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县级职教中心以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实践探析

    时间:2021-02-19 07:53: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以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为县级职教中心多维度提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和办学效益打开了现实活动空间。创造性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县级职教中心的目标定位,理性寻找和把握其借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抓手,在实践和摸索中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服务职能。

    关键词:县级职教中心;农村道德建设;文化;服务

    基金项目: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2014年度课题“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模式建构与路径选择深化研究”(项目编号:ZJY13016)

    作者简介:高立宁,男,冀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职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6-0051-05

    农村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助推器。作为“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1]的主要学校教育形式,县级职教中心与农民“有着更直接、自然的联系”[2],在服从、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改革创新过程中,理应找寻和发掘更多有力、有效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抓手”,以丰富和深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学内涵。以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为县级职教中心多维度提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和办学效益打开了现实活动空间。所谓以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是指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和道德教育价值的校园文化,精心设计、不断优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和教育方式,将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融于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这是一项涉及县级职教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校园文化与县域农村文化建设结合方式、县级职教中心参与农民道德建设内容与路径选择等多方面的复杂课题。本文以河北省冀州市职教中心为例,从文化视角和道德建设方向,对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履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职能,在调研和实践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探讨,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一、县级职教中心承担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职责

    “县级职教中心是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产物”。[3]2005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县级职教中心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核心是在政府统筹下整合县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承担着“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两大历史性任务”。[4]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县级职教中心不能削弱只能加强”。[5]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肩负着培育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就业转移的双重任务,同时,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肩负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任务。”[6]“加快发展县级职教中心,对于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实现它,不仅要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更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而新型职业农民诸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民道德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内容和重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要肩负起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充分发挥其综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承担起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从上述意义上讲,县级职教中心承担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职责,开展这项研究与实践,既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为县级职教中心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切入点。

    二、借助文化之力是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选择

    对县级职教中心来讲,“参与”是其在推进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角色定位还是工作方式上的最佳选择。首先,可以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定义上去认识这种选择;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指导的道德观念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和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农村道德建设现状,完善农村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通过制度引导和党的领导,为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加强农村道德教育,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农民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新气象。[7]可见,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在内,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部门和单位,都能按照党的政策和方针去实施这项工作,使之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这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其次,可以从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职能和办学特点上去考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而目前县级职教中心在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办学特点基础上,正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突出特色办学,谁密切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谁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抓出特色,谁就将在办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征程中把握先机。“参与”不仅将使县级职教中心紧密贴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性工程,还能使学校在“参与”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

    同样,借文化之力是县级职教中心在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参与手段还是参与形式上的最佳选择。首先,在目前来讲,县级职教中心虽已通过“送教下乡”将办学触角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但受办学条件和办学机制等制约,它仍然还是一种学校教育,在专业建设、师资配备、教育内容、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单拿出精力和力量去从事农民道德建设工作并不现实,必须找到将学校办学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相连接的“桥”和使学校能够有效开展农民道德建设活动的“船”。“送教下乡”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育模式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壮大了办学实力,不仅直接提升了新农民的知识、技能素质,而且有力促进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了受教农民的精神风貌。可以说,送教下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都是搭建在县级职教中心和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工作之间的“桥”。在农村,群众文化为农民喜闻乐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农民群众道德意识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动开展既能促进道德建设发展,也是道德建设的保障,一定意义上更是农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已越来越为广大职业学校所认识和接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县级职教中心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学校办学“亮点”的重要手段。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等一样,校园文化也属于群众文化范畴。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环节,县级职教中心同样要发挥好其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因此,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开展专业师生参与、面向农民群众、融道德价值于其中的文化活动,就成为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的“船”。

    三、县级职教中心以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工作的创新探索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北省首批建设的县级职教中心之一,冀州市职教中心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学校改革创新。伴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创建,学校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形成了“以‘农’为特色,以‘文化’为引领,以‘服务’赢发展,校企共育、长短结合、中高衔接”的办学模式。为打造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校园育人之魂,学校下大气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展开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专题研究,取得《县级职教中心特色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及形成机制研究》《冀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等一批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其中《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的模式建构与路径选择研究》还荣获2014年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以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上,冀州市职教中心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创新探索。

    (一)知彼知己,强化参与内功

    要借文化之力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首要的是必须了解县域内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道德建设状况,必须认清学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水平是否已经具备参与实力,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在参与中开展服务的能力。

    学校对县域内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道德建设情况做了认真调研并得出相应结论。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冀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欠发达内陆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冀州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依旧偏少,农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水平不一且分布不均衡,偏远、落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匮乏,有组织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农民自发性文化活动主旋律色彩淡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质量。在农民道德建设方面,当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农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明显,使农村社会风气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实际生活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民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制约了其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继提高;部分农民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上无追求,理想信念淡薄,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行为准则,人际关系以利益为取舍,亲情、友情淡化,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屡有发生;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薄,热衷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等等。调研还发现,凡是文化活动开展活跃、文化氛围强的农村,农民文明素养、道德习惯往往表现较好,而道德建设状况相对不理想的地方,往往很少或很难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结合调研结论,学校深刻剖析了自身借文化之力开展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工作的已有基础和能力差距。在已有基础上,学校秉承冀州“九州之首”文化精髓,以举办校园文化与艺术节、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突出打造了“综合素养提升、传统文化继承、企业(产业)文化熏陶”三位一体互相融合渗透的校园文化特色。围绕“农”字唱戏,以送教下乡为平台,学校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民道德建设上已经有了初步实践,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在能力差距上,由于这项工作本身还是一项新课题、一项新事物,缺乏相应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因而以往实践还停留在自发阶段,相应工作机制还待不断完善,参与的有效形式还待深入探索,相应参与内容还待继续充实,相应专业队伍还待精心打造。为此,学校牢牢把握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这条主线,落实措施,苦练内功,着力实现“三个提升”:(1)开展相关政策、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提升教职工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识,学会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相结合,克服将服务新农村建设停留在口号上、计划中的形式主义,杜绝社会参与过程中找不到切入点、隔靴搔痒的现象;(2)结合送教下乡、农民培训以及社会实践实习,拉近与农民群众联系,引导教职工改单一正面说教的显性教育方式为在文化生活中施以渗透和影响的隐性教育方式,使德育由枯燥、直白、沉闷变活泼、灵动、轻松,提升教职工借文化之力开展农民道德建设工作艺术水平;(3)由学校团委和各专业牵头,将健美操、舞龙架鼓、三皇炮捶、秧歌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各专业师生爱好者组成的手工制作、艺术设计、书画创作等专业社团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工作规划,通过培训指导,在着力打造地方气息浓郁、注重文化传承、倡导时代文明风尚、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巡演节目同时,提升学校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和学校社会影响力。

    (二)形式多样,德蕴文化生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蕴德于“文”的育人环境,学校精心设计、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助力”手段。

    主动加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市职教中心、与“三农”联系紧密的党政相关部门、与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联系紧密的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的送教下乡领导小组,明确赋予市职教中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道德建设的工作职责。在教学点,专设书刊文化角,配备了象棋、跳绳、毽子等简易文体器材。图书大篷车定期到巡回向农民提供借阅服务,把知识与技术送到老百姓田间地头。通过捐赠等方式,学校相继建成一批农村书屋。为发挥好书屋作用,派教师定期走访农户,指导他们开展实践,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在互帮互助中增进了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道德理念的体悟。

    发挥送教下乡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德育课程为农民接受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系统、直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平台,能引导农民自觉、有意识地去实现“新型农民”塑造目标。借力文化育人更要强化理论主渠道作用,让农民明辨是非、崇尚文明。在《公民道德与法律》《党的理论与基础知识》等课程教学中,在把握“主渠道”“必修课”“主阵地”定位同时,注重彰显人文情怀,激励农民讲道德、有文化、建家园、爱家乡。将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剖析农村社会热点、身边事儿的方式形象地分解和贯穿起来,使农民真正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爱国守法”“和谐友善”等与个人言行的价值选择紧密维系起来。

    努力挖掘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课程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送教下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开设目的是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和应用满足其农业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们所承载的,不仅包括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也包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既可以挖掘出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品质,也可以挖掘出顺天应时、抢抓机遇、尊礼敬业、知行合一、敬畏自然、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将课程教学还原为文化传播,给农民打开了一扇窗,在文化滋养中接受到了道德教育。

    精心开发农村文化生活系列教材。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和健康的社会风气,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过程中进行农民道德建设工作的理论水平,引导县域内农民群众崇尚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学校积极承担了《农村文化生活》送教下乡教材开发任务。经过试用和完善,《农村文化生活》《冀州能工巧匠》《冀州民间工艺》等校本教材2014年6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提升农民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活跃因素,是农村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校与当地乡镇党委、村委会协作,提升农民党员、干部道德示范效应:(1)突出引导性,支持他们带领农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平、公正、公开搞好“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生态文明村创建”等;(2)加强示范性,协助其完善村规民约,要求以良好过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公仆意识影响和感染农民群众;(3)发挥组织性,通过布置社会实践任务等形式,要求他们在各类农民经济组织中开展道德创建活动,强化农民自我教育;四是激励积极性,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安排专业教师与之结成对子,并组织其到山东寿光等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乡风文明建设经验。

    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载体。针对农民求新、求活、求近活动心理,实现活动形式、文化载体多样化:购置数字电影机,巡回给农民播放农业科技推广和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组建农民书画、秧歌、太极拳等协会和兴趣小组,让文化进家庭,倡导休闲、健身、娱乐新时尚;节庆日、招生季师生社团下乡进村演出,寓教于乐,引导群众观念更新;组织主题征文,让农民动笔写变化、绘蓝图、诉真情、冶情操;建校内农耕文化展室、冀州农产品展室,组织农民参观、捐赠展品,增进自豪感、家乡情;让农民学员分别用传统方式收割自家等面积麦田,给学以致用、诚信参赛、科学种田、产量名列前茅者,颁发劳动能手奖……。每一种活动都体现着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道德价值,充实了农民工余时间,提升了农民道德境界。

    全方位多层面服务中心工作大局。学校滏阳书画社师生连续三年参加全市农村“乡村孝德文化墙”“德润冀州文化墙”绘制工作;与全市17个村共建文化广场指导开展多彩文化活动;每年参加元宵节期间举办的全市“百鼓擂鸣”乡村花会汇演活动;“春飘万家”送春联,每年为农民群众书写、赠送移风易俗新春联数百幅;组织师生志愿者为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助演,等等,服务当地中心工作,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三)人才培育,播撒星星之火

    教育是启迪人、改变人的关键环节。在借文化之力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县域内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存在不尽如人意问题的症结有二:(1)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参与度不够,职业教育能向农民提供的教育资源还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提起服务三农,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对激发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力军准备不足;(2)当前农村文化人才匮乏、队伍力量不足,一般参与文化活动主要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青壮年较少,即便是村文化骨干,基本上也未接受过业务培训,活动形式老旧、内容脱离实际。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尝试在向农村文化建设“输血”同时,为农村文化建设“造血”,在市文明办组织协调下,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紧密结合,以人才培育助力农村文化发展。在努力为教学点创造软硬文化建设、道德建设条件同时,加大与市文化馆等部门联系,促进艺术家与师生文艺骨干间沟通、交流,形成下乡指导队伍,以乡镇、社区文化站为依托,建立辅导基地三十余个。为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方面作用,建立了“点对点”联系机制,开展下乡辅导、来校培训,助其每人掌握一项文化技能。在文艺人才和队伍带动下,县域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活跃,涌现出了衡尚营架鼓、东堤北秧歌等乡村文化品牌,实现了培育一支、带动一片、活跃一村、繁荣一方的效果。2014年1月15日,《河北经济日报》以《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为题报道了学校服务“三农”让绿野吹来文明风的探索经验。

    四、反思与建议

    实践表明,借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是一片广大农村县级职教中心能为、可为、大有作为的土地。但如果仅从表征、感觉上在低层次水平上实施,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只能让人感觉是在耍“花把式”,浪费了时间、精力、资源,却收效甚微。因此,要将县级职教中心要将这项工作推向深入,必须把握好三个关系:(1)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与服务农村社会建设的关系;必须牢牢把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目标,将是否服务和满足县域内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办学行为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根本标准,不能偏重一方或缺失一方;(2)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道德建设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道德建设内容是农村文化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二者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载体互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能够借文化之力助推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是因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3)打造学校育德“小环境”与融入社会育人“大系统”间的关系;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助支持,打造育德“小环境”、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模式与机制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融入社会育人“大系统”,才会在一系列相应社会保障机制下,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对新农村建设应有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Z].教职成[2011]13号,2011-10-25.

    [2]王莹,曹霁阳,马扬.县级职教中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EB/OL].[2006-11-22].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11/22/content_5360976.htm.

    [3]张志增,翟帆.县级职教中心的二十载峥嵘岁月[N].中国教育报,2012-01-07(3).

    [4]周济.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推动公办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1.

    [5]张志增.县级职教中心不能削弱只能加强[N].中国教育报.2012-01-07(3).

    [6]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7.

    [7]刘建荣.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职教 助推 之力 新农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