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不可忽略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偏误

    时间:2021-01-19 07:57: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广大教科研工作者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抱着坚定的职业理想,顶着应试教育带来的强大阻力,面对由此造成的教育理念“逆淘汰”的不利环境,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积极探索并开拓基于教育实践,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科研之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检讨我们的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

    “瞎子摸象”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当下我们的教科研工作就存在这么一种“瞎子摸象”的情形,即在指导与引领教科研工作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习惯在做的一些事情是正确而富有意义的,而事后却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竟在南辕北辙,做着事与愿违的事情。

    一、 我们总是习惯于朝着教育研究者的方向去发展教师,培养教师,鼓励教师们去读这样那样的教学理论书,结果却会发现教师们连天天捧在手里的教科书还没有真正理解与把握,教学研究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师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问题;另一个是教师专业阅读的内容问题。

    我们培养教师的目标,首先不是培养“教育的研究者”,而是培养普通的“好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首先也不是成为“教育的研究者”,而是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名称得上“匠师”的好教师,其次才是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其实,对于极大多数教师来说,培养的目标也只适合于前者,能真正培养成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那种企图把广大教师打造成一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科研团队的想法,永远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愚昧和无知。

    那么,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好教师就是要热爱教育,带着爱心去从事工作,能以“爱”去浇灌学生,做到德才并育;好教师就是要站稳讲台,有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能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教材,能把课上得扎实而漂亮,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和良好的课堂效果;好教师就是要重视并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只有首先在课堂上站稳了脚跟,才有可能去搞科研,做课题,写论文,向着“学者型”方向去发展。

    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匠师型”的好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其专业阅读的内容应当是什么呢?不妨看一看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做法与经验,于老师完全是一名在课堂里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称得上是语文教学的“巨匠”。在《于漪文集·自序》中,于老师自己总结了她专业发展的经验是着重在两个方面狠下工夫:“一是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从汉语拼音、语法、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二是潜心钻研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钻研一篇教材,有时要花10小时,20小时,甚至30小时。那时没有什么可供抄袭的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这就促使自己非认真读书、非刻苦钻研不可。三篇、五篇、八篇、十篇,上百篇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于老师的经验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专业阅读有两项内容:致力于巩固专业知识、用功于潜心钻研教材。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完备的知识体系,专业阅读就是要系统地学习学科的专业知识,把知识体系搞清楚,并融会贯通,把业务底子打扎实,唯此才能做到教学时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试想一下,一名数理化教师,如果不精通教材,不研究题目,他能够很好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解题吗?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连文学史各个阶段中有哪些名家名作都不知道,他能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吗?就教学本身而言,钻研教材应当是教师专业阅读的核心内容,只有把教材钻研到“一清如水”的境界,才会有教学时的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要不要去读这样那样的关于教学原理、教学技法的理论书籍的问题,于漪老师没有提及,我们认为这是有其道理的。对于正式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来说,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在大学里已经授过,基本原理已经掌握,所以对于大多数以当一名“好教师”为目标的教师来说,已经足够受用。这类书要不要再读?当然可以读,但不是必读的,至少不应是专业阅读首要的内容。

    二、 我们总是喜欢用理性的教学理论去蹩脚地诠释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属于教师感性的教学行为,甚至将它作为经验来加以推广,而结果总是收效甚微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只蜈蚣,可以跳出非常美妙的舞蹈。每次它跳舞,森林中的动物们都会跑来观赏、喝彩。对此,乌龟很是羡慕、妒忌、恨,可是它又不能说自己跳得比较好,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最后乌龟想出了一条毒计。它写了一封信给蜈蚣,说:“伟大的蜈蚣呀,我对你精湛的舞艺真是佩服极了,我想知道你是怎么跳的。你是不是先举起你的22号左脚,再举起你的23号右脚?还是先举起你的12号左脚,再举起你的13号右脚?”蜈蚣读了信后,马上开始思索自己是怎么跳的。不思考不要紧,一思考研究,从此蜈蚣就再也不会跳舞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简单、自然的事情都经不起大脑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说,不要让理性或思维抑制潜意识的表达。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

    大家知道,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十分复杂。一堂课的质量,既要受到教师自身的文化学识、生活阅历、认知结构、阅读视野、教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还要受到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时间背景和环境氛围的制约。教师的文化学识、生活阅历、认知结构、阅读视野、教学经验构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并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教师的潜意识,自然地渗透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与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对学习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教学问题的处理,以及对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当需要对学生思路进行引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对即时生成的课堂意外进行处理、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的一些关键时刻,教学素养积淀丰厚的优秀教师,往往会彰显出超常的教学智慧,教学的灵感会使他们把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收放自如,往往会不假思索就可以妙语连珠,相关知识会如剥茧抽丝般地源源不断,可以信手拈来,一切都可以显得那么自然而天衣无缝,不留痕迹,令人叫绝。而课堂教学的神奇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只可以当做理论工作者们研究课堂教学的案例与标本。我们可以用教学理论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诠释,却难以作为经验来加以推广,更不可以当做样板来让别的教师依葫芦画瓢地加以模仿。即使是同一名执教的老师,这堂课的精彩也不大可能在另一堂课里面重演,当然他可以创造另外的精彩。因为课堂教学的精彩反映的是优秀教师长期修炼而成的功力,是一种感性的呈现,一种潜意识的流露,它与“蜈蚣跳舞”的寓言一样,不能以机械的模仿和理性的思考来代替潜意识的表达。而这一点,恰恰被我们给忽视了。

    那么,课堂教学究竟有没有可以直接相互学习和取范的内容呢?有。主要就是优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应变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有的是可以模仿的。至于优秀教师在文化学识、生活阅历、认知结构、阅读视野、教学经验等方面的造诣,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精彩,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企及的,只能靠自己在专业阅读中、在日积月累的不断修炼中去实现了。

    三、 我们常常会幼稚地以为一些常见的教学问题可以通过教师们简单的实验与研究而在短时间内得到圆满解决,而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常常会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幼稚和可笑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了重大的策略调整,摒弃了过去“大”而“空”的一套,摒弃了好高骛远的做法,根据一线教师的实际,对教科研工作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回归现实,注重实效,倡导“草根化”的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们立足于“小”而“实”,关注存在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旨在改进教学行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毫无疑问,大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有几个认识问题是需要厘清的。

    首先,要正确认识教学中的“小问题”。教育教学“问题”会有大小之分,但“小问题”并不意味解决起来“容易”,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看上去很小,却是教育教学的顽症,是久除不去的“牛皮癣”,是“脚气”。我们不能因为其小而忽略其存在的顽固性,寄希望于立竿见影,马上解决,以至犯教科研的幼稚病与急性病。

    其次,要明确倡导一线教师做课题、搞科研的目的。我们要教师们做课题,搞研究,其目的是要防止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忽略,是要引起教师们对某些常见问题的关注(学会持续地关注),防止在处理这些教育教学问题时犯“蹩脚”的错误;是要求教师们能够在持续关注这些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改进过去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是要让教师们能够在试图解决某些教育教学问题的探索尝试中获得一些切身的体验,加深对教育教学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这就决定了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其过程的重要性。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增长见识、获得体验的实践过程。我们不能希冀于他们能够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更不能苛求其研究结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如此容易的话,那么教育科学的复杂性与教育科研的魅力也就不复存在。

    再次,要明晰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价值认定。为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教育科研不要寄希望于得到什么可以直接用于推广的重大成果与经验(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判断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价值,要看研究主体有否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对于教育教学本质的具有价值意义的认识,有否在教学行为方面取得有益于促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改进,至于能否真正解决某方面预计解决的教学问题未必就是判定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要素和鉴定标准。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充分认识教科研成果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领域那样,科研成果可以直接用于推广和应用,它获得的成果也许就是一种理念的提升、一种行为的改进、一种体验的形成、一种新认识的产生,并且这种隐性的成果与软性的经验还往往受到具体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是无法直接加以推广的,别人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与经验,但未必就会取得相同的效果。这也就是长期以来教科研成果难以被推广应用的原因所在。

    四、 我们经常会批判传统教育思想,崇尚西方教育理论,殊不知自己其实始终未曾离开过传统教育的“根”,正像一个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鞋子一样

    平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况,人们在批评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的时候,总会把矛头对准传统教育,把问题归因到传统教育观念身上;而一些 “言必称希腊”式的专家报告,以及一些“舶来品”式的教育论文,总在不断地给我们加深着这么一种印象:西方的教育理论是多么地先进。

    且不说西方教育思想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也不说西方教育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一样,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只想说: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优秀。只要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正为我们所崇尚的西方教育理论中,正为我们今天所大力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中,许多都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中早已存在的,是我们的祖先们早已提出了的。譬如,西方有个性化教育、差异发展的理论,传统教育中早就有“有教无类”,要“因材施教”的理念;今天新课程有“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之理念,传统教育中早就有了“教学相长”的见解。为什么一说到某种新的教育思想,我们总是习惯于到西方教育理论中去找依据、寻代表人物呢?不珍视我国自己优良的教育传统,也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其实,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很好的理念没有被我们很好地传承。譬如,传统教育非常强调“诚信”的教育,早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人先信而后求能”等观念,把人的“诚信”放在“才能”要求之上。反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事常有发生。而充斥于教辅资料市场里,那些所谓“中(高)考满分作文秘籍”“××宝典”之类大言不惭的陷阱式的资料名称,那些铺天盖地的什么“名牌大学敲门砖”之类的牛皮式的广告,既违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也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本已无力的“诚信”教育,动摇着天真烂漫的学生们恪守“行为诚信”的信心。

    传统教育观念之所以不被我们重视而经常遭受我们的批评,是因为我们不懂什么是传统教育,甚至把传统教育与“封建科举制度”混淆起来,把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混为一谈。封建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早已随着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而被淘汰。而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它是当今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则是在我国古代一定历史时期形成并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它的某些成分已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老化而被不断扬弃,而经过历史不断筛选而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部分,则是留给当今教育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并已像血液一样渗透在当今教育的每一支血脉里。只要生在这个国度里,你永远也休想离开传统教育的“根”,正像一个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鞋子一样。

    相关热词搜索: 几个 教科研 忽略 工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