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甘肃古傩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时间:2021-03-26 08:03: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傩文化”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共生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民族都曾有过傩文化的漫长经历。傩以象征性的仪式活动为载体,传承着千百年来民间信仰、观念、习俗、游艺、表演、宣泄、狂欢的深厚传统,它历经沧桑而依然存活于21世纪的乡土社会中。甘肃古傩文化的底蕴极为丰富,悠远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瑰丽多姿的各种傩仪、傩舞、傩戏、法师舞以及由它们派生出的傩神、傩面、傩俗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宝藏。

    [关键词]甘肃傩文化;傩舞;巫术;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2-02

    作为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傩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傩文化并不抽象,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先民们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傩文化。因而说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祷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直至今天,它仍存在、活跃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其中甘肃是黄河流域古傩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一、甘肃古傩的基本概况

    甘肃古傩多是通过人戴傩面具进行艺术刻画来显示人物的神态、心态和性格特征的,现今甘肃遗存下来戴傩面的古傩表演者都是和“傩”字符号的产生与演变相关联的。“傩”的扮演者头戴傩面具,身穿长羊皮袄或披毛草衣,手执各种武器表演古傩。在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上就有一个戴着三件傩面具舞蹈的人的形象。这说明至少在7000年前,甘肃民间古傩就已出现。

    甘肃古傩品种丰富,包括傩仪、傩舞、傩戏、傩巫、民俗傩神等五类,境内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如庆阳称为“跳师鬼”和“跳兽脸舞”,天水称为“跳鬼壳”和“跳傩戏”,武威称为“跳法神”和“羊皮扇舞神”,临洮称为“跳拉扎会”,临夏称为“跳会”,平凉称为“跳鬼面”等,还有许多地方称为“跳面具”和“跳神汉戏”。甘南藏区有一种“南木特戏”,其中许多法神和精怪角色在演出时均戴面具。拉卜楞寺的“法舞”与“藏戏”尤为突出,寺院在举行法会时戴法神面具而舞蹈称为“法舞”。因而,古傩艺术在甘肃分布极广,种类繁多。

    按其内容和地域可分以下几种:西固军傩舞;宕昌羌人古傩“凶猛舞”与“牛头马面舞”;永登“高高跷”傩社火;文县白马人古傩舞“池哥昼”;洮南古傩舞;甘南藏族寺院“法舞”和“藏戏”;陇东古傩“兽脸舞”;平凉静宁“烧社火”与“禳戊群舞”;临夏“六月跳会”和永靖“太夫舞”、“会手舞”与永靖古傩戏等。

    从表现内容上,甘肃古傩多表现神话和传说人物,而这些人物形象大多与当地历史民俗相融合。如永靖的“三皇神鼓舞”就是为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神农、黄帝”而跳的一种手执羊皮扇用来祭神祈雨的傩舞,其主要乐器即是三皇神鼓;又如兰州地区表演一种“军队舞”,又称“兵舞”,相传汉代兰州地区天旱无雨,颗粒无收,人们被迫逃难,恰在此时霍去病领兵到此,便命令兵士们列队给天神跳祭祀舞蹈,他挥起神鞭,在五泉山下涌出五眼神水泉,泉水澎湃流出,灌溉了田地,解救了兰州广大百姓,从此兰州人为纪念霍去病,跳“神兵舞”纪念这位英雄;而相传在远古时,宕昌羌居住地洪水泛滥,瘟疫流行,危害人类,一日凤凰山神召集东西南北中五大帝除妖,不日灾害消除,宕昌民众跳“凶猛舞”即是为了信崇和纪念他们的五位“天神”。

    由此可见,甘肃古傩品种繁多,各古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承,傩神人物各异,表演的形式套路内容都与当地的民俗、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深受当地人们喜爱和尊重,沿承自己祖先传统的盛典,传达对天地的敬畏,体现着善恶因果,并以此维系着朴素的道德秩序,同时这些古傩包含了舞蹈、音乐、艺术、民族、民情风俗等学科内容。甘肃古傩是原始文化的综合载体,因而被称为遗存中华古文化最多的“活化石”。

    二、甘肃民间古傩的历史演变

    大约距今4000~8000年之间,陇上先民们创造了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实证,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距今8000年之久,尚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而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悠久而宝贵,在其出土的一批陶物件上,绘有许多表现原始先民跳傩舞和戴着傩面具举行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和神灵的壮观情景。

    西周时期,戴着傩面的古傩舞被确定为宫廷国礼。汉代宫廷古傩参加表演队伍庞大,表演的内容也很丰富,甚为壮观。在甘肃古傩舞、傩戏中,常常把“凶”泛指凶邪之事,“魅”为疫鬼的通称,“虎”指食人凶鬼,“不祥”统称不吉利的事物,“梦”指种种恶兆。且这种鬼怪系列所寓含义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在傩神阵营中,就“老虎”而言,它兼有两种含义。在永靖傩舞《妖怪老虎》中老虎被当作恶凶,而在甘南藏族地区的老虎法舞中,老虎则是以神兽的面貌出现。

    古傩舞到南北朝和唐代时,仍然一直严格遵循着“方相氏模式”。唐《乐府杂录》中载,宫廷行傩:“用方相四人,侲子五百”,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十二月八日,偐曰: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可见在行傩的形式和内容上,后世也是承袭前代、沿承传统的。而从出土的唐代镇墓兽与文献记叙中可以看出,甘肃古傩的造型和流传下来的傩面造型竟有着惊人的一致,不可不说作为中华大地傩文化的源头和镜子,甘肃古傩具有不同一般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傩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与巫结下不解之缘,巫给予傩最大的影响是“驱逐巫术”,直到近现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傩俗节日,仍然不自觉运用这种巫术。尽管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傩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以及地域、民族多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原始巫术的核心和表现形式却基本不变。

    宋朝以后,古老的神圣古傩转化成世俗古傩,傩仪由宫廷封闭走向民间大众,向世俗化娱乐化递变。这是古傩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它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傩神大换班。大量的道教神祗涌入傩神坛内,奉有道教神祗的道观遍布各地,它们对傩坛、傩神影响很大。宋代傩神系列化,日趋庞大,娱乐人数亦明显增加,表演时还有了类似戏曲、曲艺进出场及道白的“进退言语”。可见宋代的傩艺术已经出现了戏曲化和曲艺化的萌芽。第二个特征是由于经济的发达,文化随之昌盛,各种人文艺术形式蓬勃兴起,歌舞、杂剧、北戏、南戏粉墨登场,这些戏曲曲种的兴起,对后来宫廷与民间古傩影响甚大。

    三、甘肃民间古傩的文化价值

    早期的古傩实际上就是一种先民们对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肖神”活动,是一种仪式性的“肖神”表演。傩神在滥觞之初就蕴藏了宗教艺术的基因,就是要把无形的鬼神显形为直观的具象鬼神。傩选择了假面模拟,当巫师戴上假面,装扮成傩神,做一些鬼蜮黠形的动作,使虚幻中的鬼神世界具体化,傩神的神威也就更加具体。而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父系农耕社会后,原始信仰中的自然神被人格化了,新的民族英雄和祖先神祗不断涌现,它们的神迹和神话故事,成为了征服与教化其信仰者的教材。这种古傩和傩神、傩仪一直沿续到明清,逐渐走向淡化。明清以来,傩仪在宫廷逐渐衰微,大量的傩神流入民间,被民间巫师们糅入“旁门左道”,部分傩神变了味。傩俗在民间与社火相融合,向民间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渗透。

    以傩礼、傩仪为中心,以傩戏、傩舞、傩俗、傩艺为主要标志的甘肃古傩文化,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融合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段,并且融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成多姿多彩、奇异瑰丽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即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而且目前仍然活跃在各民族、各地区的傩戏、傩舞、傩俗等数百个节目,大都具有奇异、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秉承历史,追渊溯源,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民族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在其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中去抢救、还原其原貌,这种态度可能也正是我们在探究古傩的工作中所需要和要坚守的。甘肃古傩作为中国古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古老原始、遗存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傩体系之一,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也是甘肃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是在甘肃,在全国范围内,这一文化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消亡,傩文化亦需得到更大的关注和研究,只有立足民间尽最大努力地抢救、发掘、探索、保护,才有可能使这一濒临消失的文化形态得以保存。

    相关热词搜索: 甘肃 演变 内涵 文化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