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漫忆童谣过大年

    时间:2021-02-23 08:02: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金鸡啼罢玉犬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迎来了又一个新春佳节。

    在欢快的鞭炮声中,古都北京又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大马路小胡同中迎风招展的新旗,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气韵生动的迎春门帘,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再配合上节奏明快音律响亮的北京童谣,把激情与欢乐,健康与智慧,好运与繁荣,传统与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传递着和平、进步、友谊、和谐的理念……

    在这新春佳节之际,且让我们漫忆童谣过大年,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北京童谣悠远的源头,谛听来自民间的欢声,感受童心与挚爱,在各自的心头留下一些深沉的记忆。

    北京童谣,它形似诗歌而又短小精练,通俗平易,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易于传播。它的内容广博深厚,诉的是民间的苦与乐,喊的是百姓的恨与爱,歌颂的是群众的理想与追求,抒发的是人民的感情与呼声。

    新年到,新年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太太要条新裹脚

    老头儿要顶旧毡帽

    从童谣最后一句反映的妇女缠足陋习,可推断这是清代中晚期流传的童谣,如实地描绘了二百年前的旧京景况。仔细品味,既有欢快喜庆的氛围,又有些凄清悲凉的感觉,当年人民的生活如此清贫,民众的需求竟如此简单,实在令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

    童谣中涉及的北京人文地理、岁时风格、世态人情均含有儿童的心理,单纯幼稚天真活泼。它可以让您在骀荡的童谣声中追寻已逝的岁月。这首《大年初一头一天》反映的就是昔日北京春节的节会风情:

    大年初一头一天

    骑驴去逛白云观

    驴脖子铃铛一大串

    哗啦哗啦响连环

    小驴屁股打三鞭

    翻蹄亮掌一溜烟

    小五儿追,小六儿赶

    快到庙里打金钱

    白云观位于今西城区白云路东侧,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元太祖成吉思污重修后改名为长春宫,命道教全真派传人丘处机驻此掌笈天下道教。现为北京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有牌楼、山门、石桥、灵宫殿、玉皇阁、老律堂、丘祖殿、四御殿、戒台与云集山房等。每逢春节有盛大的庙会,正如童谣中所唱,自农历大年初一开庙,当年有骑毛驴逛庙会的习俗。从西便门或宣武门骑上毛驴,沿着遍植杨柳的护城河南岸直奔白云观门前,一路上蹄声“嘚嘚”,铃声哗啦,你追我赶,好不热闹。进庙除朝香外,还能摸山门上的石猴,打石桥下的金钱眼,祛灾祈福。独特的民俗活动引人入胜,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传统的节日风俗已流传到了今天。

    十五月儿明

    北京城里闹花灯

    走马灯,凭气转

    转出一片好风景

    吕布大闹凤仪亭

    三娘推磨脚踢毽儿

    刘备招亲下江东

    孔明手拿羽毛扇

    天官赐福加官跳

    国泰民安享太平

    按照中国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是灯节。明朝时这一天北京城内的灯市口要举办花灯盛会。清朝时,将灯市分散到前门东四等各大闹市上,各大铺户都在门前张灯结彩。童谣中说的“走马灯”是一种用蜡烛热气作动力,驱动中轴转动变幻出种种画面的灯。童谣中的三娘、吕布、孔明、刘备、天官等都是转动时出现的画面。可惜当年各大铺户前的彩灯已不复见了。

    月亮爷,亮堂堂

    哪层元宵扑鼻香

    嫂嫂屋里吃几个

    奶奶床前喝碗汤

    叔叔元宵我不要

    送给隔壁张大娘

    面对月亮哈哈笑

    又是一年好春光

    农历正月十五既是传统的灯节又因为这天家家户户吃元宵,故又有元宵节的俗称。这首童谣唱的是北京元宵节之夜的场景,天上月圆,地上人欢,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然而在清末民初之时,这“元宵”两字竟然刺痛了一位大总统的神经……

    大总统,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这首童谣风趣幽默地讥讽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洪宪年为公元1916年,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的年号。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把民国大总统改为“洪宪皇帝”。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北京街头传统的食品——元宵陆续上市,街头巷尾一片“卖元宵”的吆喝声。做贼心虚的袁世凯听到“元宵”这两个字误认为是“袁消”,大惊失色,匆忙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虽然如此谨慎,但他的皇帝梦仅仅作了83天,就在人民的反对声中忧患而死了。在北京的历史上,正月十五叫卖“元宵”的吆喝声仅在袁世凯的洪宪年(1916年)改为“卖汤圆”。汤圆的吆喝声被记入了北京童谣中,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二月二,龙抬头

    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代皇帝对农业都比较重视。自明朝到清朝,每年的农历二三月间,皇帝都要到天坛、地坛、先农坛等处举行祭祀大礼。还要按演耕之制,由皇帝亲自持耒、执鞭、扶犁,三推之后,再加一推以示劝农,让大小官员和全国民众“知稼穑之艰辛,悉农夫之作苦,量天时之晴雨,查地力之肥饶”。这首童谣形象生动地把皇帝演耕的场面唱了出来,同时也透出了农历二月二日的民俗。

    二月二,接宝贝

    接不来宝贝儿

    娘掉泪儿

    旧日北京还有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习俗。女儿未嫁时,在家里是母亲的心肝宝贝儿,娇生惯养。嫁出去的女儿就成了泼出去的水,姑娘结婚到婆家后,就成了主要劳动力,持家做饭,生儿育女,十分艰辛。如果碰上婆媳不和,媳妇更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娘家妈要派人把心爱的女儿从婆家接回来,重温母女之亲情,这种风俗习惯是极近人情的。然而,如果婆家借故不让媳妇回家,娘家妈也是无可奈何的,只好以眼泪来表达思女之情。

    漫忆童谣过大年,农历到了二月初二,大年活动该告一段落!

    编辑/王文娜

    相关热词搜索: 童谣 过大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