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谈法拉奇采访中的“主观介入”

    时间:2021-01-21 07:56: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被誉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的法拉奇,一生采访了众多驰骋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考察其采访的风格和特点,不难看出“主观介入”是她的标志。

    【关键词】法拉奇 主观介入 评价

    2006年9月14日,法拉奇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逝世。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和作家,知识女性中的杰出典范。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生动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中后期世界发展的重要进程。她采访过30多位世界政坛首脑和驰骋国际风云的巨擘。在她的采访名单中,有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布托、侯赛因、阿拉法特、西哈努克亲王等重量级人物。法拉奇以采访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名扬天下, 被誉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

    传统的报道中,要求记者“悬置”他本人对新闻事件持有的立场、思想感情、价值观与是非判断,“藏”在报道的背后;而法拉奇却一反常规,大胆地走到“台前”。在对政治人物采访中,她充分地展示自己,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倾向融入采访与报道中,把文章的主题纳入她个人的思想体系,对所写人物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在采访中让自己提问的锋芒和机智的光彩胜过那些政治巨人。她在采访和记录这些风云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的同时,也展现着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她以自己独特的身份参与这些历史事件。这就是“法拉奇式采访”—— 一种主观介入明显而充分的采访风格。

    一、法拉奇采访中“主观介入”的表现

    她曾说:“我现在不会, 将来也不会把自己当作一架只是机械地记录所见所闻的机器。我进行每一次采访都费了心血, 像对待那些与我利害攸关我必须态度明朗的事情那样去关注我的所见所闻。事实上我对每件事情都根据我所持的道德标准明确表态。我不是带着像解剖学家或记者所持的超然态度去会见这26位大人物的。”

    由此可以看出,法拉奇在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言谈举止,采访后的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都给予了丰富的主观介入。这是她的个性,也是她的风格,更是她成名的基石。

    法拉奇采访中主观介入的表现可以分为两种:

    1、直露个人情感好恶

    法拉奇有着易怒暴躁的性格。“《纽约客》的作家登门采访了她,描述了她对法拉奇的印象:激烈和戏剧性。随时可能为说明一点而跳起来或大声叫嚷。她易于愤怒,她告诉记者:“你知道,如果我感到愤怒,我是我自己的危险敌人。”她一直这么直言不讳地表现出这种暴躁的脾气。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法拉奇在采访对象面前不加克制地直接表露个人的情感好恶。

    采访伊朗前领袖霍梅尼时,谈到妇女问题,说到激动处,她猛地抖开脸上蒙的七尺白纱(这是这个国家的妇女必带的传统面纱)。因为一时激动,她不顾伊斯兰教的禁令,置当地的宗教习俗于不顾,冒犯了霍梅尼,最后还赖着不走,硬要霍梅尼再次接受她的采访。

    像这样面对采访对象,直露个人爱憎和对采访对象的褒贬,言辞激烈、咄咄逼人,在法拉奇的采访中随处可见。

    2、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烙印鲜明

    法拉奇曾说过:“每次采访我都要遗下一些我的思想和灵魂的碎屑, 我全身投入我的所见所闻, 因为那些事和我本人有关, 使我必须采取一定的立场。”

    而阶级本能的偏见,使得她并不能在所有事情上做到客观公正。作为一名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狂热拥护者,她往往以西方的价值观去评判自己的采访对象,使得她的采访记中多处充斥着难以令人容忍的谎言与偏见。”

    二、法拉奇“主观介入”风格的成因

    1、主观原因

    (1)独特经历与个性

    法拉奇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做人要勇敢、坚强。年幼时期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在她的记者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战地记者,曾于20世纪60、70和80年代穿梭于战火硝烟之间,采访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及南美战乱。期间,她历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多番生死考验,养成了坚毅、刚强和无畏的性格。

    也许法拉奇的光彩只有在荒凉的背景下才能闪耀,也许这使她在面对风云人物的采访中能够不畏强势、尖锐泼辣、应对从容、掌控进程、取得成功的关键。

    (2)对新闻报道的自我定义

    一方面,法拉奇的新闻作品深受新新闻主义的影响。新新闻主义倡导新闻必须提供比事实更重要的东西, 即写作的风格与质量, 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获得事实, 更重要的是获得阅读时的审美愉悦。从法拉奇的新闻实践看, 她是一位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实践者, 用文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报道是法拉奇的长处所在。

    另一方面,法拉奇一直希望能成为一名作家,文学对她的新闻创作影响甚深。文学手法的运用使法拉奇的新闻作品独具个性风格。她的新闻作品,是新闻与文学的杂交品,是个人的思想、观点、气质、情感、风格的混合物。

    (3)表演成分

    走进报道的中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既是法拉奇尖锐泼辣、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的天性所致,也是她试图打破传统新闻学界限的一种尝试。随着被读者和社会的不断认可,这种方式渐渐演化成为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充满神秘感的女记者法拉奇也在公众的心目中被定格了,成就了她“明星记者”的地位。她一以贯之,个人观点、情感和个性愈演愈烈,主观介入渐深渐浓,不乏在读者面前表演的成分。

    2、客观原因

    (1)采访对象的原因

    “记者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一些政治人物访谈中,如果问一些复杂或敏感的问题,采访对象为了极力保持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保持与他人的距离,总会出现一些理想化表演,或误导性表演;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政治人物在被采访的过程中如果处于两难境地——每一种回答都有消极影响但又非回答不可时,他们往往会使用含糊语言或规避行为,这些都会造成采访的情景性“迷雾”,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或政党、团体的“面子”。

    法拉奇的采访充满了个人的主观介入,她不仅是提问者更是采访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这种因主观介入引发双方的冲突,可能会让这些原先趋利避讳美化自己宣扬自己的政治人物因情绪高涨放松“自我保护”,在瞬间露出破绽,情不自禁流露出许多常态下被掩饰的真情和潜意识。主观介入成为法拉奇寻找线索、挖掘新闻的必要手段。

    (2)社会因素和受众的期望

    随着麦卡锡主义带来的客观报道弊端鲜明暴露和解释性、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地位的确立,新闻报道中开始强调记者的主观介入,以此作为对客观报道缺陷的弥补和改进。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纷繁复杂且呈爆炸式增长,受众在面对信息海洋时,既需要鉴别信息有用与否,也需要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的主观介入来帮助受众,深入采访、追求深度并筛选信息。

    (3)有利的社会环境

    在采访政治人物前在国际新闻界她已经拥有一定的声誉和地位,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记者,拥趸众多。法拉奇采访的政治人物多为亚、非等国家的领导人,而她作为一位西方记者就有了特殊的背景,使这些政治人物有些忌惮,担心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引发两国纠纷,对法拉奇也只有大度的容忍了。这样的环境就使得法拉奇敢于在采访中始终充满着浓厚的主观介入。

    三、对法拉奇“主观介入”风格的评价

    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作家与记者,法拉奇的成就是谁也无法忽视和抹杀的,但对于她政治采访中主观介入明显的风格,社会各界评价众多,褒贬不一。

    褒扬者认为,法拉奇以第一人称的亲历式报道完成作品,她本人就是事件的中心人物,对事件的报道,就是她重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感受。这种强烈的主观介入虽然不能绝对地让事件接近于真实,但可以使采访充满真实感,这样反倒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获得信任。

    另外,“法拉奇的这种自我展示,与读者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的关系:“明星记者”通过自己的笔,同读者直接“碰撞”出火花。这种“碰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交往。因为记者同读者分享的不仅仅是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人物的是非得失,而更多的是记者的观点、情感,进而是个性和灵魂。读者认同和接受这种交流的方式,甚至非常喜欢,因为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精神交往的快感。

    有人极力反对她的采访和报道风格,认为法拉奇对新闻与文学之间“度”的掌握并不适当, 她以文学手法突出“自我”的表现,冲淡了对事物本来面貌的反映, 以法拉奇式的真实展现生活的真实, 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还有人认为她的世界观中存在偏激和狭隘,她的思想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①杨晓文、周娜,《法拉奇采访风格探究》,《新闻传播》,2008(8)

    ②邵巍,《以我的方式写作——法拉奇个性新闻的考察》,《现代传播》,2002(2)

    ③程晓鸿,《只属于法拉奇的传奇》,《中国新闻周刊》,2006(36)

    ④刘少文,《论记者的文本化生存——以法拉奇和赵超构为例》,《新闻传播》,2007(12)

    ⑤李金树,《傲慢与偏见——神话背后的法拉奇》,《新闻知识》,2002(5)

    ⑥寒石,《法拉奇——我是自己唯一的决定人》,《课外阅读》,2004(4)

    ⑦牛永斌,《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新闻与写作》,2001(4)

    ⑧马小鹃,《回望那座珠穆琅玛——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新闻与写作》,2006(11)

    ⑨吴芯雯,《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新闻知识》,2000(12)

    ⑩雷谊,《政治性任务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探析》,《现代传播》,2004(3)

    ⑾高梅,《新闻报道改革凸现主题意识——兼论法拉奇式的报道风格》,《新闻三味》,2006(4)

    ⑿李金树,《像战斗一样采访——法拉奇采写技巧研究》,2006(10)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 法拉 主观 介入 采访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