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试论高校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职责

    时间:2020-03-11 13:42: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教师历来具有将追求学术成就、传授专业知识与国家、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本文试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空间和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三大职责。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养人才;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87-04

    高校教师,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高等学校为主要工作场所,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奋斗目标。教育立国、科学救国、科教兴国,关键在教师。教师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一头挑着千百万家庭幸福和前途。人们说,老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春蚕,吐尽银丝留赠他人御风寒;教师是船夫,把学生从混沌的荒原送向知识的彼岸;教师是园丁,用汗水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教师的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教师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是年轻一代理智资源的开拓者。祖国的腾飞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寄希望于教师。高校教师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责。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高尚情操——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是文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最为活跃的地方。把莘莘学子培养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之人,特别是做一个爱国之人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大学生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爱国情结是基础,强国之志是内核,报国之行是表现形式。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如果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喻为打仗的话,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占领制高点;比喻为人的躯体,这就是人的脊骨。一个没有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一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再造。有了民族精神,才会在道德领域认识个人的作用,摆正个人的位置,树立根植祖国、回报祖国,取之于民、服务于人民,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精神。“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可以这样说,由爱国之情而引发的希望祖国振兴富强的强烈愿望,能给人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又给人以危机感,给人们的报国之行带来现实的压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造福人民的人才,当一个人具备了好的品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他的人生旅途才会处处闪光,并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视现实,不畏艰难,与国同喜忧。“文明细胞”的培植,道德情操的熏染,既有极大的可塑性,又有“先入为主”的稳固性,大学生一入大学校园就应接受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尽早关心祖国的荣辱兴衰并升腾随时准备为之献身的炽热感情。

    (二)教师要深刻知晓始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 “责任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凝聚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施惠莫记,受恩必报。”是中国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个人道德品质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人在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教育培养而成人后,是不是把报答父母、报效社会和报效国家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并不断自觉地强化自己所应当履行的这种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试金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重点对他们进行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的教育,从各个方面阐明个人对国家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深化个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陶冶个人对国家的献身精神。这种献身精神的展示就是人生境界的体现。诚如很多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而人的这种社会属性使人与他人的“共在”成为人生必然。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较高人生境界追求而囿于一己之私的话,那么,很难设想他能对社会的事业具有真正的献身热情,也很难设想他能认真奉行社会所确立的公共道德准则并能与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引导是须臾不可忽视的。

    (三)教师应不断强化对大学生获取真本领,将来为国效力的紧迫性

    古人讲:“为学领先立大体”。人生境界的培养攸关做人做事的根本,大学生不仅应该成为具有丰富科学技能的知识分子,而且也应该成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价值意识的先觉者;不仅把大学作为吸收知识的大课堂,而且更应该把大学作为为国建功立业,接受人生洗礼,迈向更高人生境界的雅致殿堂。“读书万卷不报国,浮生百岁无颜色”。教师要能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在与学生交往中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有力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从一入大学就使学生说爱国话,做爱国事,当爱国人,成为国之撑天柱,民之栋梁材。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思维空间——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不仅要有以德为本的师魂,以爱为本的师风,还要有教书育人的师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各国教育界对教育内容重要性的排位,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第一位,技能第二位,态度第三位转变为今天的态度第一位,技能第二位,知识第三位。也就是说,使学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是当今世界达成共识的教育任务。教师在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上要在三方面倾心施力:一是拓展。所谓拓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认真搞好教学,夯实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所在,大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必然加快,大学生毕业后在择业、就业已不可能再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要适应这些变化,必须靠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大学教育的根本点,是要扩大学生知识面,把基础知识拓展得尽可能宽一点。二是加厚。所谓加厚,就是把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增大厚度。大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专业特色,也就不成其为科技人才。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要力求广博精深,对自己所从事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专业领先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善于将其所学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专博相济,专深博广已成为当前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需要具有雄厚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专业人才。三是融汇。所谓融汇就是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寻找新的知识点。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大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上也要注意四点:

    (一)巧教

    所谓巧教,就是教师依据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把握整体结构中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即规律,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智力价值大的知识,是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把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结合起来,从而占有知识、运用知识。教师的教学像音乐中的乐谱一样,虽然仅有七个音符,但在作曲家的手里,却可以谱写出千万首不同旋律的乐章。教师简明通俗的讲解语,生动传神的描述语,富有感情的激励语,极具全息性。课堂教学艺术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教师只有“巧教”,才不致把教学变成知识移植的课堂。

    (二)善问

    一堂课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精彩的回答。要想让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地问。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可抓住关键,就重点、难点提问;可利用知识的联系,于相关处提问;可从激发学生兴趣角度提问。在问中学,学中问,问学并蓄,相得益彰。

    (三)多引

    所谓多引,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选准联系点,启动思维;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未知点,发展思维。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燃点的火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星星之火,燎原大地’。营造优良环境的关键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学生唇枪舌剑频频发招,教师笑而接纳机智对答。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可见,教师学会启发学生很重要,没有好的教师,很难希望能够培养出大批有创造性的学生。

    (四)勤思

    所谓“思”,就是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指导思想、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各个教学要素的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末。教学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这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促使自己对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诸如(1)写教学后记;(2)做课后小结;(3)搞课后专题研究;(4)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5)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6)写教学日记;(7)同行进行研讨等。

    巧教是基础,善问是关键,多引是条件,勤思是中介,只有四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彼此辉映,收到实效。

    三、营造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

    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体,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心理健康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一)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个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他们虽然是同龄中的幸福者和佼佼者,但却身处我国经济转轨和教育转轨时期,巨变的社会环境,深入改革的高等教育,必然使他们在学生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中遇到种种矛盾、困难、挫折和烦恼。往往会因为遇到挫折或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于是,大学校园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人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退学;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良而逃避群体或自我封闭;还有人因一点点小事而做出极端行为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发生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据来自国内各高等院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而且根据北京、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患有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等心理疾病的比例要高于一般社会青年。这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

    (二)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与引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必须健康,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理行为上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示范者。”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一般人口中,有情绪问题的人约占1/4,而在教师中却占1/3,即每三位教师中就有一位是情绪不稳定的,由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导的班级中,人格失常的学生人数就较多。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心理素质的健康的程度决定该项教育的成功与否。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都为学生所察觉、所注意、所效仿。心理不健全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容易暴躁、焦急、恼怒、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容易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要在五个层面上着力: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有一个稳定的自我价值观念。二要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憧憬美好的未来,发挥自己潜能。三要科学把握心理机能的整合程序,包括各种心理能量的动态平衡,能接受失败,愿意面对困难,有完整的生活哲学。四要对于各种社会影响始终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五要积极接受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己周围的高校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迷惑或彷徨。

    (三)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

    通过心理咨询与指导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倾吐心声。咨询老师要耐心倾听诉说,并且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二是磋商对策。在倾诉心声、辨明问题的基础上,咨询师可以与大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当一个人处于生活漩涡之中,有精神压力的重负下,思路常常会被堵塞,而咨询老师处于旁观者的角色,他的头脑冷静、思路较为开阔,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作出明智的选择。三是指导成长。心理咨询要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当前的问题,矫正错误思路,增强信心,开辟美好的未来生活,筑起心理免疫的堤坝,增强心理抗震能力。

    高校教师的育人职责是多方面的,但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却是最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试论 职责 高校教师 培养 人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