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时间:2021-02-21 07:53: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陶醉,是经历了上千年而愈加醇厚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曾经确定了10多位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唯一的女词人则是李清照。李清照对词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论建树,力主词“别是一家”说。明确了词作为音乐文学应有的艺术特性并与诗相区别。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

    【关键词】李清照 声声慢 意境 人文价值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她的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正如《声声慢》的末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词牌名,首见于北宋的晁补之的词。起初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舒缓。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却改押入声韵,这就变舒缓为急促,以豪放之笔写悲怆之怀。曲子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隋唐以前,到了晚唐五代已经成为流行歌曲,士大夫们替歌伎填词,歌舞升平。到了宋以后,词的文字地位才得到了巩固。

    一、李清照的生平遭际

    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字漱玉,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她气质高贵,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史书记载:“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兼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姻缘十分美满,婚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建立南宋,夫妻二人被迫南渡,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亲历变乱,在寂寞中度过晚年。大约在公元1151年至1156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和南宋的交替时代,此时不但是社会大变动时期,同时也是词风大转变时期,她的诗词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聚少离多。因此前期词作长于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风格清丽婉转;南渡后,李清照作品主要表现思夫、思乡、思国的情节,悲苦感愤,沉郁悲凉,风格沉哀凄苦。

    二、《声声慢》创作的背景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奔母丧南下金陵。后来李清照携书15车,南下,与之会合。明诚家在青州因兵变十余屋书册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时年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避难奔走,饱尝流离颠沛之苦,所有收藏丧失殆尽。丧夫、离乱、疾病、孤苦伶仃,公元1132年,李清照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却遇人不淑,此人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对其拳脚相加。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在封建社会提出离婚是要坐牢的。但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冒着坐牢的危险坚决解除了这历时一百天的痛苦失败的婚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含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又名《秋情》,全词寥寥97个字,以惊人的艺术手段,写了一个短暂的秋日黄昏的景象,概括了她南渡后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被历代词评家评为绝世奇文。

    三、《声声慢》作品点读

    起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不寻常,开首一连用七组叠词、十四个叠字喝起,奇思妙笔,千古绝句,冠领全篇。

    李清照对音律又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叠字的使用增加了时间感、空间感、层进感。使感情由弱到强,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有如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仅此三句,以情入手,点明了女词人的孤苦。一种悲戚的氛围笼罩全篇。

    心情不好,天气又忽冷忽热、反常多变,女词人烦闷难熬,连觉也睡不着了。便有“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在这种乍暖还寒天气,如果能沉沉入睡,那么还可以短暂的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一种不被人们理解的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淡酒怎能抵挡住那晚来的急风。有道是:借酒消愁,难解愁。在这冷风正劲的时节,端着一杯淡酒,却突然听到孤雁的悲鸣,推窗抬头看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闻声望雁,是诗人寻求感情的寄托。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方人,因避难南下。旧时相识,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油然而生。旧时相识却异地相逢,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而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旧日传信使者仍在,而与传书人却阴阳相隔,人鬼殊途,欲语泪先流。抬头望见了旧时相识的孤雁,低头触目所见到处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虽是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抬头孤雁,低头残菊。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窗独坐,是个特写镜头,表现词人的孤独。她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度日如年,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对着这阴沉的天气,一个人怎么熬到黄昏的来临呢?独自一个人连时间都变慢了。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此时的窗外“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这种情感的抒发是步步加深的,先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借酒浇愁愁更愁发展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落叶细雨催泪流。细雨落在屋外两棵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淅淅沥沥,无边丝雨细如愁,看似梧桐在落泪,实则词人的心在滴泪吗!悲凉气氛将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之感推向高潮。

    此情此景淡酒、急风、秋雁、残菊、梧桐、细雨,处处含愁,处处怀悲,苦情到了极限、人生到了绝境所发出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用口语的形式,简单直白,脱口而出,极其有力,总括全词;“怎一个愁字了得”又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词人的愁已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明明是提醒人们,除了悲欢离合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给人许多的回味和思考。

    四、《声声慢》的艺术特色及其人文价值

    (一)凄美感人的意境

    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怀的。《声声慢》就营造了凄美感人的艺术至境。采用借景抒情,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句句写的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反映的是孤独凄凉的境界。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 “真景物”是说写景要自然真实,而非刻板描摹;“真感情”是说感情发自肺腑,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李清照善于把自己感情融入自然景物,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着的美感。创造出真景真情的以小见大的诗情浓郁的境界。

    《声声慢》描写的是黄昏的景象。黄昏是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很有诗情画意的时间概念,蕴藏着深刻的意境。乍暖还寒时候的某个“黄昏”写的是词人眼前的景物和一时的心境;令人想到了词人人生的“黄昏”,是作者孀居暮年的自身哀叹;甚至感到了时代的气息,就是整个宋王朝(时代)的“黄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思考的余地。

    (二)清新淡雅的语言

    李清照的语言独具特色,清新淡雅,不用华丽的词藻来装饰,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全词中使用四个反问句穿插在平稳的陈述句中,有力度,有余音。大大增加了全词迭宕起伏的色彩。

    她的语言别开生面、精妙清亮、用韵天然。善于用最平常最精炼的语言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看似简单的平常的话,实际上都是经过慎重推敲、精心安排的,李清照晚年的填词艺术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意蕴深厚的人文价值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性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敢于冲破重重枷锁,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同时她对时代有着冷静地清醒地认识,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表现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的民族精神。她保持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铮铮风骨!

    欣赏女词人李清照其人其文,品味《声声慢》中的人文价值,提升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就是要“以优美的意境感染人,以深邃的哲理教育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②《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 解读 李清照 声声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