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

    时间:2021-02-25 07:57: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秋季一年级投入使用。我相信大家都很关注,也很期待。本文融合今年8月7~8日在昆明举办的“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和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等的培训报告精神,就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进行介绍,以期给教师们用好这套教科书提供参考。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及总体特色

    陈先云理事长在培训报告中,开宗明义点出“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也包括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超越现在同类教材的水平,争取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努力做到让一线教师好教好用。

    温儒敏教授将此套教材的总体特色概括为四个方面。

    1.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温教授说:“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此套教材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而不是空洞说教的。“立德树人”是基本点,其“德”不只是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习惯、法规等等,都有机地渗透到教材的方方面面,化为“血肉”。

    2. 接地气,满足一线教师教学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得到普及,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普遍存在“两多一少”,即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读书太少;课堂活跃但思维浅表;综合性学习走过场;等等。这套教材努力使语文教学做“两个延伸”——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如从一年级就编排“快乐读书吧”栏目,引导“和大人一起读”,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

    3. 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及时转化科研成果。重视学术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如:优先编排认识300常用字;借鉴吸收各版本教材乃至民国教材的优点,使本套教材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4. 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包括教材体例结构、选文、单元和练习设计、插图、装帧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七大创新点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四方面总体特色之下,具体表现为七大创新点。

    1. 选文坚持四个标准,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语文教材以课文为载体,因此,选文的质量关乎教材质量。课文要的是经典的、美的,又能适合教学。总体看本套教材“时文”减少了,传统经典篇目、革命传统篇目和古诗文增加了,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针对教学而言)。一年级再次降低拼音教学的难度,一是将拼音教学往后挪,先识字后学拼音;二是更明确拼音的功能定位,即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阅读;三是拼音教学本身与识字、阅读更好地融合。

    2. 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一是采取“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内容。所谓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各单元内容由隐线“人文主题”和明线“语文要素”来组织,每个单元的若干篇课文大致体现一个主题,但不明确命名。而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单元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即“语文要素”,使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干货”落地。二是教材提供一个“框架”,将各板块内容,如课文、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口语交际等穿插进去。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也可以灵活安排、有机融合。

    3.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让一线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时有“干货”可以把握,即在语文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上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一课一得”。“一课一得”的“一得”不只是人文的,更主要的是“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体现在:(1)单元导读;(2)思考题和拓展题;(3)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4)初中阶段还有“补白”;(5)教师用书中,并努力做到有梯度、螺旋式上升。教师在备课时要梳理清楚,细化为教学行为。另外,本套教材还特别重视阅读策略、阅读技能,如朗读、默读、快读、浏览、跳读等训练,使学生有方法地阅读。

    4. 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以往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但实际教学中,不管什么文体的课文,也不管“精读”“略读”都一个模式、一种套路。本套教材为根治这种“课型混教”的毛病,开出“药方”,采取“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编排内容。一方面,将“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从名称上反映教学理念的转变——顾名思义:“教读”课文强调教师的“教”,明确“教读,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教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自读”课文强调学生自己的“读”,明确“自读,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另一方面,阅读教学格外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化运用阅读策略方法进行阅读;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有方法有速度地阅读,合力提高阅读质量。

    5.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书香社会”才有真正的落点。小学一年级先识字、读儿歌童谣、听故事,再学拼音,设置“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年级每个单元都有向课外阅读延伸,“快乐读书吧”一以贯之;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读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增加阅读教学的阅读量,例如,采取“1+X”的方式,教读一篇带若干篇。没有阅读量这一条,一切免谈。

    6. 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一是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明确拼音的功能定位——为识字、阅读服务,将拼音教学挪后并与识字、学词、阅读紧密结合;二是优先编排认识300常用字;三是强化“多认少写、先认后写”的原则,以尽快阅读。

    7. 提高写作(习作)教学的效果。习作就是习作,不要要求太高。教材中编排有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的独立单元,以增强习作指导的序列,提高习作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本”教科书

    陈先云理事长在培训报告中,亮明“一个观点”: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让语文教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他坦承“部编本”教材“好教”,但要“教好”并不容易,要“教好”这套教材,必须增强“六个意识”。

    1. 国家意识。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部编本”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它以语文核心素养统领,从六个方面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体现“国家意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民族团结教育;(5)海洋与国家主权教育;(6)法治教育。教好这套教材,要时刻绷紧国家意识这根弦,必须怀抱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责无旁贷。

    2. 目标意识。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教学中,要强化目标意识,大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加强语文能力训练。(1)明确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要从三个维度即方法、能力和习惯来组织内容,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细化落实到单元内容中,并且要在单元导读中明示。如,一年级的语文要素包括,朗读: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内容理解: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概括信息作简单推断;标点: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等。教材采取“双线组织结构”组织单元内容:宽泛的“人文主题”是暗线,教学时不要在人文主题上钻牛角尖;明确的语文要素是明线,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训练目标、语文要素是什么。为强化语文要素,教材还编排了以阅读策略(包括预测、提问、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和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2)目标系列更清晰,梯度明显,螺旋式上升。目标系列上,分为阅读系列和表达系列,加强表达系列,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加强“功能性”交际训练,从人文主题中走出来,如商量、转述等。梯度上,教材先把“语文要素”列出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散到各册各单元中,每册都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对“重点训练项目”与“一般训练项目”进行区分,使教学更有“抓手”。(3)语文活动的设计体现学与用相结合,例如,一年级编排“字词句运用”训练项目。

    3. 文体意识。弱化策略,淡化文体,是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的重因。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是按记叙文的模式去教学,本是虚构的小说,如《桥》,却当纪实作品教学;本是神话的《普罗米修斯》,孩子却真以为人间的火是“盗来的”。树立文体意识,就是对不同文体要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解读,如小说关注的是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等。这套教材编排的文学作品超过历套教材,很多单元都以文学体裁来编排。教学时关注什么、怎么教,要认真研究,要教出这一文体的特点——“这一个”。教师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如寓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4. 读书意识。不读书,怎么学得好语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是此套教材的基本思想。每册教材课文篇数减少了,阅读量却增加了。怎么增加?一是课外阅读教材化。“快乐读书吧”栏目一以贯之,亲子阅读、“无压力”阅读、自主阅读、全民阅读的“读书线”贯穿始终,如一年级编排“和大人一起读”,从孩子入学开始就“倒逼”家长读书,进而实现全民阅读,为建设“书香社会”作出贡献。二是课文变长了。课文篇数少了,但长篇课文多了,到中年级就有3000字以上的课文。三是编排了若干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生怎样阅读,进而会阅读。如:从读封面、读目录、读序言开始读整本书;从读儿歌童谣到读寓言故事再到读整本书;等等。要让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读书。教师如果不读书,如何教得好学生读书。因此,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新常态”。

    5. 主体意识。毫无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这个“主人”“主”得如何,关键看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功夫。如果可以离开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和点拨,学生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当然,学生之所以要到学校,是因为最终要离开学校。因此,教师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促使自得、自悟、自能——学生会学习了,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便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这套教材,继续倡导:(1)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该扶的扶,该放的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2)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又回到机械繁琐训练的老路上去。训练是必要的,但训练要体现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与连续性。训练面要扩大,但训练时间要缩短,效率要提高。怎么解决这对矛盾?区分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是一条路;让训练变得有趣是一条路。“语文课要有激情、有意思。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

    6. 科研意识。怎样用好这套教材?要加大教科研的力度,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从宏观上说,(1)教材的思想性问题:①教材怎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容易落实?②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2)教材的科学性问题:①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方式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课标要求?②教材是否体现了课改最新的成果?在完善教学理念方面有何突破?(3)教材的适用性问题:①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是否符合当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学生使用的感受如何?②教材是否便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③还有哪些提升或改进的空间?从微观上说,(1)每课的识字量、写字量是否合适?每课新出现的偏旁部首、新的笔画安排是否适合?(2)每册编排的4个口语交际内容与人教版实验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不同内容如何进行教学?相同内容又如何创新教学?(3)语文园地中“字词句(段)运用”栏目中的各项内容需要做哪些改进、提高?(4)新栏目“和大人一起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如何进行操作?等等。总之,不做研究,就难以胜任教学,所以说“部编本”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

    四、用好“部编本”教科书的建议

    “教好”教材,其实质是“用好”教材。就如何“用好”教材,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教师要学习。语文教师“学习”的首要标志是读书。诚如温儒敏教授所言“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读书,你就是语文教师”。读书,要成为语文教师的“通行证”。此其一。其二,要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读懂了课程标准,就读懂了教材(也读懂了教学)。研读课程标准是“取法乎上”。其三,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研读教材,首先,要熟读教材,做到整本教材了然于胸。其次,要读到“文字背后”去,即对编写者的意图了然于胸,大到单元导读、课文及训练栏目的设计,小到插图、练习题、栏目名称和示例,都体现着编者用心,即便是一道小小的“扩词”练习(如下图),都蕴含着“分类”等逻辑思维训练。再次,要琢磨如何把种种“用心”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书会助你一臂之力,因此,研读教师用书,是必做之功课——照着教师用书去做,大抵不会偏,也能事半功倍。

    第二,教师要研究。研究就是针对问题想,想明白了去做,做得有趣有效就是研究成果。前面已经罗列了陈先云理事长提出的“宏观”和“微观”研究课题,这里再补充一些更细微、更实在的问题:(1)为什么要先识字后学拼音?学习拼音干什么用?(2)为什么要“多认少写”?怎么认、怎么写?(3)反复几遍就能认识一个字、就能写对(记忆)一个字?(4)拼音四线格、汉字田字格到底做什么用、怎么用?(5)一篇课文到底要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怎么评价教(学)的结果?即“一课一得”的“一得”(语文要素)问题,如朗读、字词、理解(明显信息、简单推断)。(6)插图怎么用?(7)如“天地人你我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怎么讲?(8)怎样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9)说话与写话的联系与区别。等等。只有静下心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才是真研究,才是教师做研究之根本。

    第三,评价要改变。评价是“牛鼻子”。评价不改,死路一条!不管是用“部编本”新教材,还是北师大版修订教材,抑或其他年级现行教材,评价不改革,教学改革都将功亏一篑。对于一年级:(1)不建议“纸笔测试”。即便纸笔测试,坚决不考按四线格写拼音、给汉字注音等等。(2)拼读、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词语(扩词、近义词、反义词、说话),课文理解(找明显信息),讲故事,等等评价,都应该结合教学、落实在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3)建议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但不是一人“一袋”或一人“一(印刷)本”。(4)必须开好家长会,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评价中。

    一言以蔽之,“教好”教材也罢,“用好”教材也罢,都要遵循“二八律”。如给教师一个明确的目标,即80%的教师“教教材”,努力“教好教材”;20%的教师“用教材教”,努力“用好教材”(其中5%的教师努力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当然这两部分是流动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退要有底线。“底线”就是“好好地教教材,努力地教好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朱蕴茝)

    相关热词搜索: 教科书 小学语文 用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