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文坛扫描

    时间:2021-02-27 07:59: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闻一束

    ●第二届海子诗歌奖在京揭晓

    由海子诗歌奖评奖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福建省福清市文联、福建省福清市教育局联合发起的第二届海子诗歌奖评选活动在京揭晓。江非获得主奖,徐俊国、江离、李宏伟、熊焱获得提名奖。此次评奖活动自2015年3月上旬在京正式启动以来,得到海内外诗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初评阶段,在33位“海子诗歌奖”提名评委的认真提名与推荐下,海内外优秀青年诗人共计54人获得候选人资格,随后根据候选人的得票数多少,从中产生了江非、徐俊国、江离、李成恩、李宏伟、泉子、郑小琼、熊焱、大枪、梁雪波、张二棍等11位第二届“海子诗歌奖”入围诗人名单。进入终评阶段,经过第二届“海子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唐晓渡、欧阳江河、耿占春、张柠等11位评委的评选,最终从11位入围诗人名单中推选出5位诗人获奖。同时,第二届“海子诗歌奖”评奖委员会经过集体讨论,一致同意并决定:凡曾经获过“海子诗歌奖”提名奖的诗人,今后不再获此奖项,但可以角逐“海子诗歌奖”主奖,以有力彰显“海子诗歌奖”的公正合理性,充分调动海内外广大青年诗人参评“海子诗歌奖”的积极性。

    ●余华的儿子执导电影版《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日前在北京出席新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首发会时透露,他的儿子余海果正在执导《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版,但他表示目前还不方便透露进度和具体事宜,该片处于严格保密阶段。很少接受媒体专访的余华,对于电影的种种,一字未答。出版方工作人员也代为解释,“余华此前在新书首发式上,已经明确表示,目前他还不方便谈电影改编的事情。由于语言不通,余华对此前韩国版的《许三观》并不了解。”据了解,余华儿子余海果筹拍《许三观卖血记》电影版的消息去年末就已传出。摄影师为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摄影师,该片正在上海秘密拍摄。据知情人介绍,余海果很有自己的想法,余华在某次作品研讨会上曾提到,儿子有次从欧洲回来说自己不喜欢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余海果还“警告”自己的父亲余华“张艺谋把自己的嗜好当成真理了,你也差不多到这个年龄了”。《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八旬老翁写村史记录村庄拆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少老村庄参与合村并城后逐渐消失。为了纪念生养自己的村庄,河南郑州惠济区新城办事处户庄村村民、83岁高龄的老人弓永康辗转一年,寻访无数村民,写出了数万字的村史——《户庄村史》。书中包含户庄的现状、由来、古迹、名人、典故及演变等,内容全面,文笔扎实,字里行间透着对故乡的无限爱恋。“户庄村的先民们是明末清初从山西移民到此,在靠近黄河的村北开荒种地、男耕女织。”弓老介绍,户庄村是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虽然村庄没了,但总要留下点资料史籍。说起弓永康老人,村民们都用“大文人”来形容他。据介绍,弓永康年轻时曾在当时的郑州市委当过打字员、图书管理员,之后在柴油机厂退休。任职期间,一直从事文职工作,由于爱写、会写文章,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弓永康老人写村史,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2014年年初,弓老开始着手村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这期间,他走访了无数老年村民,村里古迹的门槛也不知道被他踏过多少遍。《户庄村史》完成后,弓老拿着印刷的160余本户庄村史,挨家挨户赠送。“留下一点资料,算是对老祖宗们的交代和尊重,也可给后人以启迪教育。”弓老说。

    ●中国诗歌《静夜思》登上联合国邮票

    近日,联合国发行《世界诗歌日》系列邮票,汉语诗歌选取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静夜思》。自1999年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今年的纪念活动是发行一套邮票,有6个小全张共36枚,内容为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6种世界主要语言的代表性诗歌。《静夜思》邮票上,用楷体中文写出全诗,并在邮票发行资料上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文诗。

    作家声音

    ●苏童自称很不喜欢一个写作者预设自己的写作

    在当代文学史里,苏童往往与莫言、余华等并列,被视为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代表。格非评价苏童的作品时称他的写作永远不会过头。“大大咧咧,当停就停,不刻意、不做作,哪怕稍欠一点,也不要熟过头。”对此,苏童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格非看的很准,“写作过了头,改稿的时候还得删掉。”写到什么程度,他认为这是一个作家的判断问题,“我情愿写的不到位,也不愿意过头。这就是所谓的美学趣味。我不会追求那些生硬的紧张、刺痛。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苏童认为,读者对作家有期待,对作品有预设,这很正常,“但我的写作应当是一个人的写作。读者并非是敌人,但也不是同盟。作品完成后,读者当然越多越好,这并不能以此作为目标,去迎合什么。”他说他很不喜欢一个写作者预设自己的写作,“有预设的作者,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想象的读者,热点、痛点,不是我的风格。”苏童说,他是关着窗户的写作,最多只能算是一盏路灯,“路灯的光亮只能照亮周边一圈,不可能取代太阳。我所做的,就是种好一个人的责任田。”谈到新作,苏童透露,乘着自己体能还行,多写几部长篇,手头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依然是香椿树街系列。

    ●王蒙认为文学不需要谄媚

    王蒙日前走进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学面临了什么”。王蒙强调,伟大的文学作品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不需要用谄媚的姿态来取悦读者,而是用自己作品里的精神与灵魂高度来吸引读者,感动读者。但王蒙也说,传播手段的变化的确影响着文学发展。“浏览正在代替阅读,肉的感受代替灵的感受。”王蒙认为,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结合多媒体给观众提供了感官的全面感受,相比之下,文学作为一门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表达的艺术,给观众提供的感受不够直观,但是文学终究是无法被替代的,因为语言符号带动人们的思考力以及想象力的发展。而谈到文学的市场化问题,王蒙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引领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走。

    ●叶兆言称安静写作的状态最重要

    作家叶兆言日前走进杭州高级中学,与同学们谈论文学与写作。叶兆言说,他从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起就担任评委,头两年还能看见不少好作文,现在作文水平都一般,通病是不知所云,往往文不对题。比如题目出的是月亮、星星,大家写的却是萝卜、青菜,最多结尾生硬点个题:在萝卜地里,看见月亮。都是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文章往里套,没有任何想象力。希望同学们先从写好“八股文”开始,学会构架文章结构,了解基本写法,之后再谈技巧等。在现场互动环节,当被问及生活在写作世家有没有压力时,叶兆言说:常有人说我是文二代,我挺不开心,确实有些压力和尴尬,因为很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出书,好像我出几本书,没什么大不了。但生活在这个家庭,也有好的影响,每天都看见父亲、祖父静静坐在那里写东西。让我了解到,对一个作家来说,坐在那里最重要。出书、成名不是首要的,安静写作的状态才重要。

    ●阎真认为作家的使命就是要写出生活的痛感

    作家阎真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作家,他的使命就是要写出生活的痛感。世界上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从莎士比亚到雨果、到托尔斯泰再到鲁迅,都是写生活痛感的,《红楼梦》也是这样。写幸福和欢乐成为伟大作品的,不能说没有,但肯定是极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活着之上》中聂致远经历的现实难题,相信大多数人也都经历过。我写的是生活的普遍状态。虽然有时候要跟现实做妥协,但要有自己的底线。在谈到《活着之上》时,阎真说:小说的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有我自己的影子,特别是在心态方面。主人公遇到的事情,我自己大部分都经历过。遇见这种事情我也很纠结,很无奈。有时,因为人情的关系,我也做一些小小的妥协。中国是人情社会,这也为灰色地带和潜规则培育了温床。要遏制灰色地带的潜规则,还要从社会心态和文化方面努力。我还算一个比较较真的人。有时候要跟现实做一些妥协,心里总是很别扭。但我自己还是有一个底线,就是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这既是对原则的尊重,也是自我保护。我一直坚持手写书稿,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原因。到了这个年龄了,我也不想改了。也许太保守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吧。我用电脑只能写很简单的东西,是“一指禅”的水平。写一封200字的信大概要花一个小时。

    作品信息

    ●阎连科《受活》获得日本推特文学奖

    作家阎连科凭代表作《受活》日前获得由日本读者评选的Twitter文学奖,这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阎连科获得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后再次斩获国际奖项。据悉,Twitter文学奖是民间发起的文学奖,今年是第五届。这个奖的特别之处在于,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不能参加投票,投票的都是文学爱好者,通常情况是发起人发出“今年最有意义的小说是哪一部?”的倡议,读者在Twitter上推出了,就是投了一票。该文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日本作家和一位海外作家。此前获得过该奖项的作家有美国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胡诺特·迪亚斯,法国作家、龚古尔奖获得者劳伦·比内等。阎连科《受活》发表于2003年,日文版于去年底在日上市,四个月之内再版三次,可谓创造了中国作家作品在日销售的奇迹,此前在日再版过的中国小说仅有贾平凹的《废都》。据悉,迄今《受活》已经翻译成18种语言。

    ●万方新作《女人梨香》写民国女性命运

    万方的新作《女人梨香》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以民国女性为题材,通过描写女性命运的坎坷和她们的抉择,展现出万花筒般的世态和人性,更展现出女性泪光闪闪的人生。在《女人梨香》这本小说中,万方塑造了四位性格和命运不同的女性,每一个形象都已经在万方的心中酝酿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梨香的原型是万方的父亲曹禺家的一个阿姨。万方说“这个形象在我心里就一直留下来了。一个放了十几年的故事,心里一直有这个轮廓,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想写,所以就写了。作品是一直就在那儿,你要建立一种通道找到它。以前的轮廓是生硬的、浅显的、简单的、模糊的,但当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让她能够包融进我的生命体验里,这个通道就有了。”与之前的作品比如《空镜子》《空房子》《香气迷人》等相比,万方写作的重点仍然是女性题材的小说。但与之前大部分的现代都市、爱情题材相比,现在的时间轴拉的越来越长,跨度也越来越大。《女人梨香》中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但主角的生命跨度到了解放后。关于这点,万方说,“可能是年龄大了,人活得更理性了,所以想写些与现在有距离的小说。这就比如读文学作品,纯文学书渐渐看的少了,现在开始偏向人物传记类的书。”

    ●王跃文出版长篇小说《爱历元年》

    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主人公孙离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妻子喜子是大学图书馆馆长,儿子孙亦赤从小性格桀骜不驯,母子俩亲情淡薄。人到中年的孙离既恐惧于自己创作力的枯竭,也开始质疑自己的写作意义,严重的失眠和内心的焦虑折磨着他。就在这时,妻子喜子有了自己的情感秘密。而孙离与新晚报社长李樵从相识到难舍难分,干柴烈火。看似平静的家庭濒临崩溃。小说通过对孙离和喜子的情感婚姻生活轨迹及家庭生活的描摹,对中国人过去二三十年的精神走向、灵魂沉浮、情感形态等进行回望,同时采用草蛇灰线的手法对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社会世相的种种变迁也作了生动勾勒。情爱纠缠里,官场元素并未完全消失,清官贪官仍有出场。在王跃文看来,这不是官场元素,而是现实元素——“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这是一部“无病呻吟,却有大痛”的书。作者如此解释:爱历,指小说主人公孙离和喜子为了爱情而定的属于两个人的年历。但动荡的生活遭逢,使他们一度离开了自己的爱历……最终,他们重启爱历元年。

    ●艾伟出版新作《南方》

    艾伟的长篇小说新作《南方》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个发生在七天里的故事。本书围绕一个女人的活泼生命来展开男性欲望的缠斗,以具有南方气息的俗世人情为底色,生动呈现上个世纪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这三十多年巨大的社会变迁。作者对寓言式写作情有独钟,与坚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在惊心动魄的情节推动下指向生命中的善、恶和忏悔。艾伟开始写这部小说时,把它命名为《第七日》。结果,书名和余华的《第七天》撞车了。余华的《第七天》出来后,艾伟还紧张了一阵子。“当然,我马上发现我和余华写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不过,艾伟觉得改成现在的《南方》也蛮好的,他喜欢“南方”这个词。他说:“在中国,南方的历史确实很诗意,很多传奇和浪漫故事都在这儿发生。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南方一直是很重要的存在,古典诗歌中,南方的意象也深入人心。南方多山川湖泊,似乎容易出现神迹。”《南方》让艾伟写了五个年头,“其中大约三年是极其沮丧的,写写停停,我都怀疑自己不会写作了。但写作这件事需要自我鼓励,所以写出满意的章节时,我会拍一下桌子,赞美一下自己。”

    海外文坛

    ●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推出中文版

    村上春树2014年4月在日本出版了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这是他继《东京奇谭集》之后,时隔9年再一次回归短篇小说创作。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中文版在全国网店及地面店同步发售。正如村上春树在原版前言中的自述,该小说集收录的7篇小说都是围绕着同一主题:各种因女人离去、或即将离去的男人的处境。谈到为什么会围绕这一主题创作短篇小说,村上春树称,虽然“那种具体的事件近来并未实际发生在我身上,也没有见过那样的实例”,他“只是想把那类男人们的形象和心境急不可耐地加工敷衍成几个各不相同的故事”,并称“说不定那是我这个人的‘现在’的一个隐喻,也可能是一种委婉的预言,抑或我个人需要那样的‘驱魔仪式’亦未可知”。而且他迫切地说,“我心里某个地方恐怕是在自然而然地追求这样的系列性故事”。村上春树称这个小说集为“概念式”的短篇小说集。他说:“之于我最大的快慰——集中写短篇小说时每每如此——莫过于可以在短时间里将各种手法、 各种文体、各种语境一个接一个尝试下去。可以从种种样样的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立体式审视、追索、验证,可以用种种人称写种种人物。在这个意义上,以音乐说来,这本书或许可以成为对应于‘概念唱片集’的东西。”

    ●印裔作家书写辛酸美国梦获奖

    印度裔美国作家阿基尔·夏尔马十三年呕心力作《家庭生活》日前获得福里奥文学奖。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了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国追梦的辛酸故事。《家庭生活》是夏尔马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了印度男孩阿杰和他的家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举家从德里移民至纽约。但是一场灾难颠覆了这个家庭的命运——阿杰的哥哥在一次泳池事故中终身瘫痪,24小时需要人照顾。这部小说带有自传色彩,作者的哥哥Anup曾发生意外导致瘫痪,家人照顾他30年一直到他去世。夏尔马曾对媒体说,本来是要写回忆录的,但是担心有的对话无法忠于事实,便写成小说。夏尔马从30岁开始创作该作品,一直到43岁结束。他说:“我感觉这个创作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他坦言,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非常艰难、充满挫折,那感觉就仿佛“咀嚼石头”。十三年创作过程中有九年进展不顺,几近荒废。“我很高兴这本书最终成形。我只是但愿这本书不是我写的。”他说。福里奥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威廉·法因斯赞誉这部小说:“《家庭生活》是从苦难中萃取的精华之作:聚焦灾难和生存、依靠和独立、自私与责任之间的矛盾……小说清晰明了、有悲悯情怀还带有几分冷幽默。”

    ●《歌德全集》翻译项目在上海启动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日前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语界最大的翻译工程,资助金额达80万元人民币,为人文社科领域资助额度最高的项目等级。在今后的5年时间内,计划出版的《歌德全集》中译本将集结全国德语界的成熟译者执笔,打造“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全、最权威的《歌德全集》评注版汉译本”。歌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又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据该项目首席专家卫茂平教授介绍,歌德作品浩瀚,原作有几千万字,但在国内,歌德的绝大部分作品仍没有中译本,而像《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却不断有人重译,浪费了人力物力,“我们想借助此项目对这种现象做一些纠偏”,歌德是德国的文化伟人,是德国文化的第一面大旗,重译导致很多重要的东西没有汉译。这次想通过全集的形式把歌德的全部作品都介绍到中国。

    ●危地马拉作家超短篇寓言集嘲笑人类愚蠢

    危地马拉作家蒙特罗索风靡世界近半个世纪的《黑羊》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黑羊》包括四十则寓言,主角大都是动物,也有拟人的物体,如镜子、善、恶,这些寓言短则寥寥数语,多的也就一千字,然而颇耐咀嚼。《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认为他心目中的蒙特罗索是“寓言体的复兴者,人世愚蠢之天敌,塞万提斯的隐秘传人”。与所有的寓言一样,本书表面写动物,实质是写人,在引言部分,作家就引用了蒙博托的话开宗明义:动物跟人如此相似,以至于有时我们甚至无法清楚地区分。蒙博托是扎伊尔前总统,传闻他嗜食人肉。标题故事“黑羊”是这样开头的:许多年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有只黑羊被枪决了——令人不寒而栗,它一反传统的黑羊是害群之马的形象,将它设定为一个受害者,意味深长。奥古斯托·蒙特罗索一生出版了七部作品,为他带来数个西语文学重要奖项,包括胡安·鲁尔福奖(1996年),阿兹特克奖(1988年),以及阿斯图里亚斯文学奖(2000年)。直到今天,《黑羊》一书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畅销多国。

    相关热词搜索: 文坛 扫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