多年实践探求,我认为,在进行厝器书法创作时,首先应解决的是笔法,笔法在书法的技法中被认为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书写时,先将自己的心情放松,精神集中,执笔稳健,用笔灵活,一画之内凝神静气,屏住呼吸,不使毛笔抖动,防止线条软弱乏力。起笔多尖笔中锋,空中笔尖触纸,笔在画中行,收笔时锋虽露而不柔弱。横画用笔粗细基本一致,逆起回收,平直沉稳,骨力内含,这与铁线篆的横画书写相仿,圆弧线条多一气呵成,相连笔画锋不外露,一任自然。方折处多搭锋,提按动作不宜明显,以求得笔画交接处的空灵之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增强厝器铭文冷艳挺拔、华丽富贵的贵族之气,我喜欢用朱砂代墨,加之生熟适宜的仿古工艺宣,弹性较强的长锋狼毫笔。三者组合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厝器书法本身的那种远古装饰气息。这与当今人们的视觉欣赏有暗合之处。

    厝器铭文风格和谐统一,其结体运笔相仿。因此,在创作时不论是文字的使用和笔法都不得混用。若遇到了铭文中没有的字,就要遵循“六书”的准则,在同时代、派系、地域等风格上加以整合,进行借用,使之“厝器化”,以达到艺术形式美的“统一”。不能单纯依据楷书的形体随意杜撰,这是篆书创作中的大忌。解决了文字和笔法,创作前内容的选择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些文字组合在一起就容易安排,容易出效果,如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但是,仅凭纯粹熟练的技法去完成书法创作是不够的,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文化与精神的总和。强化文化学养,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审美品位,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在这方面,我多年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至今仍在努力着。

    今天,书法可以宽松地进行艺术创作,提倡个性,鼓励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已经成为共识,也是当今“国字号”评审的重要标准。但是,当我们面对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留下光耀后代的书法样式、难以再造独树一帜的装饰性很强的中山王厝三器书法时,我们一定要想到,在创作时无论作品精工与古拙,都离不开精心构思和安排,而这样的作品就会缺乏艺术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所以说,如何能把装饰性书体写活、写出个性来,融古会今,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不可不深思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风华 流溢 奇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