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

    时间:2021-03-05 0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我国地方院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勿容置疑。目前处于传统老牌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之间的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这一规模巨大群体面临诸多问题和巨大发展压力。随着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2014年起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开始提上日程。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此类困境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决定着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办学前景。

    关键词: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困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五年的扩招后,亦正处于快速变革阶段。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1]。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先后开始实施“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卓越计划”等项目,以重点支持实施高校或其部分重点学科建设,相应于国家层面的全国重点大学有130多个,剩余约2400所大学为省属院校。

    在省属院校序列中,介于传统省属重点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之间,有相当大一部分院校为近些年新晋升本科院校。该类地方新升本科院校无论在院校数量、招生数量、在校生总人数和增长幅度等方面,还是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使命上,占据着主体性地位。

    一、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相对于国家重点大学以及省属重点大学,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学校名气较小,社会影响力较低,生源数量及质量不高;经费投入及资金筹措较低,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硬件设施不足;办学实力、教育水平、办学效益不高,师资队伍流失严重;学生就业率低且就业质量不高(按照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离职率等指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

    二、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

    2014年2月,国家做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是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2]。这一针对数量和规模庞大的地方高校发展部署意义重大,为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两年来,关于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诸多政府机关和学界人士从分析我国地方新升本科院校面临的困境入手,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一般从学校类型和结构层次定位、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汲取创新、核心竞争力等理论知识,从发展内涵、组织目标、组织构成、运行机制、组织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与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相区别的独特之处,提出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紧密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崭新的特色办学转型发展模式和实践路径。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利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紧紧抓住了“扩招、建设新校区、合并或专升本”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增设专业,更新教学设施和手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现今,我国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在数量和规模上已取得成效,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利用区域位置优势,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采取人才、技术输送手段,积极探索办学形式和途径,已经走到了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口。

    三、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可回避的困境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可回避,且必须有效解决的诸多困境。如解决不好,则转型发展将会是一个口号,或者一场轰轰烈烈的仪式而已,若干年后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仍然面临着今日存在的问题。我国大众化教育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的大众化只有“数量”上的相似,而无“质量”上的相同。

    (一)认知困境

    一方面是政府认知困境。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强国经验,地方性的应用型大学(或技术型大学)是实体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定社会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政府没有从这个高度上给予该类地方性大学足够的重视,从国家制度层面设计来说,没有把应用科技大学定位在“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与学术大学同等的地位,政府层面仍然看重 “985”“211”国家重点大学。即使政府层面意识到该类院校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往往因政治、文化及面子观念等因素影响,非常在意国家重点大学跻身世界知名大学的数量,省属重点大学跻身国家重点大学数量。

    另一方面是自身认知困境。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自身认为名气较小而低人一等,容易在占地规模、学生规模、专业设置、科研论文量等方面与省属重点或全国重点院校进行攀比,容易出现盲目追求高层次、研究型和综合性全面发展, 即所谓的“大、强”。如角逐硕士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院士长江学者等。此番盲目攀高和升级,容易使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在发展上存在着缺乏实事求是和过分趋同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办学理念和思路相同、层次定位相同、学科布局相同。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认知困境。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企业)追求学校名气和影响力,均认为老牌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知名度高,知名高校的学生综合能力强。结果造成学生报考时不考虑专业、兴趣、市场等因素影响,冲着学校名气而去。应用技术型毕业生自认为蓝领阶层,不是学术型等高大上白领阶层而懊丧。企业单位招聘往往有“985”“211”限制,即使企业注重实践性技能人才,高职高专类院校亦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教师亦为身居某某重点大学或省城而有无限优越感。

    如果政府、家长、学生、教师、企业等方方面面均认为地方院校低人一等,形成恶性循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必然面临在此种认知困境下如何健康有序的转型发展。

    (二)学科生态平衡困境

    地方新升本科院隐藏着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矛盾。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果过分迎合市场逐利逻辑,争办没有学科支持的热门专业,则市场需求量大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将会蓬勃发展,而市场需求量小的学科专业将会萎缩,容易导致不同学科的失衡发展,学科生态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也将引起人文精神更加受到工具理性的排挤。事实证明学科不均衡发展不利于学科融合、衍生和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学校深层次更进一步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群支持而乏力。而苏联模式的单科性院校事实证明不符合学生人格健全培养,我国近些年也逐步将传统的单科办学重组为综合办学。地方新升本科院面临的困境是否保留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纯理论学科。

    地方新升本科院还面临一个学科专业困境是部分专业(如语言文学、新闻、法律、文秘、艺术、数学、物理、化学、思想政治等)投入成本较低,有教师、书籍、教室即可招生,不需投资额较大的实验室和基地,但各高校都遵循逐利此逻辑开设此类专业,不可否认因社会需求量较低而造成毕业生难以就业。

    即使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认识到现有的专业结构要匹配地方行业产业结构,但受制于地方大学多以专科为基础升本而成,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转型,需要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如何布局学科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不可回避的难题。

    (三)培养目标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校普遍提出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传统老牌省属高校亦不再盲目追求培养学术研究性人才。地方新升本科院亦提出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目标将会偏重于应用型和工具性,即学生的专业素养极具使用功能。高职高专亦注重实践技能,进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地方新升本科院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培养目标怎么定位,培养目标之间究竟有无实质区别,抑或培养目标一样,在此方面无论进退也必须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专业的融合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管理经验、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符合社会需求。国内外很多大学提出的“柔性教育”和“可转移性技能”或“通识教育”,即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和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能力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其显著特征在于强调向学生传授、培养和开发学生应对能力的灵活性,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传授独立学习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教育理念下,地方新升本科院必须面对培养目标的是工具性人还是综合素质人的困境。

    (四)资金筹措困境

    国家对重点大学资金拨付相对充足,各省对省属大学也比较偏重。在国家没有建立分类拨款的机制的情况下,国家重点学校、省属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反映办学资金短缺。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级各类院校都在争取有限的财政拨款,则高校经费短缺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加之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能力弱,且社会资本注入高校仍存在产权、收益等政策性障碍。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在大规模扩招后,不得不面临办学层次升格、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改善以及高额负债运行等现实困境。

    (五)办学自主权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拥有包括招生权、学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权、教学权、科研与社会服务权、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权、人事权和财产的管理使用权七项办学自主权。但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仍以政府主导,集权化的管理,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的人、财、物权利大部分仍然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主管部门手里。

    在招生权方面,自主招生绝大部分放权给全国重点大学;专业设置权权限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地方院校教师编制、人才引进、人员招聘条件都要上报至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统管,引进人才过程中用一把尺、一个标准,程序复杂且时间长,学校急需的具有企业经营、职业教育知识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层次优秀人才如何能迅速引进?职称名额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批,职称评审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未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类型,一把尺衡量,每年地方新升本科院校教授名额只有仅仅几个名额[3]。由于受地方编制影响而无法引进,有能力的教师受制于职称评审名额限制,流向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发达城市,名气较大的高校。

    地方高校收支权力都被省财政厅掌握,经费支配上必须按照政府机关财政管理方式和方案进行,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地方高校行为能力与行为效率。如教学与科研设备购置需按政府采购程序,相当繁琐,影响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和内部资金配置效率。地方新升本科院不得不面对人、财、物权均受制于政府部门,办学自主权不足的困境。

    (六)评估指标困境

    目前,国家对高等院校没有建立分类评估体系,仍然是对所有高校在生师比、教师学位职称、实验室及运动场校舍、教学水平、专业设置及质量等等方面采取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在操作上很难排除高校办学层次高低、学术水平强弱、学科门类多寡等表现学校定位高低的外部指标的影响[4]。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大规模扩招及并校后,校舍、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算机房、网络设施等教学条件很难满足学生数量快速膨胀的需要,师资队伍的生师比也急剧提高[5],但迫于获得评估压力,往往遵循老牌本科院校的路子在各个方面都争取合格,且现行评价机制容易引导地方新升本科院校朝同质化发展的方向运行。如何应对本科评估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不可回避,必须应对解决的困境。

    (七)科学研究困境

    科学研究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如果放弃了研究型大学的学术逻辑,不再沉溺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主要精力集中在应用型、技术型教学知识传授,容易走上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路子。科研跟不上,教学亦没有持续和后续的动力支撑。如果在科研队伍、科研基础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则面临与老牌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压力。同时,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发表、学术交流等方面在与国家重点院校及省属重点院校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如何定位科研工作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不可回避,必须面对的困境。

    由于我国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扩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在国家推动其转型发展的宏观引导下,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面对且有效解决上述若干困境,否则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方式,办学思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等只是一个口号,或者转型发展仅仅是“挂牌”、“更名”、“升格”而已。其要么一如既往的追随老牌本科院校发展路子,要么事实上变成高职高专院校。

    参考文献

    [1]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408/173611.html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N].

    [2]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3] 中南大学课题组,张尧学.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改革建议——以某省20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2):49-58.

    [4] 卢建红.从“三个符合度”谈地方高校的定位及评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7-9.

    [5] 林锈戎.办好做强地方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石[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2-135.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9-),男,汉族,河南开封,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讲师,硕士学位,高等教育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回避 转型 困境 科院 现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