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浅析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

    时间:2021-03-02 07:55: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成功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伊芙琳的形象。本文从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和选择妥协三个方面分析了伊芙琳作为弱势女性的形象特征,并指出小说中描写的伊芙琳短暂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关键词:《伊芙琳》 男权社会 弱势女性

    一.引言

    乔伊斯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对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都柏林人》是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包含十五部短篇小说。该短篇小说集以作者的家乡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分为童年、青年、成年和社会四个部分,描写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尔兰人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伊芙琳是一个普通的爱尔兰姑娘,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时常感觉到生活压力巨大,因此想要逃离她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妥协。作为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的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二.经济不独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小说中的伊芙琳就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伊芙琳“每周六晚上一成不变地为了钱和父亲大吵一架”。父亲常常责备她“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脑子”,并说“他可不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给她去挥霍”。伊芙琳自己也有工作,但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她只能在一个百货店干杂活补贴家用,薪水仅仅是7个先令,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自己在百货店的地位无足轻重。如果她离开百货店,店里“很快会登招聘广告填补她的空缺”。

    经济不独立的状态制约了伊芙琳的对人生的选择。她想要离开爱尔兰,离开让她倍感压力的家庭,但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认识不久的水手弗兰克身上,希望弗兰克给她想要的生活。当她想跟弗兰克离开家时,她不由自主地担忧“不管怎样,家里都有她的容身之处,吃喝不愁”。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经济不能独立是主要因素之一,于是最终伊芙琳放弃了逃离的机会。

    三.性格软弱

    伊芙琳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的家庭,父亲是家庭事务的主宰。伊芙琳幼年跟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时,父亲就经常干涉儿女们的活动。“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举着他那根李木拐杖,想把她们撵回去”。这使得伊芙琳从幼年起心灵里就留下了父亲的阴影,这对她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亲常常对她的弟弟动手,即使“她已经是一个过了19岁的大姑娘,有时还会觉得自己时刻处于父亲暴力的阴影之下。”

    父亲的绝对权威使得伊芙琳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尽管在母亲去世以后,维持家庭的重任落在了伊芙琳肩上,她仍然不敢反抗父亲。她把所有的薪水都交给父亲,但去买菜跟父亲要钱还要忍受父亲的辱骂。伊芙琳与水手弗兰克相识相恋,被父亲得知后,“随即勒令她不许再和弗兰克讲一句话”,父亲和弗兰克大吵一架,之后伊芙琳就只能和弗兰克秘密约会。即使在恋爱的问题上,伊芙琳也没有想过反抗父亲的权威,她只是逃避。

    四.选择妥协

    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伊芙琳的女性意识有过短暂的觉醒,特别是她母亲的结局时时提醒着伊芙琳。伊芙琳的母亲“凄惨的一生如同一个魔咒一样令她心头一紧——她母亲牺牲了自己平凡的一生,最后却落得个疯癫致死的结局。”伊芙琳回忆到母亲的时候,“吓得浑身颤抖”,“她猛地一下跳起来。逃!她必须逃!”。

    伊芙琳把未来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弗兰克身上。她憧憬着“在新的家,在千里之遥的陌生国度”,“她会嫁作人妇,人们会善待她,敬重她,她不会再遭受母亲生前所受过的凌虐。”她认为“弗兰克会拯救她的,他会给她新生,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想要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她要活得这样惨?她有权过上幸福的日子。”在这一瞬间,读者认为伊芙琳似乎终于觉醒了,想要去追求她自己的幸福,也许她能够摆脱一个弱势女性的悲剧结局。但伊芙琳最终却选择了向生活妥协。在即将登上轮船,和弗兰克一起离开爱尔兰的瞬间,伊芙琳放弃了逃离,她想到“不!不!不!我做不到!”,伊芙琳选择了留下,“她的手死死地扣住铁栏杆。在怒海狂涛之中她凄厉地发出一声惨叫。”

    伊芙琳短暂觉醒的女性意识最终被她自己放弃,除了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之外,社会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经说过“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爱尔兰一直是一个有很强天主教传统的国家,伊芙琳家里就有一张圣女玛加利大许愿的彩色图片,而且墙上还挂着一张发黄的神父的照片,由此可见天主教对普通人思想起到了强烈的禁锢作用。小说中伊芙琳的母亲正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反而要伊芙琳接替她肩负家庭的责任。小说中伊芙琳提到“她记起自己对母亲发过的誓:要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地维持这个家。”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位置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只能牺牲自我,委曲求全的肩负家庭的重担。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伊芙琳作出追求自己幸福的选择。

    五.结语

    小说的最后并没有明确地写出伊芙琳的结局,只是写到“她绷着一张苍白的脸望向他,不知所措又茫然无奈,像一只无助的困兽。她眼中既没有爱意,也没有告别,好像他是个陌生人一样。”伊芙琳放弃了追求自我价值的抗争,她的内心已经陷入绝望。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伊芙琳未来的道路也已经注定,她会和万千像她母亲一样的爱尔兰普通女性那样,走向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作为一个弱势女性,她的反抗并没有出路,但伊芙琳昙花一现的觉醒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伊芙琳放弃了,但有更多的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坚持着,并走向了平等和幸福。

    参考文献

    [1]Deaubvoir, Simone. The Second Sex[M].London:Macmillan,1973.

    [2][爱尔兰]James Joyce.都柏林人[M].安知,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5.

    [3]李晶.《都柏林人》瘫痪边缘的女性们[J].科技信息,2013(1).

    [4]谈小甲.伊芙琳应该私奔吗?——浅析《伊芙琳》中的女性意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薛静.处于瘫痪边缘的女性——短篇小说《伊芙琳》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2016(1).

    (作者介绍:王晶晶,华北科技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短篇小说 浅析 乔伊斯 伊芙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