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思维流程及特点

    时间:2020-05-08 07:55: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她的《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开创了意识流小说这一文学新流派,既然是一个流派的开创者,总有她独到的地方,在我看来,她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她的思维,正是她天马行空般的思维创造了《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本文试着分析作者在《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里的思维的流程及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该小说。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天马行空的思维;思维流程及特点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开创了意识流小说这一文学流派,她的创作才华得到了后人的肯定。简单地说,意识流小说就是记录下脑子里流动的思维,它的谋篇布局与传统的小说大相径庭,传统的小说有故事情节,有高潮,其中人物实际的言行举止占了绝大部分的篇章,但是意识流小说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作家的主观意识,例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描写的往往都是心灵的所想所感,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也是这一特色。

    作为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伍尔夫的思维好幻想,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她所患有的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属于妄想型,也就是偏执型,这类病症的患者往往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不合群、敏感多疑、沉默寡言、好想入非非,医学上称之为“分裂型人格”。加上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伍尔夫自幼身体孱弱,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从未上过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格加上这样的家庭背景,促使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她的文章尤其是《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里,天马行空的思维成为其一大特色,也是最大的闪光点。这个跟她的思维特征有关系。作为一名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伍尔夫的思维存在联想妄想的病症,这类病人的思维往往从现实的某一点出发,联想到另一点,然后再想到别的地方,妄想的内容一个接一个,有些人甚至整天沉迷于妄想,不能融入现实生活,与现实严重脱节,病程较严重者甚至不能料理自己的饮食起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而由于伍尔夫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妄想的内容往往不是普通的事物,因带有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生活性而成为小说,并且开创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与她个人完美的结合的结果。

    我们还是回到《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上面,作者的思维贯穿了整篇小说,我们试着从作家的思维流程开始分析,最后归结到思维的特点上来。

    首先,作家在冬天的某一天看到墙上有个斑点,作家马上回忆了看到斑点时的周围环境和之前的生活场景。

    接着,作家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幻觉,然后又想到了肖像画,家具陈设,想到了自己一生遗失的物件,从此作家开始了发散性思维,妄想的内容一个接一个,从时光的流逝一直想到一棵树。

    最后,有人俯身对作家说,“我要出去买份报纸……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至此,作家才明白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不过,我们读者忍不住心里会想,伍尔夫你就不能起身去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吗?但是,独特的个性造就了独特的人生,正因为她沉于幻想,才让我们看到了《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当然,我们该佩服伍尔夫,这么发散的思维过程她居然能够一字不漏地全部记录下来,真是难得。

    纵观《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的思维流程,我认为伍尔夫的思维具有跳跃性这一总的特点。当然,作家既然能成为作家,她的作品自有其独到之处。仔细分析过后,我发现,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在思维上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的特征,这一点我在前面也提到过,现在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文学性

    《墙上的斑点》的小说内容里有这样的内容——“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等等,从黄色的火光,火红的炭块,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这些形容词和比喻上可以看出作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当然,这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全篇小说富有文学色彩的地方随处可见。

    二、艺术性

    有关小说艺术性的评价是比较难的。我们这里只能说《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作家脑海里的世界,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幻想的内容,精彩纷呈,让人不禁慨叹其思维的丰富性。

    三、历史性

    小说的内容并不是局限于当时当地,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也许是男人,如果你是个女人的话;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女性对于平等自由的渴望的思想在此表露无遗,女权运动至今为止方兴未艾,然而,在早一个世纪之前的伍尔夫的笔下,已然表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从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这篇小说不能不说是带有历史性的。

    四、哲学性

    《墙上的斑点》的主旨并不是单单地讲作家对于墙上某个斑点的联想,而是阐述了作家自身对于世界和人生乃至文学本身的哲学思考——“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做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的”;“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但是这种概括毫无价值。只要听听概括这个词的音调就够了。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的,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些思考于今为止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向我们展示了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文学观,引领我们去评价她的哲学思想,了解她的思想是否具有前瞻性。

    五、社会性

    小说的作者并不是把她的思维局限于一隅,而是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场景——作者描述了一个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妃人肖像,接着又论起概括这个词,她想起了伦敦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思维连贯到已经去世的人的说话方式,衣着打扮、习惯——例如大家一起坐在一间屋子里直到某一个钟点的习惯。然后由此联想到规矩这个词,作者以桌布的规矩来加以具体地阐述,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和看到的事物,但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又联想到了学者:“我们的学者不过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的老鼠或记载星辰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加上“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从这些社会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个怎么样的社会,文学来自于生活,它描绘了作家眼中的世界,记录了时代,也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六、生活性

    伍尔夫虽然沉于幻想,但是她仍然喜爱生活,她的小说里有不少描写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打球,喝茶……“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男人和女人们在喝过茶以后就坐在这间屋里抽烟”,生活的乐趣跃然纸上,一派宁静而安详的世界。

    结语:分析到此,我们似乎有些了解了《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也了解了伍尔夫本人,然而,她的这篇小说思维的跳跃性、复杂性,让人如入迷宫,看着是找到了一条出路,但仔细再看看,似乎又有新的发现,这也是《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孙怡,女(1979.10-),浙江台州人,任椒江职业中专图书馆管理岗位,图书馆员职称,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文学文化及图书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弗吉尼亚 斑点 墙上 思维 流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