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教会学生“学会”变“会学”

    时间:2021-10-22 10:44: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会学生“学会”变“会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今天,更需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几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学习被动、无计划性,不会预习和复习,听课不抓住要点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变讲书为导学,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以“疑”为诱,导其“知疑”、“解疑”

    学起于“疑”,须导其“知疑”。

    第一,把预习纳入课堂,上好预习指导课。就是通过课堂预习,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去“知疑”。

    第二,重视激疑。上预习课,使学生有了“知疑”的机会,但开始阶段许多学生会读而无疑,对此,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方法去激疑。以疑为诱,诱发学生内在的探求欲望,使他们学会怎样思考,怎样“知疑”。

    思生于疑,“知疑”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进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才会一发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才会产生强烈的解疑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知疑”,学生已进入“愤”、“悱”的境界,继之“解疑”,应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疑惑之中走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天地。我们引导学生解疑的做法是:

    第一:引导学生互答或争辩解疑。在“知疑”阶段,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迸发,在“解疑”阶段应让学生这火花射出光芒,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讨论、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用已知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用已知去触类旁通(解疑),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求索过程。这样解,久而久之,学生享受到“自得求之”的乐趣,探求性学习的良好,就可能逐步形成。

    二、以读为主,进行能力的综合训练

    基本做法是:“读为基础,三个结合”,即首先导读,以读导听,以读导写。把“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读为基础,首先导读。每读一篇文章,都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阅读探求。即写的内容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2、以读导说。要说出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不认真读书是说不出来的,这样“说”反过来又促进了读。

    “说”比听、读、写的难度大,一靠思维敏捷,二要有丰富的词语。学生走向社会后,用“说”远比其他三项使用频率高。为此,我们除结合读、听、写练说外,还利用每天的朝会时间给学生创造机会练习说,一人说一分钟,培养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3、以读导听。也就是听与说结合,培养学生听、辩能力。学生的耳朵以往是单项与老师联系的,不愿意听同学说,要引导他们真听,听了发表不同的看法,这就是听、辩能力的训练。

    4、以读导写。以读导写也是可以读写结合的。阅读得来的知识就要练着应用,去实践、去写,读时要找文章的特点和写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起例子的作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又可以转化为学科知识的再掌握,并为以后把各科知识转化为各种专业能力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能支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关热词搜索: 教会 学会 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