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从李白在安陆十年漫游诗文中看其人物性格和家国情怀

    时间:2020-11-22 08:04: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李白在诗歌史上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其人生经历、人物性格、家庭影响和特定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以安陆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时期是诗人李白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性格成熟、勤奋创作、追求理想的十年。本质和存在是相同的,正如他的人物性格和他的诗歌作品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后世塑造了一个自信、童真率性、心怀天下的形象,所以才受到千千万万后来者的推崇,也铸就了独特诗人李白。

    关键词:李白诗文;安陆十年;人物性格;家国情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宋代苏轼:“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书》)在中国古代文学范畴中,“文如其人”讨论的是文章与个人的品质、个性内在一致,与文人的性情、道德、品行、才情、修养等有关。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且李白又自称“臣是酒中仙”“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他酒饮得多,诗也写得多。李白诗文散佚不少,今存900多首诗歌,60余篇文章,大约只占他全部诗文的十分之一。开元十三年,唐代诗人李白,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十五年春,李白东涉溟海后,反棹游郧城安陆,初居寿山,开启以安陆为中心的十年漫游生活,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诗文。据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登科记考》、《唐方镇年表》等历史文献和多部地方志,及李白交游人物的记载,《李白在安陆十年诗文》收录近百篇。其中《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裴长史书》、《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著作流传于世,广为人知。文学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是对时代环境的反映。天赋异禀和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及特定的时代环境,为后世塑造了一个自信、童真率性、胸怀天下的形象,鑄就了独特诗人李白。

    1 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

    李白来到安陆后,“憩迹于此”,前后长达十年,“浮五海,戏沧州”“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早春於江夏送蔡十还家》),同时还与友人同游,互赠诗文。有人劝诫他不要“蹉跎十年”,为此,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借山神口吻来答辩维扬孟公的责难,提出要“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人生理想。“虽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是什么原因能让李白用如此自信狂傲的口吻来回答孟公的责难?这与他的天赋异禀、家庭原因及特殊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李白生活的唐开元时期,正是唐朝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科学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时势造英雄,各阶层文人都希望自己能追求功名利禄报效国家,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晚唐文宗皇帝把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誉为“三绝”。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意思是说诗歌总是离不开才华的。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合乎天才的就是李白。他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览千载,观百家”(《上安州李长史书》)“谈笑满席,风云动天”(《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五六岁的时候,就接触了五行方术,十几岁便学习诸子百家,年及弱冠,学得一身好剑术,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与李白的家学和早期教育有关。在中国古代,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很少。在“书”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有闲阶级”的奢饰品,普通人是不容易接触到的。况且,古代能够从蒙学、小学、大学,接受比较完整的教育,出身在普通家庭人是做不到的。李白一向认为他是大唐皇帝的宗室,在《赠张相镐》一诗中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是他的元祖,南北朝时期建立凉国的李暠是他的先祖,李白与李唐皇室是统一宗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和新旧唐书均记载,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白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国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争位,失败以后下场一般都是一个死,清代九子夺嫡就是一个典型的事实,为防后患,甚至整个家族会被斩草除根,有灭门之灾。李白说自己是“绝嗣之家,难求谱牒”,与后来不走科举取仕之路,能否从侧面反映出他的身世不平凡的问题?生活在盛唐时期,天资聪慧,出身贵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自身勤奋努力,塑造了一位自信的诗人。所以他在《行路难(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放眼眺望,虽然眼前路途崎岖,前途迷茫,但是自己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昂扬的气魄,高歌自己会冲破重重阻力,战胜艰难险阻,乘长风,挂着云帆,横渡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应该及时寻乐,况且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完美自信、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显示了诗人“君子坦荡荡”之风。在长安期间,诗人曾到坊州、新平等地游历,虽然在仕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受到很多权贵的奚落和嘲讽,但请求汲引之心并未泯灭,反而更加强烈,“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将自己比作陶朱相越,孔明兴汉,等功成后便退隐归山。这种只求功名,心怀天下,不求富贵的思想,正是他自信特征的具体写照。

    2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的诗歌充满童真般的热情,闻一多先生曾指出:“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时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李白诗歌所呈现的就是永不改变的天真本性与率真自然的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

    李白的天真,表现在狂放任性,不拘礼法,我行我素。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云:“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弘大,声闻于天。”受到玄宗皇帝的接见,李白没有恭敬守礼,知进退,而是不拘格调,侃侃而谈,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另一方面他的天真,表现在轻财好施,重诺言,讲义气。“与友自荆徂扬,路亡权窆,回棹方暑,亡友糜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魏颢《李翰林集序》)开元十三年,好友吴指南病死于洞庭湖,李白曾为之“服恸哭,若丧天伦”。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是草草埋葬,此次前来见皮肉还未完全腐烂,就用刀子清洗干净,然后将自己的长袍脱下来包裹,背到鄂城之东埋葬。在封建社会政治活动中,李白采取以平等的方式、平等的意识结交,“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由。”(《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这种思想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是不可多得的、难能可贵的。在漫游十年期间,还写了大量思念友人的诗句,在《登太白峰》中:“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在《以诗代书答元丹秋》中:“长望杳你难见,浮云横远山。”在《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中:“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在《江夏送张丞》:“欲别心不忍,临行情更亲。酒倾无限月,客醉几重春。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送君从此去,回首泣迷津。”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只能独自嗟叹,独自怅惘留恋,站在与朋友道别的渡口,泪眼模糊,感情的闸门如同激流倾泻无余,如入汪洋大海,倒海翻江卷巨澜!李白一生轻财重义,与人交往,超脱世俗,视金钱如粪土,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自言:“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东游不期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救济他人。在《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中:“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寻,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他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我和你在这山花丛中喝酒,一杯接着一杯。如果我醉了的话,你大可自行离去,明天如果还想喝酒就抱着琴过来。想做官,也不加掩饰,不忸怩做作,在《南陵别儿童京》中描写他自己奉诏入京时的情景,高兴得“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临行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惑之年的心态几乎与儿童无异。仕途不如意,他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愁时就直接大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求同销万古愁。”(《将进酒》)被世人弃时,他就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宝元年秋,李白应诏入长安,被任命为翰林供奉,李白以天真的心态看朝政,朝政一片光明,“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从驾温泉宫醉后赠杨山人》)李白的天真无处不在,贯穿一生,他的情感在各种表现状态中都渗透了天真的本质特征,展现出的是一颗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童趣的赤子之心。

    3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何谓“家国”?关于“家”,《说文解字》曰:“居也。”关于“国”则曰:“邦也。”儒家提出“三纲五常”的观念用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以及《大学》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都包含了对“家国”的情感倾注。“家国情怀”的观念从先秦时便已萌芽并贯穿着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它不仅包含亲人之间本能的亲情之爱,更是胸怀天下,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李白一生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主,儒家思想不仅影响李白入世理念,还启发他的文学理念。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明确宣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原文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种“出世”的世界观和处世观,它与“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的处世观相对立。李白将其进行置换,先天下,后自己,更突显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采用了干谒长官,结交名人的“终南捷径”,即隐居深山,养成逸士贤名和通过广泛的社交,为自己培养巨大的社会声誉,从而获得推荐,得到皇帝的赏识而格外提拔,为苍生社稷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也是他寓家安陆,娶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的原因之一。

    李白一生,素怀远志,“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务自负”(《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开元十三年途经江陵,作有《大鹏遇希有鸟赋》呈请司马承祯批阅,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赋中李白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表示要跟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由于他的素志不是求小官,而是希望能凭自己的文才,得到地方长官的赏荐,而达到“一鸣惊人”,“官至卿相”。为什么李白一身才华却仕途坎坷?这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和诗圣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接地气”式的具体提出措施服务百姓的政治主张不同,李白的思想受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的影响,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他漫长而艰辛的求仕之路,然而他在政治上主张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所不为”,主张不过多的干预民众,顺其自然,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虽然他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求仕之路,但是耽于幻想、天真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仕途上的坎坷命运,他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没有从实际出发,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来到安陆初期,“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李白与许夫人结婚后,开始有了一段美好的家庭生活,“蓬壶虽冥绝,鸾凤心悠然”(《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然而“云车何来迟?抚己空叹息”(《日夕山中忽然有怀》)望着落日,不禁想到自己年已“而立”,功业仍无成就,来接自己的“云车”还不知何日才能到来?“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宰相傅说曾经做过夯土的工作,宰相李斯也曾经是个鹰犬狩猎人。匡扶社稷这件事情,难道没有经历长期的艰辛。而我在干什么呢?在龙门的客栈独自叹息。由于时机不佳,他大力展开了社会活动,“遍干诸侯”。结识了蔡十、薛乂 、廖侯等一批“涢国之秀”,积极奔走官场,声称自己的德行是“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上安州李长史书》 )文才则“天才英丽,笔不休”(《上安州裴长史书》 )明确要求这些地方官予以推荐提拔,“强君侯顾之,无按剑也”。这一活动,虽然曾一度得到安州都督马公的溢誉,而最终结果,却只落了个“永辞君侯,黄鹊举矣”负气而去的结果。在长安期间,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谒见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并相继结识了卫尉卿张垍、汝阳王李琎,以及崔宗之、贺知章等人,积极创造外因条件,希望得到天子近臣、近亲的援引,甚至是皇帝的直接垂青,助他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志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李白42岁的时候,得友人吴筠推荐,获唐玄宗赏识,应召入京。唐玄宗甚至曾亲自调羹赐食李白,并授他翰林供奉的职位。上元二年,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等道行营节度,率兵阻挡南侵之敌。李白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出征的消息,激动不已,“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要亲自上阵杀敌,用自己的剑去收复北国疆土,然而李白毕竟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了,还不及行至军营见到李光弼,半路上就病倒了,结果只好抱病折回金陵。这是诗人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成为李白人生的谢幕仪式。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满腹经纶,一身傲骨,其作品表现出的那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千百年来备受推崇。正是因为他的自信、天真、仗义、心怀天下造就了独特的性格特征,也促就成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2]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4]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张昕,王清.李白在安陆论丛[M].深圳:珠江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毛淑静(1990-),女,汉族,安陆市李白纪念馆。

    相关热词搜索: 安陆 诗文 中看 李白 漫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