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回顾与分析

    时间:2021-10-13 22:36: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农业产业化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回顾与分析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参与农户增多、增收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从产业化所处阶段分析判断,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应进一步抓好发展重点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工作,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一、发展特点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持续健康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总量扩大。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成就斐然 ,生产经营总量突破400亿元大关,总量达到 446.7亿元,比2000年增加267.3亿元,增幅达到1.5倍,五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年均增加53.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0%。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0% (“十五”计划为50%),200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为43.1%,2001年达到45.2%,提高2.1个百分点;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的产业化经营率又分别比上年提高2.7个、5.4个、 2.7个、2.0个百分点,五年平均提高速度达到2.98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加速态势。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反映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由起步阶段进入到持续健康发展的时期。

    (二)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随着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逐步到位,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定提高,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利益联结机制得到强化。2005年末,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集团)176个,比2000年增加105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集团)45个,增加29个,增长1.8倍。龙头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9.1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速达26.0%,比产业化经营总量增速快6.0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龙头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17.8亿元,占全部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80.9%,比2000年提高3.4个百分点。龙头企业(集团)加工消耗农产品原料价值128.7亿元,增长2.3倍,年均增速达27.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产业化经营总量的比重达60.2%,提高13.0个百分点。 

    (三)农产品基地继续保持健康发展趋势

    “十五” 期间,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逐渐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保持了全面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共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72个,比2000年增加24个。其中种植基地34个,养殖基地34个,分别增加11个、13个。基地实现销售产值168.4亿元,增长102.8%,年均增速达到15.2%。其中,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分别实现销售产值59.4亿元、73.7亿元、35.3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0%、19.1%、6.1%。基地种植面积达19.7万公倾,增长105.2%,年均增速达到15.5%;种植基地亩均销售产值2008.6元,比2000年提高11.4%。平均每个养殖基地年销售产值达到2.2亿元,比2000年扩大47.9%。

    (四)产业化领域拓宽,组织结构趋向合理 

     “十五” 期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所覆盖的产业、领域和类型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19家,其中龙头企业176家,专业市场22 家,中介组织21家。按产业分类,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78个,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比重35.6%;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7个,占26.0%;水产、林业产品产业化经营组织5个,占2.3%;其它79个,占36.1%。与2000年相比,种植业比重下降8.6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 8.6个百分点,水产、林业产业比重基本持平。

    (五)带动能力增强,收入增长水平跨上新台阶

    “十五” 期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机制的完善,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增长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由2000年的46.1万户增加到2005年的73.8万户,增加27.7万户,增长60.1%;农户参与度由2000年的26.2%增加到2005年的42.3%,增加16.1个百分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户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参与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户均纯收入7072元,比2000年增加2026元,增长40.2%,年均增速达7.0%。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发展现象仍比较明显

    一是规模偏小。目前,全市形成的25个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中,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仅12个,实现销售额259.3亿元,占全部产业销售额的86.8%。也就是说,其余13个主导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年平均销售额仅为3.0亿元,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结构较差。目前,全市形成的主导产业中,许多地方仅是将原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和政府性质的行业协会等农户统计到一起形成的,产业的突出形态是“头小尾大”,虽然逐年有所改善,但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是主导产业类别集中,优势不突出。从全市25个规模以上的主导产业的类别看,存在着主导产业类别较少,品种单一,结构集中程度高,主要集中在蔬菜、禽蛋、果品、生猪四个品种上,仅这四个品种就占到17个,占68.0%。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其直接后果就是在低水平上的大量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滑,生产效益下降。

    (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虽然我市已初步实现了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但与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的龙头企业还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①低水平多,龙头企业有较大幅射能力的少;②农产品粗加工多,有较大加工增值能力的少;③大路货产品多,特新名优产品少;④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松散的多,紧密的少。

    目前,我市现有的176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9.1亿元,而45个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就达到217.8亿元,占全部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80.9%,这表明虽然龙头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巨”字号、“大”字号的更是寥寥无几,象三鹿集团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特别是叫得响的名优特新产品更是屈指可数。

    (三)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

    专业市场作为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要的龙头经营组织形式之一,近几年发展逐渐趋缓。2000年,全市有年销售收入(市场利润、税金和费用之和)5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5个,到2005年发展到22个,五年间增加了7个;2005年专业市场销售收入为8.9亿元,比2000年增加4.0亿元,增长81.8%,年均增速为12.7%,比同期龙头经营组织平均增速低12.8个百分点。在龙头经营组织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5%下降到2005年的3.2%,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品销售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不断发展,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逐渐由随机的市场买卖向较为稳定的方式发展,专业市场的带动性逐渐弱化。

    (四)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仍较松散

    龙头经营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式及紧密程度如何是衡量产业化发展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2005年全市219个龙头经营组织中只有77个与农户有定单关系,占35.2%。在定单关系中实行保护价格的只有11个龙头经营组织,有42个龙头经营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是采取价格随行就市。从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系情况看,联系的60.9万农户中有合同定单关系的只有20.8万户,占联系农户总数的34.2%,游离产业组织外自发性的种、养散户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多数龙头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不履约”或“跑单”现象时有发生。这表明,目前的产业化利益机制仍较松散、薄弱,稳定性较差,定单生产仍较处于较低层次,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任重道远。

    三、发展方向及重点

     (一)创新思路,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仅局限在农业食品产业体系。食品市场也就这么大,以此作为增收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扩展了视野,以不断变动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向各类农业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那么农民增收的空间将得到极大地扩展,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应从主要局限于少数产业、产品及加工、销售环节,逐步向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工副业的多产业、多产品扩展,产业链条逐步向科技、教育、生产、基地、加工、运输、营销、服务等多环节延伸,向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大产业体系方向发展。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技术参股、技术转让、买断等各种形式,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要加大科技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三)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农民致富上有新的成效

    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使企业和农户在订单约束下从事生产经营。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要注意增强订单契约的有效性,要通过法制教育、经济手段等多种措施,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履约率。二是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联结模式。积极探索农民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对于专业市场,要结合标准化、品牌化战略的实施和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积极探索农产品专业市场经营的新机制、新形式,提升专业市场档次。

    (四)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在农业产业链上有新的延伸

    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兴办龙头企业要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和资金投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又要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龙头企业要进一步树立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观念,在外向化上有新的拓展。要大力引进国外资本、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五)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

    近几年,我市的龙头企业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品牌培育等方面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龙头企业要积极建设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企业化运作,实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产业化 我市 回顾 分析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