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时间:2020-03-12 07:57: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在扶贫攻坚的一盘棋中,教育扶贫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教育扶贫,很多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比如教育扶贫包含了贫困生资助、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但似乎又很难作出立体、清晰的描述。什么是教育扶贫?它涵盖哪些范围?为什么要实施教育扶贫?在国家整个扶贫框架中,教育扶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教育扶贫,如何才能做到更加精准?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

    记者:钟会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实施教育扶贫?教育扶贫在整个国家的扶贫框架中居于怎样的位置?

    钟秉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保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并将教育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教育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为农村贫困地区培养新农民,为学习型社会培养新市民,是社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教育扶贫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不仅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

    记者: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是否就是教育扶贫?如何准确理解教育扶贫的内涵?

    钟秉林: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智力扶贫的一种,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

    教育扶贫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展,从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变来看,教育扶贫已经从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逐步扩展到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在内的政策体系。教育扶贫的数量性指标也逐步精准和细化,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记者: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国家出台过哪些重要的政策文件?具体路径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

    钟秉林: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工程,促进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如原国家教委从1988年开始部署实施旨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燎原计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国务院从1995年起启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增拨专款帮助贫困地区推行义务教育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6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都将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作为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2013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六盘山区等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至此,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

    当前,我国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包括:第一,全面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不达标的问题。第二,发展贫困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造血机制”不足的问题。第三,提高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加大高校招生倾斜力度,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长效机制,增加贫困地区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四,健全涵盖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补偿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五,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教育扶贫的新路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

    几年来,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从今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系列报告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示。

    记者:从2015年底各省区市出台的教育扶贫方案来看,内容侧重不同,该怎么理解地区间教育扶贫的差异性?

    钟秉林:我国政府鼓励各地在国家总体教育扶贫战略下的创新性探索。《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指导原则,提出“结合各个片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扶贫工程的重点任务和政策范围,做到‘一区一策,一省一策’,不搞‘一刀切’。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确定规划目标,落实政策措施,科学组织实施”。我国教育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差异性较大,必须针对问题、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才能实现教育扶贫的预期目标。西部不同省份结合区情、省情设计和实施各自的教育扶贫方案,是实事求是落实《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体现。

    记者:当前,扶贫讲求的是“精准扶贫”,教育被作为整体脱贫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何理解教育的精准扶贫?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发力?

    钟秉林:“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理念,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精准扶贫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教育的精准扶贫可以理解为:第一,明确教育扶贫的对象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尤其是提高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的教育质量。第二,有的放矢地设置教育扶贫项目,比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等。第三,保障各项教育扶贫工程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和绩效的评估。第四,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所有贫困地区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第五,加强对教育扶贫的管理和統筹,明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责任,落实到人。第六,对教育扶贫的成效进行评估,包括学校基础建设标准、各级教育入学率、经费使用和倾斜政策落实情况等。

    教育精准扶贫在各地会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如湖北省2015年底全面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五个精准”:“精准改造”,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学校可上,而且能上好学校;“精准招生”,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精准资助”,让贫困户子女不仅上得起学,而且免费上学;“精准就业”,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脱贫致富。

    记者:要想教育扶贫有成效,还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注意?您有哪些建议?

    钟秉林: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注重教育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一致性。教育扶贫不是一个新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远目标。因此,既要保证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扶贫的各项政策和工程项目的一致性,也要保证各项政策是否能够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保持政策延续性是教育扶贫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认识到反贫困的复杂性,注重教育扶贫的系统性。教育扶贫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世界各国贫困的发生机制来看,减轻贫困需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建立分配相对公平的经济制度、优化劳动力配置、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同发力。以发展教育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教育功能“外溢”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特点,需要财政、制度等多项配套措施的有效保障,需要考虑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合作协调,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最后,明确教育扶贫的责任主体,引导利益相关群体的多元参与。要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中央政府保障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地方政府保障政策能够有效落实;要发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扶贫中形成“造血机制”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多方参与教育扶贫,同时也为教育扶贫政策目标实现提供监督和评估。

    相关热词搜索: 扶贫 精准 最有效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