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高校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1-02-17 07:59: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以“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为例,阐述了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并对“国际贸易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国际贸易原理;研究型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22-02

    目前,高等院校社会科学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原理类课程和实践操作类课程。原理类课程是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先修课程,在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1]。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主要是阐述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经济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抽象、不易理解和相对枯燥等特点。有些课程还需要有前期的理论准备,采用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讲授已经不能适应该类课程的性质,有必要对该类课程的教学手法进行创新。同时,如果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可能导致学生对内容理解困难,进而造成对知识没有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2]。研究型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交流、讨论等互动形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论文的教学过程。

    一、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实施程序

    一般来讲,理论性课程是高等院校中的基础课程,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比较,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适合开展研究型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理论性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首要环节,理论性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多数理论性课程或内容都需要一些先行课程或内容。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所讲理论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可能是指该门课程中前段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在其他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的获取主要依靠学生之前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简要回顾,捎带复习即可,不必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二)课堂组织阶段

    这一阶段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核心阶段。就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的课堂组织,主要是理论的导入、理论的阐释和理论的应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相关知识的串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观点。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方式。

    1.理论的导入。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理论的导入环节主要是介绍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包括现实背景和学术背景。现实背景主要是指理论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条件,这些条件是思想和理论产生的现实土壤。学术背景主要是前期的理论准备,之前理论诞生的学术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状况,即理论的发展历史。

    2.理论的阐释。在了解了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对理论本身的阐述,主要包括对理论的内容、理论内在的推理过程以及理论的评价等问题的阐述和讲解。对理论内容进行清楚、准确的阐释是使学生理解进而应用理论的关键,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在推理过程能够使学生体会理论逻辑的严密性,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推理方式及思维习惯,理论的评价是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既有现实的局限性和进步性,也有理论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3.理论的应用。理论的学习目的是知道现实,理论的适用性是检验理论活力的重要标准[4]。在对理论的阐释之后,接下来是对理论适用性的讲解与讨论。结合当时理论产生的社会状况,一方面分析理论在现实世界里对社会活动的指导和运用,另一方面分析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策中的运用。通过对理论应用的分析与讨论,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用理论来分析现实现象的自觉性,打破多数学生认为的理论空洞无物,理论“无用论”,有助于解决理论课程枯燥、乏味的问题。

    (三)后续深入阶段

    经过课堂组织阶段后,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基本掌握了理论的相关内容,后续的学习应该是对理论相关及相近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主要包括对老师在课堂中介绍的与理论相关的内容、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阅读、整理和思考,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提出问题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学术论文、提出学术观点。这一阶段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策略

    基于对理论性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结合笔者的教学活动,以“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绝对优势理论”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前期的知识准备

    “绝对优势理论”中涉及的前期知识相对较少,主要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劳动生产率、充分就业、规模报酬和交易费用等。这些概念可以在讲“绝对优势理论”的前一节课末尾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这些概念,以免在课堂上对理论进行讲解时占用太多时间。同时,让学生课下了解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理论的课堂讲述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课堂讲述主要包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内容的阐述与逻辑推理的讲解、理论的例证和对理论的评价四部分。

    1.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讲解在18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突出英国在当时产业革命逐渐展开,产业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收到国内行会制度的限制,对外贸易活动的扩大受到重商主义政策的阻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亚当·斯密在批判了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部分吸收重农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2.理论内容的阐述与逻辑推理的讲解。这一部分是“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理解“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熟知其逻辑推理过程,而且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发现问题,就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讲授思路可以是:首先教师可以先用一段话来概括出“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便于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然后是讲解逻辑推理过程,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由交换到个人之间的分工最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是介绍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交换作为人的本能之一,人们为了换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就要满足他人的需要实现自己需要的目的,于是就出现了个人之间的分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前三章中精辟地论述了分工,他通过指针的例子来论述分工是有好处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工的理解,可以给学生推荐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的I,PENCIL,再进一步深入,可以给学生讲解分工也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等问题,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在专业化分工带来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冲突中演化出了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既然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分工的原则是什么呢?接下来给学生介绍“绝对优势”的思想。斯密是通过鞋匠和裁缝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问题的。适用于不同职业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在各国之间也是同样适用的。最后给学生介绍绝对优势原则的分工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者后天的有利条件。

    3.理论的例证。此部分是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解。多数教材都是通过两个国家交换两种商品来说明该理论,让学生体会通过“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生产,再来进行交换,都会给每个国家和整个世界带来好处,一般性的教学到此为止也就可以了。但是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还应该通过对例证的分析逆推出该理论存在的一系列假设前提,如:2×2×1模型、充分就业、交易费用为零等。让学生体会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没有无条件的绝对正确的理论。

    4.理论的评价及应用。理论的评价是在理论产生背景的前提下,对当下社会发展及理论贡献所做出的正反两方面的认识。就“绝对优势理论”而言,进步性主要包括: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第一次论证了贸易发生的原因,“非零和博弈”代替了“零和博弈”,为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对外贸易提供理论基础。局限性可以通过举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能够解释贸易现象,过渡到该理论只能够解释一部分的贸易现象,不能够解释全部,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现象,进而可以承上启下引出“比较优势理论”。

    (三)深入研究

    一方面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理论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放弃“绝对优势理论”的某一个假设条件会带来什么样的结论等。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就课堂讲授的有关内容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如《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关系是什么?“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古典经济学基础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整理相关资料,与学生、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学术观点和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恩霞,应丽霞.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 江教育,2009,(6).

    [3]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 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4]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 2003,(4).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科学 教学模式 原理 探索 实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