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欢欢喜喜过大年

    时间:2020-05-20 08:02: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在余寒犹冽的北风中,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驾着时光之车,满载着幸福向我们迎面驶来。在火树银花中,在轻歌曼舞里,生动地诠释着什么是过年,什么是幸福——

    时文展台

    又到回家过年时

    叶小文

    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著,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无法更改。

    又到回家过年时。在北方,遥望我的家乡贵州——那片充满了生机活力的层峦峻岭,那片把我抚养成人的“富饶的贫困”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思念。

    想回家过年!到车站、码头、机场一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哪管“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哪管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人群中,找个农民工兄弟打听,辛苦一年,为何把钱花在路上?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家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宗坟墓、家乡水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从人群中,找个学者请教,君作何感?他会引经据典感动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报刊里,找个名人问问,过年何意?冯骥才说,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阖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张颐武说:“春节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家庭、亲情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

    是的,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这种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这是树根对泥土的眷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这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一到过年就浓烈释放,年复一年可代代相传。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著,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许多传统决裂,但一到过年,“家和万事兴”又重新开张,“和合”文化又大放异彩。过年就要回家。11年前的春节晚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大江南北,感动无数人。11年后又是年关将至,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常回家看看”竟然提升到法律保障的高度。

    最感人心是母爱,念兹在兹乃乡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我的故乡——贵州,那里的共青团员们就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动员他乡游子,为促进自己贫困的家乡发展做贡献。此举谓之“春晖行动”。一个朴素的口号、朴素的行动,6年来应者云集,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教授、企业家、公务员,还是莘莘学子、务工农民、华人华侨,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到反哺故土亲人的行动中来。真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升华了的亲情乡情。

    爱己与爱人,尽孝与尽忠,爱乡与爱国,在中国的“年文化”中,是那样自然地相连。

    又到回家过年时。顶风冒雪、星夜兼程往家里赶路的游子们,心中缠绕着怎样的一番情结?

    ——家,是为我们心灵“给力”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结”;

    ——年,是为我们民族的年轮增添缜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结”;

    ——而“年文化”,牵动着为我们的大“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同奋斗的“中国结”。

    (选自《当代贵州》,2011年04期)

    阅读指津

    文章以议论的形式开篇,极富挑战性:虽然能够营造精辟动人的气势,却也容易给人以味同嚼蜡的感觉。本文开篇在发挥议论优势的同时,在表达上借助“尽管……但”这一转折语,欲扬先抑,突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然后顺势点题——“又到回家过年时”,可谓深得“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妙。

    作者接着由抽象到具体,将“思念”聚焦到那片“层峦峻岭”和“土地”。其中,“富饶的贫困”一语看似矛盾,却极有表现力:“富饶”对“把我抚养成人”而言,“贫困”对“层峦峻岭”而言,各有所指。再连用两个“哪管”,极言“回家”之情的强烈,可谓势不可挡。

    在这样的思念下,不仅是“我”,人们都“想回家过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3个同义词的连续使用,突出了返乡人数之众多、思乡情怀之普遍。

    此情何以如此浓烈?是你的疑问,也是作者的思考。他问“农民工”,问“学者”,问“名人”,终于明白这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情怀,是“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的本性,是对“年文化”(即“对家庭、亲情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作者以排比段的形式追根溯源,层层深入地加以探讨,让文章显得气势逼人。

    但作者的思索没有就此停止,而是更进一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年文化”表现出来的“认同”感,正是中华文明延续到今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一部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对“历经蹉跎不掩辉煌”,语言看似随意,却极富整齐之美。“这是树根对泥土的眷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连续设喻,生动形象地表明这种“认同”出自天性,不可改变,显得文采斐然。

    然后结合现实再举两例:11年前春节晚会《常回家看看》感动大江南北,《老年法》规定要经常回家“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证明“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蓄足了势。

    文章接着写故乡的“春晖行动”,将个人的“亲情乡情”上升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精神,并顺势点明主题:“爱己与爱人,尽孝与尽忠,爱乡与爱国,在中国的‘年文化’中,是那样自然地相连。”出语精辟,发人深思。

    作者余兴未尽,再次紧扣题目,归纳出对“回家过年”情结反思:“家”是心灵的“情感结”,“年”是民族的“同心结”;“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结”。就这样,由已及人,由家到国,作家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关于“年”的颂歌。

    学以致用

    1.试分析这篇文章的命题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对农民工、学者和名人问的3个问题,可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中国“年文化”的内涵及其巨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时间命题,为文章营造“过年”的气氛,然后有感而发,更容易打动人心。其中,一个“又”字,既表现了“年文化”年复一年,不断延续,又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气氛。

    2.不可以交换顺序,因为3个问题,都是结合对象身份发问的。

    3.中国“年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合家团聚”,爱己与爱人,尽孝与尽忠,爱乡与爱国,自然相连。它表现出来的“认同”感,正是中华文明延续到今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结”。(答案大意相近即可)

    写作导航

    过年了!当象征团结、兴旺和希望的春节来临时,你无比兴奋;当和爸爸妈妈一起写春联、贴年画时,你无比开心;当和亲人一起吃年糕、水饺时,你无比幸福;当观赏舞狮、耍龙、踩高跷、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时,你无比开心……请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有创意地表达欢喜之情;②文章写完后,如果你觉得有不满意的地方,可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③600字左右。

    技法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命题作文,题干包括提示、题目和要求3个部分。品读提示语,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信息:①要选择“过大年”的典型细节,如“写春联”、“吃年糕”、“观赏舞狮”等,表现主题;②要表现愉悦的心情。

    题目“欢欢喜喜过大年”结构比较复杂:第一层是动宾关系,宾语“大年”只是揭示了写作对象。“大年”,在这里就是“春节”的同义语,泛指过年的日子。第二层是偏正关系,作文表达的重心在偏而不在正,故修饰语“欢欢喜喜”才是作文的“题眼”所在。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样以小见大地表现主题:

    ①写和妈妈一块置办年货的愉悦;

    ②写和爸爸构思春联的趣事;

    ③写准备年夜饭的欢声笑语;

    ④写看春节晚会的其乐融融……

    文笔精华:

    祝福

    香火散发的缭绕青烟中,母亲闭目而立,虔诚的送上全家人的祝福,而这些祝福无疑满盈着母亲对家人的爱。从外面疯玩而归的无知眸子里,闪过母亲此时的身影,触动起心底一阵战栗。目睹着青烟化为无形,母亲的慈祥也定格在那一瞬间。蹑手蹑脚地经过母亲身后时,偷偷投射的目光只迫寻到母亲额头上的一团火红火红的烛光,心里顿时激起了对亲人至亲的启蒙认知。(胡引子《过年,是一种追求的情节》)

    祭灶

    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丰子恺《过年》)

    岁末的心情

    不知为什么,岁暮的夜晚心情总是有些特别,是期盼过年的急切,还是佳节思亲的沉郁,抑或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神秘?很难说得清。常常辗转反侧,很久方可入眠。当迎新的鞭炮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窗外依然是漆黑一团。(金锦《过年》)

    素材锦囊

    “春节”与“过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历史悠久。在此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年风俗民谣(各地不尽相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年”的传说

    远古时期,有一种猛兽叫“年”,十分凶残,每隔365天就要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人。它都是在那一天夜里出现,等到鸡鸣破晓才返回山林。人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在这晚上通宵不睡,叫做“熬年”,又叫“守岁”。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桃符”,后来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春联。人们燃放烟花爆竹,据说也是为了驱赶可怕的“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相关热词搜索: 欢欢喜喜 过大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