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中外解读

    时间:2020-09-06 07: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马丁特罗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教育阶段论带来的广泛影响,给高等教育者和改革者们以新的角度去看待高等教育已经到来的“去象牙塔”式的新时代。本文旨在了解马丁特罗本人高等教育观的基础上解读中外学者对于特罗高等教育观的研究,比较其中的异同,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带来启示性的方向作用。

    关键词: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大众化,高等教育分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3

    一、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

    首先有必要对马丁·特罗本人的高等教育观做出简述。马丁·特罗(Matin Trow)曾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精于英美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特罗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将研究焦点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热衷于其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并发表许多与此问题有关的论文及调查报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1973年6月发表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除此之外还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地位分层的思想。现将这两部分内容作出简要论述。

    1、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马丁·特罗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化。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1]并对每个阶段所对应的高等教育的作用、课程内容、规模和效益、内部管理等做出了详细说明。

    在这一论述之后特罗教授又发表了《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一文,对自己提出的三个阶段作出了拓展性的解释和反思,他认为每个国家的院校制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个阶段的描述不能被看做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全面描述;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旨在发掘出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提出大都是针对欧美国家而言的;在这三个阶段中,从精英到大众,从大众到普及,并不一定是依次更迭的,而是一个阶段存在于另一个阶段中,或每个阶段存在于不同的体制中。

    2、高等教育地位分层思想

    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第五章中有关于高等教育地位分析的详细论述,他指出“对高等教育分层的研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观点。它不像高等教育经济学,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社会学,而是对高等教育规模和等级的含义进行研究……这一观点的最大用处不是对高等院校进行类别说明,而是对高等院校的变革方式进行探讨,是教育生理学而不是教育解剖学。”

    他将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个分层的高等院校系统,按照各种各样的地位、名望、财富、权力以及影响进行分等。并由此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高等院校的地位与职能、学术分工、院校自治、教学人员的权力和权威等等[2]。在这一分层系统中,处于尖子部分的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优势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影响,客观方面主要是国家法律和政策所起的作用,主观方面则是学校的声誉和名望的影响,这一优势同时也带来了资源上的“马太效应”,即尖子高校形成了资源上的一种“良性循环”,包括研究学位、经费、师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便利条件和环境。

    特罗教授还指出了二战以来各国对高等教育分层的态度,大致分为四种:“英才统一论”,“英才多元论”,“平等统一论”,“平等多元论”,并主要针对欧美国家的的观点进行了论述[3]。

    二、中国学者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研究

    (一)中国学者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研究

    通过分析资料文献,国内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对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理论研究,主要针对我国集中在大众化阶段;对特罗高等教育分层思想的理论研究,但并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对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应用研究。现将这三方面分别论述:

    1、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的内涵与价值、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理论的局限性

    1.1 理论内涵与价值

    增长是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切入点。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指出“在国际上,对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增加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种概念体系和基本描述:其一就是特罗教授的描述——称之为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 higher education);其二是西方大多数学者的描述——称之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widening participation)。前者对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和划分标准,后者则没有明确的定量分析和划分标准,只是泛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但两种理论体系的指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回答和解决高等教育由于量的增加所引发的新的矛盾。”[4]。我国学者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是都是采用特罗教授的概念体系,并将15%作为标准的量化指标,将其看做是精英和大众的分界岭,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在邬大光教授与特罗教授的对话中,特罗教授指出:“这个划分标准没有任何数学工具的支撑,或者说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是一种根据事实而进行的逻辑判断,是我根据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一种判断。”所以这一数据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量化值,也不存在实际的量变与质变的联系,只是说明在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高等教育内部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高等教育的类型与规模、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功能、课程以及教学形式、学生、教师、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形式、领导决策、入学与选拔、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等量与质所呈现出的不同特性[5]。

    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分析是建立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亚洲及其他国家,应放到具体的情境中,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将数字作为唯一的量化标准,并据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但特罗教授发展阶段理论尤其是大众化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让我们在评判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有了一个具体的模型,具有一种警示的作用,让我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时刻注意到发展的界限及其量变引起质变带来的各方面巨大的变化。

    1.2 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我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大众化进程中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具有非均衡性,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化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局部质变推动总体量变,而不是像马丁·特罗所说的那样由量的增长带动质的变化”。[6]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和教育规模的扩大,个人在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之后,是否能够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理想中的地位升迁?高等教育是否会契合社会结构的关系的变化?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是否在规模扩大后得到的相应的提升? 是否有助于改善教育机会在不同阶层分布不平等的状况呢?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尤其独特的国情作为背景,并不完全契合特罗大众化理论中关于数量与质量的对等关系。因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1)我国的大众化进程是否过快,过急,以致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地位升迁,提升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但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有效的机制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化的改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

    (3)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关注质的提高,坚持不同的质量标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职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1.3 理论的局限性

    (1)“从方法论层面上来看,马丁·特罗的研究囿于归纳法。他基本上立足于高等教育已经大发展的事实,分析或描述由此产生的诸多变化或变革,并有针对性地寻求应变的对策。”[7]换言之,马丁·特罗关于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只对已经进入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的国家与地区适用,解决由此引起的高等教育内部问题,而对于如何从精英阶段成功过渡到大众阶段,以及如何认识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其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

    (2)马丁·特罗的理论框架是以美国和欧洲已有的高等教育实践为基础的,是在已经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中去进行数据分析并的出结论。而对于欧美以外的国家很少论及,至于这些国家是否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阶段,或是在进入这一阶段时应具有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状态,数据是否同样适用都不得而知,其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8]

    (3)理论缺乏科学辩证的分析,最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质和量的辩证关系。[9]特罗教授将高等教育规模和人数的变化作为量变的指标,将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提高作为质变的指标,在欧美,尤其是美国过去的高等教育实践中,这两者的关系是成正向发展,即“量变带动质变”。[10]但这判断缺乏科学的分析,特罗教授忽视了量变过程中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改革措施的作用,如果过渡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制度衔接,量变不一定带动质变,即质量的提高并不一定会随之发生。

    2、高等教育分层思想的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罗教授分层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11]凸显学校的特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金字塔结构中自由流动,沟通不同层级的学校,形成广泛的大学之间的流动,使科研和实践能够各去所需,尖子大学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集中最优秀的学者和学生。

    (2)“分层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12]知识无国界,国际化满足了探索真理和知识的需要。高等教育分层通过国际化的进程,使各种不同层次的院校能够与国际接轨,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成果,弥补本国科研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并将本国的优秀成果引出到国外,提高尖子院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的学者和学生,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

    (3)分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一个自下而上的的路径,避免行政力量所导致的科层制,使高校呈现出“表面分层,实则综合”的状态。[13]实施自下而上的路径,虽然政策酝酿设计的过程也许会比较漫长,但广征民意,能够与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联系,体现社会服务的意识,凸显社会服务的功能,融入到整个大的社会体系运转当中,实施起来便会更加顺利,效果会更加显著。

    3、对大众化理论的应用研究

    这一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在职教师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大众化背景下,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对教师的在职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转变精英培养模式的观念,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既适合在职教师学历提升需要的、又符合当前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方向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在职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具体措施如下:[14]

    (1)统一学科基础类课程的名称和学时,为各专业学生的修读创造便利条件。

    (2)课程设置模块化,便于学生自主选课而完成相应学分。

    (3)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开展Blackboard平台的辅助教学。

    (4)试行英语分级教学,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国外学者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研究

    通过分析资料,国外对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观的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内容概览如下:

    1.对其整个著作文章的追述和总结,体现特罗教授高等教育政策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并包含特罗教授的朋友和同事为实现其愿望而写的他本人的文章介绍。[15]具体的总结内容包括:关于入学学生所面临的挑战;自由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政策分析的道德困境;高等教育环境中的道德问题;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各个方面;精英和大众高等教育;美国的青年问题及其政策;青年教育与失业问题;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青年到成人的转变;院校研究的困境;1969-1975年美国的高等教育;低增长率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确定范围内关于教育普及的规划;职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中的数据系统、评估的成本和效益;英国大学中的教师;开放大学;美国高等教育的招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精英与受欢迎的功能;高等教育中大众到普及的转变;美国教育的种族变革及其研究。[16]

    2.运用马丁·特罗的理论进行的对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反思,主要内容体现在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变化。将日本的案例与欧洲和美国进行比较,并提出假设:是否有可能建立一条“精英—大众—普及”的单一途径。[17]

    3.马丁·特罗理论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通过英国高等教育中一些重大和困难的事件来揭示特罗教授的理论,并通过他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著作来拓展他的论述和诠释。[18]

    (三)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观的研究,可以看出两者对特罗教授理论的研究大体相同,但侧重点却有不同。

    1.国内外学者对特罗教授高等教育观的研究都集中在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上,尤其是对大众化以及大众化过渡到普及化的研究上。因为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大众化的阶段,甚至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所以关注点的趋同不容置疑。

    2.由于特罗教授理论提出的实践背景是欧美国家的高校,因此国外学者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集中在特罗教授整个理论框架与其生平著作上,并对其所著内容有系统的汇总的评析,这也是地域所体现的优势。

    3.欧美学者在联系本国实际的研究中,更多的是追寻特罗教授原有的理论框架,并揭示对本国产生的重大影响,由于本身就具有其理论的渊源,所以批判的视角很少显露。

    4.我国学者在运用特罗教授的理论分析本国高等教育实践及其改革时,更多是理论上的分析,具体措施性的内容由于理论渊源不深厚而现的比较单薄,并多以批判的视角来看待特罗教授的观点,尤其是大众观的理论,注重与本土化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年6月.

    [2] [3]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11月 第6期.

    [5] 王思民 金成浦 蔡新卫.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2月 第1期.

    [6] 章志群.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述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10期.

    [7] 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8] [9] 王贺元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评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8 年6月第3期.

    [10] 高葵芬.重审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11] 黄茜.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分层思想及其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2] [13] 杨小慧 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地位层次分析——马丁 特罗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9年1月第1期.

    [14] 徐雄伟.大众化背景下在职教师学历教育培养模式探索——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之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2 008年第2 期.

    [15] Burrage,Michael,Ed.Martin Trow: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

    [16] Quay,Richard H.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A Bibliography of Martin A.Trow.Public Administration Series:Bibliography.1982-08.

    [17] Amano,Ikuo.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Japan——Reflection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Martin Trow.Educational Studies in Japan:International Yearbook,n5 p79-93 Dec 2010.

    [18] Silver,Harold.Martin Trow o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v34 n7 p751-763 Nov 2009.

    相关热词搜索: 马丁 高等教育 解读 中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