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白先勇,深耕不辍的戏剧文化人

    时间:2021-02-21 07:51: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玉茗堂主汤显祖所撰戏曲瑰宝《牡丹亭》中的名句,正好描述了白先勇至情至性的一生。身兼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的白先勇,毕生致力创作,著书立说,推广文化,抢救绝学,凡事认真执着,力求完美,一旦投入,必然焚膏继晷,精益求精,其一往情深、九死无悔的精神,令人动容。

    家学渊源

    白先勇为将门之后,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其先翁为北伐、抗日名将白崇禧将军,一生光明磊落,仰不愧天,历年征战,屡建奇功,尤以北伐时期的龙潭战役及抗战时期徐州会战之台儿庄大捷,更声威远播;母亲马佩璋女士为女中豪杰,胆识过人。白先勇沐受亲恩,幼承庭训,其坚毅不拔、锲而不舍的性格源之于父;热爱人世、拥抱生命的情怀则获之于母。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再加以天资聪,好学不倦,遂为日后开拓文坛的光辉事业,奠定了基础。

    白先勇少年时代曾在天府之国的重庆生活,当他回忆起幼年时见到的巴山蜀水时,至今还非常神往。高中毕业时,由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白先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条件,入了台湾水利学院。他对祖国大陆的印象极其深刻,非常怀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谓总合性的“家”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沉感情,使这位远离祖国的游子在作品中散发出漠漠的“乡愁”。

    1957年,因对文学情有独钟,白先勇从台湾水利学院转考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自此展开情系一生、璀璨多姿的文学之旅。

    白先勇虽然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条件比一般人优越,但他从小对他所接触到的下层劳动者,却颇为同情。白先勇在《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充满同情地描写出了娟娟、朱凤、王华这一类下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当然不是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颇多。据白先勇自己说,1963年出国前夕,母亲去世,等到学成归来,“父亲先已归真”。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灵震撼较大。白先勇曾写道:“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乱,四顾茫然。头一年在美国,心境是苍凉的”,“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这些思想情绪都是相当消极的,后来白先勇写的《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中的吴汉魂、李彤等一个个投水自杀,大概与白先勇这一时期的悲凉心境不无关系。

    文学之旅

    1960年春,白先勇与同系好友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成为台湾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之文学杂志,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与演进,极具启蒙作用。自此,台湾文坛上新辟一片不设门户、打破藩篱的青园地,以供才气勃发的青年作家在此恣意耕耘,尽兴开垦。白先勇的早年作品多在《现代文学》发表,而台湾日后名闻遐迩的众多作家亦几乎都曾经与《现代文学》结缘。白先勇曾谓《现代文学》的创办,是个人文学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大事,论者因而称之为“现代文学的传灯人”。

    白先勇于1963年赴美留学,入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深造,1965年获硕士学位,前往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任教中国语言与文学,自此在当地定居迄今。

    白先勇的文学世界,疆域辽阔,气象雄伟,由于他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浮生若梦、世事无常、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触特别敏锐;其后随父母自大陆迁台,亲历山河改色,新旧交替的变迁,更引发千古兴亡、百年悲笑的喟叹;去国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感时忧国的文化乡愁与日俱增。天地悠悠,人世苍茫,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今古传承的氛围中,开始了《纽约客》及《台北人》的创作。

    白先勇的作品,文字精练,结构严谨,书中人物,上自贵胄,下至市井,写来皆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写实主义的精神,描绘出历史的沧桑及人性的感受,因而使作品兼具精致的面貌与磅礡的气势。白先勇对世间之情,充满悲悯;对生命之美,深感哀惋,而情与美稍纵即逝,唯有以精美深情的文字加以捕捉,方可为短暂的瞬息,谱出永远的意义。

    白先勇的创作,瑰丽多变,不论是传世之作《纽约客》《台北人》,长篇巨制《孽子》,散文《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第六只手指》,以及难以计数的论述、演讲稿等,皆意境高远,令人激赏。此外,他的小说,更不时改编为舞台剧、电视剧、电影上演,因而使整体作品呈现出一种多元、立体的面貌,其影响之深远,早已遍及两岸三地及世界各国。目前,有关白先勇著作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国大陆近三十年来发表的白先勇专著有三部,论文近两百篇,文学史专章十余种;台湾方面,共有四本专书,一本论文集,评论上百篇,相关硕博士论文逾四十本。2003年,白先勇更获得第七届国家文艺奖,成就卓著。历年来,白先勇作品不断结集出版,尤以2008年天下文化出版的《白先勇作品集》,最为规模宏大,可说是白氏“书儿书女”聚首一堂的“全家福”。白先勇作品迄今已译成英、法、德、意、日、韩、捷、荷、以色列、西班牙、南斯拉夫等多国文字。

    白先勇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多年,渊源深厚。2000年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台北人》中英双语版,白先勇亲莅主持讲座。中大文学院于2000年,2003及2006年连续三届举办“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白先勇均担任小说组决审评判,对年轻学子鼓励有加。

    情迷昆曲

    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俞振飞、言慧珠等合演),21世纪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广昆曲,自诩为昆曲“义工”。

    1994年,白先勇自加州大学提前退休,自此更全神贯注,投入创作与推动文化的工作。由于白先勇自幼对昆曲沉醉不已,1987年,阔别三十九年后重返中国大陆,发现原以为早已式微的戏曲之宝,竟仍然健在于世,感怀之余,矢志将这项融文学、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推广弘扬。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项,使白教授更全心致力于这项绝学的抢救。

    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

    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2004年,白先勇返台投入昆曲经典《牡丹亭》的制作演出,该剧台前幕后的参与人员,皆一时之选。白先勇以尊敬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的手法,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把全剧“情真、情深、情至”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青春版《牡丹亭》已在中国各地演出逾百场,2006年赴美公演,盛况空前,2008年享誉英伦及希腊雅典,2009年则前往新加坡演出。这一迄今共上演一百六十六场的名剧,所到之处,好评如潮,不但触动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与文化乡愁,也激起了异国人士对昆曲的真心激赏与赞叹。除此之外,白先勇更投入《玉簪记》的制作。昆曲经这位有情人的悉力推广,终于在世界舞台上姹紫嫣红开遍。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

    2007年,白先勇制作“牡丹一百”视像光盘套装,记录青春版《牡丹亭》由排练至一百场演出盛况,出版者将部分收益捐赠中山大学。

    历程评述:

    毕生笔耕不辍,写下无数经典名著的白先勇,处事早着先鞭,为人勇于进取,在弱冠之年创辨《现代文学》,开一代文风;于而立之年制作舞台剧《游园惊梦》,领创新风潮;年过耳顺,更投入昆曲制作,使百戏之祖声威重振,青春再现,其不辞万难的魄力,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人所及。

    相关热词搜索: 不辍 深耕 文化人 戏剧 白先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