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全球化时代主权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1-02-17 07:51: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主权理论是现代国家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在全球化时代,主权理论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工具性,更是因为主权理论正面临着来自经济一体化、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等的挑战。要使主权理论走出困境,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主权观念,充分认识到国家主权的工具性,合理的运用国家主权来维护国家利益。

    关键词:主权理论;理论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8-0050-02

    主权理论自16世纪产生以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现代国家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由于主权理论本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满足特定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其本身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局限性和工具性。在全球化时代,主权理论在经济一体化、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等的挑战下日益表现出其不适应性。

    一、主权理论的历史发展

    主权概念的起源和历史与国家的性质及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解释了主权思想。他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在所有的社会团体中,以国家为最高,它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国家与社会的主要区别是国家有统治权。”①

    近代第一个系统地提出比较完整的主权理论的是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他看来,主权是“统治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②并且主权在范围和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它代表绝对的和永久合法的权力。

    但是布丹的主权理论主要涉及国家的对内主权,如立法权、宣战及媾和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造币权等。对于国家的对外主权,比较系统的进行阐述的是荷兰法学家胡果·格老秀斯。然而格老秀斯并不认为主权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而是主张每一个社会的最高权力都应服从于自然法和国际法的限制。至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概念基本形成,即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平等性。

    国家主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进入国际社会并指导国际关系实践活动,是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1648年由欧洲主要国家签定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法律上确认了德意志诸侯各邦享有独立主权,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政治体制下的世界主权论,从而在国际关系实践中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地位与国家主权的原则。

    在当今国际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逐步加强,全球性问题逐渐增多,为实现国家利益、全球利益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让渡和自愿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现象日益普遍。在这种全球化大背景下,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主权理论,如主权过时论、主权弱化论、全球治理理论等。

    二、全球化时代主权理论的困境

    (一)主权理论自身的困境

    由于主权理论本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满足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因此,主权理论本身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局限性,受限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布丹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天主教和胡格诺教内战时期,他的主权理论就是为了遏制国内封建割据势力和反对国外罗马教廷的干涉,加强王权,谋求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稳定而提出来的。格老秀斯的主权理论之所以侧重于对外主权与当时荷兰所处的国际地位有密切关系。为了反对西班牙的侵略,争取荷兰在国际上的独立身份,格老秀斯提出了以对外主权为主的国家主权理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权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成分的。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初,主权被用来对抗教会神权,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维持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当试图摆脱封建依附的市民阶层出于维护自身财产的目的,开始要求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权力时,主权便逐步由用来对抗神权转向对抗封建王权了。二战后兴起的广大亚非拉民族国家则通过运用主权原则获得了民族独立、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了梦寐以求的自主发展权。

    以上对主权理论的历史发展的介绍以及对主权的历史局限性和工具性的分析,我们得知主权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主权也有其产生、发展、衰落、甚至消亡的历史过程。在现实环境以及民族国家对待主权态度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主权理论自身的困境也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二)主权理论面临的外部挑战及其不适应性

    在全球化时代,主权理论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工具性,更是因为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而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在实践中,主权受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超国家组织对主权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不断加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交往与合作。主权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的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全球性问题或区域性问题,通过签订协议或其他方式将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超国家组织,使这部分权力由成员国共有共享,这在客观上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

    2.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原来为一国独享的权力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社会共享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制约和国际社会的干预和调节。

    3.全球性问题的大量出现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它具有世界性、综合性、挑战性、超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恐怖主义、毒品问题、核裁军和核扩散等。①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一个国家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国际合作,而要合作就要尊重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就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就要出让部分利益。一些原本属于国家内政的问题也会因为其全球性影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必要时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干预。

    主权理论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文化全球化的影响等,面对诸多挑战,主权理论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一方面,传统的主权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不可转让的观念已经受到来自许多事实现象的冲击;另一方面,主权的行使范围和行使方式由于受到全球化时代各种新现象和新理论的冲击和挑战,已经发生了许多事实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既往的主权理论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三、全球化时代主权理论的出路

    (一)走出困境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如何让主权理论走出困境,提高主权理论的适应性,是学界和国际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

    在当代西方的各种新国家主权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全球治理理论”。基于全球化进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国家主权这一认识,许多学者认为一种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全球秩序已经出现,传统的国家间合作或国际合作应向全球治理转变。但是对于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明确的定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国内学者在主权理论的出路方面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既坚持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又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有条件的让渡部分主权。例如,俞可平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应该对维护国家主权的策略作出调整,继续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树立新的整体国家安全意识。俞正梁从国际关系层次分析的方法出发,指出主权同时具有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两方面的规定性,主权问题源于这两个层次之间一种内在的结构紧张,主张通过改变结构和进程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紧张,摆脱主权理论的困境。

    在全球化时代,再坚持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不可转让性已经不合时宜也不太可能了,而完全放下国家主权也是不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因此,要使主权理论走出困境,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主权观念,充分认识到国家主权的工具性,合理地运用国家主权来维护国家利益。在实践中,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国家主权为工具,执其两而用其中。对于转让部分主权能够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的情况,要积极响应主权发展的这种历史趋势,对于被迫要求转让主权或者转让主权不能获得足够的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二)主权理论的发展趋势

    鉴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公民认同所构成的挑战,一些学者指出,全球化破坏了国家的自主性,东西方冲突的结束削弱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价值,因此,“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民族国家正在终结”。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民族与国家的分离,是全球性取代现代性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国家主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产物,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主权日渐衰微,要想回到以前的绝对主权时代是不可能的了,主权理论的发展趋势只能是窄化主权的范围或者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自治权甚至完全消失。

    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合作的加强、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都使主权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而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陷入困境。在学界,对于如何使主权理论摆脱困境有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但就现实可行性而言,主张在继续坚持主权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有条件地让渡部分主权的观点是比较可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主权观念,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充分把握主权的工具性特征,并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灵活运用之。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肖佳灵.国家主权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4]约翰·霍夫曼.主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逸舟.主权范畴再思考[J].欧洲,2000,(6).

    [6]俞可平.全球化时代如何应对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J].学习月刊,2004,(12).

    [7]刘青建.国家主权理论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6).

    [8]陈玉刚、俞正梁.国际主权的层次分析[J].欧洲,2001,(3).

    [9]刘海霞.全球化背景下对主权理论的再认识[J].理论观察,2006,(1)

    [10]肖佳灵.西方对主权理论三次挑战的实质[J].复旦学报,1998,(1).

    相关热词搜索: 主权 全球化 出路 困境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