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略论屈大均与岭南文化

    时间:2021-02-24 07:55: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屈大均是一位思想先行者,他的人生轨迹,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精神,他是一位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和诗人。纵观屈大均一生的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其与岭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岭南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屈大均主体精神、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屈大均认真吸取岭南文化的营养,学习岭南文化的表现技巧,在他的著作和诗词中饱含大量岭南文化内容,从而使他在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关键词]屈大均 岭南文化 人生经历

    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屈大均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而以诗的成就最高,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

    屈大均多才多艺,不论天文地理、经济时事、文学科技等均有独到的研究,而且取得丰厚的成果。可以说,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屈大均是一位思想先行者,他的人生轨迹,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精神,他是一位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和诗人。纵观屈大均一生的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其与岭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岭南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屈大均主体精神、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屈大均认真吸取岭南文化的营养,学习岭南文化的表现技巧,在他的著作和诗词中饱含大量岭南文化内容,从而使他在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据目前收集屈大均作品比较齐全的《屈大均全集》,共收集诗词6721首,其中结集诗歌6365首,佚诗35首,词322首;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谓“诸体毕备”,五言、七言、杂体诗等各体齐全;他的《广东新语》,记述了广东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书中集诸史志之所长,记述翔实,内容丰富,对广东民俗文化作系统记述;他在《皇明四朝成仁录》中记载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使节之士的事迹,成为研究南明历史所必备的珍贵材料。

    一、屈大均坎坷的人生经历,形成忠贞报国思想,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与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紧密相连,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民性。

    屈大均生于明清易代之际,他深受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环境与崇高民族气节的影响。他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并跟随名儒陈邦彦读书于粤秀山,治《周易》、《毛诗》及舆地之学,为他后来治学奠定扎实基础。次年(1646)清军陷广州,面对故国沦丧的现实,他的父亲告诫他:“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又次年,18岁的屈大均怀抱报国捐躯之志参加了他的老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发动的抗清军事斗争,各路反清义军相约围攻广州,不克,抗清斗争失败。陈邦彦转到清远坚持抗敌。是年10月邦彦不幸被俘,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于广州。屈大均痛失良师,挺身而出,收拾老师遗体偷偷安葬。

    父训、国难、师仇,对大均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大。他曾经表示:“予痛先生忠烈,以师雠益恨,坚志不仕。”他在《死事先业师赠兵部尚书陈岩野(邦彦字)先生哀辞》中云:

    “有弟子兮后死,曾抄场兮舆尸。抱遗弓兮哽咽,拾齿发兮囊之。

    愤师仇兮未复,与国耻兮孳孳。早佯狂兮不仕,矢漆身兮报之。”

    这表明大均已经立下终身不仕清朝的决心;尽管后来清廷多次给予他出仕机会,他决不改初衷,确实是说到做到,始终独善其身。

    大均随后转至肇庆,谒见永历帝,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不久因父病危急归。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1656),开始北游,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到北京,寻崇祯帝死所哭拜。又东出山海关,周览辽东、辽西形胜,留意山川险阻,志图恢复。他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赋《出塞》及《塞上曲》。返回关内后,流连于齐鲁吴越间,在会稽与魏耕共谋密策。顺治十六年(1659),由魏耕秘密写信导引郑成功与张煌言举兵攻入长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事败,魏耕被铡。清廷知屈大均参与其谋,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庐。

    南明永历王朝覆亡后,他仍奉永历正朔,以表抗清之志。其后屈大均又参加吴三桂反清部队,监军桂林;不久,察知吴有野心而无谋,事必无成,就辞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的孙子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

    屈大均对故国一往情深。他讴歌统一,反对分裂;爱国爱乡的情结将屈大均拳拳赤子之心同中华文化、岭南民族文化连结在一起,使他的诗歌与文学著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屈大均诗歌最具时代精神的部分,是抒发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它是屈大均诗作的“主旋律”。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屈大均二十八岁,削发为僧已七年。这是清廷已经统治全国大部分疆域,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抗清斗争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进行着;为结交各地英杰,努力奋斗,救国救民,大均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他离开广东北游;第二年春大均到达北京,复转至山东。行经山东荏平县,登鲁连台遗址,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列国,排难解纷。终身不愿为官,晚年逃隐于海上。

    在屈大均的心目中,鲁仲连作为一位布衣之士,能够排解大难,建立奇功,保持国家的尊严,成为反清复明志士们所企慕的典范。屈大均在登鲁连台时,深有所感,写下《鲁连台》这首诗。

    “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这首诗笔力奇横,语言精练警策,雄健宏阔,描写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和对击秦的信心。反映诗人企望能够尽快出现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复明大业,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豪杰的热切心情。诗歌风格阳刚壮美,借古人古事,抒写复明之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满民族正气。此诗一出,便广为流传。又如《旧京感怀》:

    相关热词搜索: 略论 岭南 文化 屈大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