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提升路径

    时间:2021-01-25 07:57: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四个自信”中占据重要地位。增强和提升政治制度自信对于维护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正确评价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凸显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中,凸显中国政治制度的生命力和优势;在讲好中国故事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贡献中,凸显中国政治制度的世界价值和优势。这是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政治制度自信;制度比较;制度完善;中国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8)04-0110-06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四个自信”中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保证和支撑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制度支撑,这是政治制度自信的重要客观基础。政治制度自信不仅取决于制度性质、制度绩效等客观因素,同时又取决于有效维系和提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对维护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正确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民族和睦团结,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了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样本”“中国方案”,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最有底气和资格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然而,对于一种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认同、支持和自信,既取决于政治制度自身性质和制度绩效,同时又取决于能否进行有效维系和提升。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曾指出:“任何政治体系,都应具有形成并维持一种使其成员确信现行政治制度对于该社会来说是最适当的信念的能力。”[3]不断增强社会民众对政治制度的信心和信念,既是国家治理的任务,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增强和提升政治制度自信对于维护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社会思潮对我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和冲击,严重威胁到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解决‘挨骂’问题。落后就要挨打,贫困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4]210在这种情况下,阐释好、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可以更有效、更有力地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展开斗争与交锋,将我们的政治发展优势、政治制度优势提升和转化为话语优势,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切实维护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4]209

    增强和提升政治制度自信对于正确评价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和观察家,在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认识上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其中一种颇有“市场”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成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和快速发展。但是,与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和快速增长的经济成就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这种“认识”和“评价”在事实上站不住脚。中国的改革是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当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难以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5]20实际上,那些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误解和认识偏颇,与他们所坚持和信奉的西方政治学理论“洋教条”不无关系,与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盲目崇拜”不无关系。只有坚持以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从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才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其成就,才能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的自信。

    增强和提升政治制度自信对于坚持正确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政治体制改革“无成果论”、政治体制改革“突破论”,不仅影响和制约人们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而且还会误导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的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5]19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推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也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4]284

    二、从制度比较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巩固和提升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而是人们有意识着力塑造和不断提升的结果。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坚持比较方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放在更加宽广的政治视域中,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进行深入比较,在比较中摒弃“制度他信”,在比较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在政治制度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差异性很大,各国选择不同政治制度、走上不同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常态。例如在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上,美国实行两党制,形成所谓“驴象之争”,美国的两党制同总统制联系在一起,两党政治竞争主要表现在每隔四年进行一次的总统争夺战上;美国建国之后在应对诸如是否要加强联邦中央政府权力、是否要废除黑奴制和庄园制等问题的过程中,政治力量和政治派别出现分化,美国的两党制随即产生。英国两党制的产生和发展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旧势力的冲突,以及革命之后工业资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法国的多党制则源于法国大革命激进、曲折、动荡的革命历史进程。世界各国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皆源于各个国家独特的革命道路以及革命过程中阶级力量、政治力量的结构对比,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不是随心所欲“选择”的结果,中国的政党制度也不例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是整个革命进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发动者。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民主党派作为代表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参与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所依赖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民主党派联系社会一部分特定阶层和群众并继续发挥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政治优势。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一个特点和优点。”[6]205世界各国政党制度的多样性、差异性仅仅是政治制度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既然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政治模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常态,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和自信去坚持从中国的历史和实践“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制度。

    在科学的比较立场与方法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政治制度比较首先要解决比较的立场与方法问题。当前在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中心论”色彩还很浓厚,例如采用典型的“民主-专制”“发达-落后”“现代-传统”这样的“二分法”去简单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模式,想当然地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政治上民主的、发达的、现代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就是其他国家政治发展的“目的地”和“归宿”。一些国外研究机构还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主实践和经验设计了所谓的民主“参数表”,依此来对世界各国的民主发展程度进行所谓的“评级”。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西方中心论”立场就隐藏在那些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参数表”里。“西方中心论”是站在西方国家的政治立场上并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系来进行所谓的比较研究。“西方中心论”不仅在比较研究的方法上显得极为“武断”,而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实实在在的行动往往紧随其后,动辄就对其他国家民主问题“指手画脚”,甚至在“为价值观而战”的幌子下“动手动脚”、赤裸裸地搞政权颠覆。新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型经济体不断崛起,欧美国家在经济金融危机后出现治理危机和民主困境,以及全球治理问题的凸显,这都使得“西方中心论”比较研究的价值立场逐渐走到了尽头。因此,需要建立客观、科学的比较立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在科学的评价标准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制度的评价及评价标准,因为比较研究总是要分出个好坏优劣来,否则比较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究竟什么是好的政治制度、什么是不好的政治制度,经常会陷入争论。那种以“救世主”和“裁判员”身份来评价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既没有“合法性”基础、也没有“科学性”依据。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不是抽象地去谈论政治制度,而是要看政治制度对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离开特定国家或者特定国家的政治发展实际,超时空的、一般的、抽象地对政治制度进行所谓的评价是不得要领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7]21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这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低迷、民主乱象、政治动荡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表现出实实在在的政治优势,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充满信心。

    三、从制度完善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展现出来,制度的这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恰恰表明了该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不仅要看它在当下的作用和表现,还要看它是否具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广阔前景。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6]33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1]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将走向完善和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将得到增强和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构成了当代中国波澜壮阔改革历史画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改革伊始,尽快恢复党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防止“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着眼点。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6]144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搞得不好,民主少了一些,因此,我们要发扬民主。”[6]155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这篇讲话实际上吹响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1986年前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强调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7]160根据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及精神,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现实而持久的推动力。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党的建设并依此来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破除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关系逐渐理顺并走向了规范化;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事实上,一些比较客观和中肯的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也不否认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其成就。例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沈大伟就明确指出,那些认为“中国没有进行任何政治改革”的西方学者和记者是错误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和难以觉察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对于转变成西方甚至亚洲国家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毫无兴趣,它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自己的执政地位。”[8]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支撑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展现出来,这将极大地增强人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一根本目的来展开,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形成一个体系完备、运转协调、功能优化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将更加坚实和巩固。

    四、从讲好故事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的认知、接受、认同是一個不断加深和巩固的过程,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发展好、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且要阐释好、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凸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解决人类政治发展和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中的世界价值和优势,这是不断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持续升温,其中不乏有客观中肯的研究宣传,但是偏颇误解甚至曲解也是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奇谈怪论也是不绝于耳。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宣传上偏颇和误解就更为突出,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已经成为应对挑战和误解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代中国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是有很多鲜活生动的“故事”可讲的,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具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同时,有效保持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绩,这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都没有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政治优势,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的最好素材。

    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必须要着力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政治发展故事的话语权。从理论和经验角度看,一种话语权和话语权格局的形成,既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所提供的支撑条件,同时又取决于人们能否有意识地进行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这为提高话语权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这种发展优势和制度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话语优势,提升话语权具有紧迫性。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首先要走出西方理论和方法的“搬运工”角色,破除对西方理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这是提高和建设话语权的前提;其次要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概括和提炼中国理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提高和建设话语权的关键。

    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必须要讲清楚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伴随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必将为人类政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例如,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表达了21世纪中国的时代观、秩序观,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了和平、合作、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包容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倡导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我们占据了全球治理和外交政策制定的道义制高点,符合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总体趋势。中国所倡导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于破解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大国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增进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现代国家和国际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基石,但是民主模式却多种多样。以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人民民主、国际治理民主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式民主”,丰富了人类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给世界贡献了一种新的民主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王新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Abstract: The political system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ystem confidence’s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occupies important position in “Four Confidences.” Enhancing and upgrad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confiden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political ideology, correctly evaluat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deepen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with correct direction. Highlight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vitality and advantage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n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ement, and the world values and advantages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n telling China’s story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asic path of enhancing and upgrading the confidence of poli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Key words:political system confidence; system comparison; perfect system; China contribution

    (責任编辑 刘永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