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简析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时间:2021-01-19 07:54: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反义词可分为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中有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构成的,它们之中有一些单音反义词在使用时其使用范围、频率并不相等,有些词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有些词使用频率低, 范围窄。这些反义词在自身搭配功能及人们在使用时的心理和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了这种现象。

    【关键词】 反义形容词 不对称现象 词语的搭配 心理因素 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20-02

    一、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一)语言学方面——词语的搭配方面

    通常情况下,这类词中程度深的那个具有更强的构词能力,在语言中也表现得更为活跃。下面仅以“深/浅”为例:

    反义词“深/浅”可在句中作定语、状语、谓语、补语,与之搭配的词语多为名词和动词。为便于归类比较,提炼出词义组合规则,参考王惠(2004)、王珏(2001)、彭睿(1996)对名词的语义分类体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对动词的语义分类,对“深/浅”的搭配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分别提炼出其对称搭配和不对称搭配的语义组合原则。

    1. 反义词“深”“浅”与名词直接搭配在数量上的不对称

    (1)能与“深”搭配的名词

    a. 个体名词有33个,分别是:山、河、窟窿、过道、走廊、图案、图形、花纹、圆点、曲线、交点、语言、词、词素、句子、成语、格言、故事、习题、注释、文章、诗、电影、记录片、电视剧、歌剧、舞剧、京戏、相声、评书、社论、笑话、芭蕾艺术

    b. 抽象名词有56个,分别是:人情、情感、歉意、思想、阴谋、意图、意识、信念、心思、功夫、城府、造诣、资历、阅历、体验、感触、感想、印象、内涵、含义、意义、层次、隔阂、认识、目的、文学、数学、汉学、光学、法律、文化、辩证法、语法、原理、学问、知识、学说、理论、话、道理、创伤、口子、后遗症、×疮(如痤疮)、×癣(如牛皮癣)、×斑(如雀斑)、溃疡、感情、爱情、体会、仇恨、感受、感觉、记忆、遗憾、敌意

    c. 物质名词有3个:矿藏、积雪、颜色

    d. 集合名词1个:海洋

    (2)能与“浅”搭配的名词

    a. 个体名词22个,分别是:河、窟窿、图案、图形、花纹、圆点、曲线、交点、语言、词、词素、句子、成语、格言、故事、习题、注释、文章、诗、相声、评书、笑话

    b. 抽象名词21个,分别是:

    资历、阅历、印象、功夫、造诣、层次、认识、文学、数学、汉学、光学、语法、原理、学问、知识、学说、理论、话、道理、口子、感情

    c. 物质名词3个:矿藏、积雪、颜色

    从数量上看,“深”与个体名词搭配的数量多,而“浅”与其搭配的情况少。意念类名词能与“深”搭配的共25个,能与“浅”搭配的少,共7例。 疾病类名词也大多不能与“浅”搭配”。情感类名词像“爱情、体会、仇恨、感受、感觉、记忆、遗憾”等都不能与“浅”搭配。可见“深”与名词搭配的种类范围比较大,数量也比较多一些,而“浅”与名词搭配类别较少,数量也很少。从认知上看,“深”的隐申映射力要强,映射范围大。当“深/浅”的隐喻为“深刻/浅薄”时,隐申映射的受点大不相同,“深”的认知覆盖面明显大于“浅”,从可搭配的词语范围来看,“深”与意念类名词的搭配范围明显广于“浅”,“思想、阴谋、意图、意识、信念、心思、城府、造诣、体验、感触、感想、内涵、含义、意义、隔阂、目的”等只能与“深”搭配不能与“浅”搭配。另外,“目的深”中“深”不只有“深刻”义,还有更深层的隐喻义——目的是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

    2. 单音节反义词“深”“浅”与动词搭配的不对称

    (1)“深”与动词组合

    因为单音节形容词与动词组合时是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或做谓语动词的补语,修饰动词时一般重叠后修饰,做补语多在“得”之后,所以考察“深深(地)”+动词和“动词+得+深”两种结构。

    a. 心理活动动词23个:喜欢、爱、喜爱、沉浸、感到、感受、鼓舞、悲痛、吸引、震撼、感染、感动、了解、佩服、信仰、崇拜、体会、爱戴、关怀、恨、羡慕、希望、感激

    b. 动作动词12个:呼、吸、呼吸、埋、挖、沉、祝福、鞠躬、拜、研究、洞察、考虑

    c. 能愿动词1个:愿意

    (2)“浅”与动词组合

    只有动作动词5个:笑、埋、挖、鞠躬、拜

    很明显:首先,“深”可以与很多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组合,而“浅”不能与心理活动动词搭配。“深”在“深刻,深入”的意义上,可以与修饰心理活动的词搭配,但是“浅”相应的意义却可以,反映出“深/浅”词语搭配的不对称。其次,当“深”为“深刻、深入”义时,不但能与心理动词相搭配,如“深深感到、深深感受、深深体会”,而且还可以与动作动词搭配,语境宽泛,搭配形式多样化。再次,“深”可与动词搭配并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很、非常”的意思。而“浅”却没有相对应的意义。

    (二)认知学的角度

    1. 心理因素方面

    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应。一组反义词,人们对于它们的关注并不相同,哪个词能够成为注意的焦点, 这跟注意的选择功能密切相关。注意的选择定向决定于刺激的物理特点,我们自己的内部需要、期望、以往的经验等。具体说来,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词语有标与无标的不对称。汉语中有许多表示女人身份的词语,是在表示男人相同身份的词语上加“女”字或与之相当的标志词语,如:司机女司机、仆人——女仆、作家——女作家、皇帝——女皇帝、招待员——女招待员、飞行员——女飞行员、宇航员——女宇航员、主人——女主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女”的反义词“男”一般是不能出现的,我们不说“男司机”、“男招待”等,这就是反义词有标与无标的不对称。在语言中,一般称带有表示区别的标志部分的语言形式,为“有标”或“有标式”,没有带的为“无标”或“无标式。无标一般是在生活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们心里最容易接受和认可的。

    ②凡是能够引起人们直接兴趣或强烈反应的反义词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刺激物的刺激程度强弱决定哪个词是注意的中心,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刺激能通过信息加工系统形成意识,强度小的则被过滤掉了。当运动员在跑道上赛跑时,最能引起观众关注的是跑得快的运动员;当搬运工扛货物时,最引人关注的是扛重货物的工人;当钻井队钻井时,人们总是对深井惊叹不已。快的、重的、深的引起人们的特别的兴趣,使人们感官受到更强的刺激。因此,在交际时,人们总是选择快、重、深之类的词表达相关的意义,而与之相反的慢、轻、浅则因不被人注意而被相对忽视。这类词还有:

    长——短 厚——薄 软——硬 宽——窄

    远——近 忙——闲 粗——细 高——低

    ③凡是符合人们情感需要的词语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有些词语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褒贬态度,如团结与分裂,前者反映了人们的肯定态度,后者反映了人们的否定态度,交际时可根据情感需要随意选用。就“X不X ?”格式而言,能够进入的反义词一般为褒义词,因为在问话时,为了显示自己有礼貌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只能用表积极意义的词。“有多X ?”格式,既可用褒义词又可用贬义词,但是,由于“有多X”格式格式承接着“X不X ?”格式,所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褒义词。具有感情色彩的反义词不能进入“有+ 数量词+X”或者是“X + 数量词”格式,因为情感不能用数量来衡量,这类反义词有:

    团结——分裂 积极——落后 标致——丑陋 聪明——愚蠢 机灵——迟钝

    厚道——刻薄 坚强——软弱 大方——吝啬 高明——拙劣 孝顺——忤逆

    ④凡是与当前行为相关的词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人们总是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影响,抑制其它与之相竞争的影响,以便正确地引导和反映客观事物。如“苦”与“甜”,如果是问药的味道,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们习惯问“苦不苦”,如果是问糖的味道,人们则会问“甜不甜”,前者人们担心其苦,后者人们希望其甜,由于注意的中心的变化,致使“苦”与“甜”在某时某处出现使用范围大小的不同、频率高低的变化。类似的反义词有:

    饿——饱 新——旧 稀——稠 多——少 大——小

    舒服——难受 美——丑 冷——热 胖——瘦 宽——窄

    2. 文化学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源头。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汉语的文化背景是五千年的文化,汉语反映和记录了汉族特定的文化特点。中国的文化传统凝结了我们先辈对语言构成的深刻认识,对汉语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上、某些层次上都起着制约作用。分析语言结构特点,就要尊重其文化特点。社会心理是人类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社会思想意识,其形成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及其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等级制度森严、尊卑有别的思想长期影响,成为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并深刻地影响了语言的诸多要素。汉语在造词上的某些次序就记录了某些中国文化传统,反映了中国人的某些传统思想意识,“天地、男女、老少、父母、兄弟、夫妻、姐妹”等这类含有天地、男女、长幼、父子意义的词语的排列,正是在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伦理道德的标尺,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敬老孝悌”、“君王臣子”的观念反映在语言的词语上,制约了语序的排列,如地位有异的“君臣、主仆”,长幼有序的“父子、母子、爷孙、兄弟、姐妹”,重男轻女的“夫妻、儿女、子女”等词语的位置通常不能调换,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

    语言是一种人的活动形式。从人文观点看,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就是用语言进行思考和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方式和评价方式。如反义词“上下”、“高低”、“深浅”、“厚薄”、“长短”等,人们在评价倾向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褒扬性评价常用“上、高、深、厚、长”等积极性词语,贬低性评价常用“下、低、短”等消极性词语。

    客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有着这样一个规则,分量大的事物能长期保持自己的存在,而分量小的东西则容易被遗忘,因而量大的事物肯定性强,量小的事物否定性强。古人崇尚高大、雄伟、壮观,重肯定、轻否定,敬对方、谦自己,这种观念对汉语的表达方法和构词都有直接的影响,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就是一种具体体现。如用“高度”表示高低,甚至只用“高”字来表示高低,而不用“低度”或“矮度”来表示,也不能单用“低”或“矮”字来表示,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向往高大、喜用褒扬性评价的民族心理。类似的如:深度——深浅 长度——长短 高度——高低 重量——轻重 厚度——厚薄 等等。这其中,表示高、深、大的词语充当了标指词语,而它们的反义词通常不能充当标指词语,除非是在强调、已知或期望时。例如关于河水深浅问题,如果只是一般了解河水的深浅,可以说“河水有多深?”“河水深不深?”回答时,即使河水很浅,也说“不深,只有半米深。”一般不说“浅,只有半米浅。”当要强调河水浅或希望、已知河水很浅时,才可能用“浅”字,可以说“河水有多浅?”“河水浅不浅?”回答时才可能说“浅”或“不浅”。但当提到具体的深度时,即使水浅,也不能用“浅”表示,不能说“半米浅”,只能说“半米深”。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玉鼎.汉字文化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3] 高玉祥,程正方,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4] 王麦巧.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及其他[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十九卷第三期,2002年5月.

    [5]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热词搜索: 形容词 不对称 现象 原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