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析与比较

    时间:2021-03-05 07:53: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通过分析比较中德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概况、教育衔接、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模式与就业途径,提出重新架构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的建议。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3-0225-01

    德國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实施技术教育,主要类型包括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高中、专科学校,德国还往往将若干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建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心。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严格训练、注重实践。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规模一般在1500人左右,每班学生15~30人,可以有效利用实训工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机构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及综合性职教中心。职业教育表现出政府高度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亟待落实、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薄弱等特点。我国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有着追求扩大规模的趋势,班级定额往往在50人左右,相关实训设备很难满足实训需求。

    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4年级的小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包括职业学校和完全中学两类;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高职和短期培训等几种类型,通过不断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有所松动,但限于中职阶段生源的明显分层,融合度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校企合作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企业很少参与,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需付出过多的成本,就可得到足够的劳动力,因此不愿付出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职业教育中去,学校与企业合作“单相思”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校合作”大多也仅仅是出于生源上的需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技能训练与就业的矛盾。

    三、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有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专业大学学习5年后,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中国职校教师多为专职,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缺乏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这样就形成中职学校教师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情况,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岗位。

    四、教育教学模式与就业途径

    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非常重视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时间要超过培训学习时间的70%,职业教育形式是理论→技能→理论→技能不断反复的实践过程。职教招生实际是企业招工,学生入学后既能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也能到就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中国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还不能有机结合。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但新的适合于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某些管理部门的教学计划指导中仍然受系统的学历教育影响,束缚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出口并不是特别顺畅。

    五、意见与建议

    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学分互换等制度,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思路为: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初中毕业生可选择进入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或经过技能培训取得就业准入资格后参加工作;普通高中毕业生可选择进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或经过技能培训取得就业准入资格后参加工作;中职毕业学生可选择进入高职、普通高等学校或取得就业准入资格后参加工作;高职毕业生可选择进入普通或职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层次学习或取得就业准入资格后参加工作;职业学校学生在职教体系内提升学历时可适当放宽,并进行专业课上的学分互换;普通教育学校学生转入职教体系时可免除部分文化课的学习,直接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教育学校时在专业课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彻底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各种可能。

    参考文献:

    [1]赵苏阳.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牛曼冰.中德现代职业教育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杨海浪.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朱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5]杜步阳,胡燕.绩效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消费导刊,2008(15).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教育 中德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