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荷塘边的不朽背影

    时间:2021-02-21 07:53: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原则,使得其散文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读其散文,至情感人,优美动人,回味悠长。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朴素平实的自然美、节奏明快的音韵美是其散文主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美学价值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多少曾经辉耀一时的作者已暗淡了他们昔日的光彩,而朱自清远去的背影则格外分明,这是因为其本人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生命力仍然感染着我们。朱自清一生虽然写过诗歌、小说,研究过古典文学,但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也是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注社会的,这类作品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些作品能尖锐地触及社会现实,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意义,文辞愤激有力,颇有感人肺腑的效果;二是抒写亲情的,这类作品有《背影》、《给亡妇》、《儿女》等,它们用笔朴实、平淡,甚至有点琐碎,却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三是描摹自然风景的,这类作品有《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者熟练运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细致描绘景物日可各种特色,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其中包蕴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学特色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杨振声先生在《朱自清与现代散文》中说朱先生的散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特色。也正如朱先生在《背影·序》中说的“我自己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感情和全部人格,活脱脱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朱自清的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具体而言,朱自清散文的美学价值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历来都是中国文人,特别是诗人追求的最高创作境界。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在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塑造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秦淮河的灯影波光、荷塘月色的素淡与朦胧、梅雨潭醉人的绿、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悠悠春风、潇潇春雨、艳艳春花……经过作者感情’的融会,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在朱自清的笔下,光、影、水、色是自然的旋律,他用超拔的想象和奇异的比喻将它们点染,于是。山也动。水也流,水气灵动,汩汩而来,文章境界尽出,纸上气韵流动。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荷塘月色》,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却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恬静的。虽然作者以“颇不宁静的心情”开篇,但一路走来一路写静:幽静的小煤屑路、宁静的荷塘月色,“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看似写声,其实依然渲染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蝉声”“蛙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塑造出一幅索淡朦胧而又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这些静美淡雅的韵昧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完全吻合,展示了作者偷的片刻自由的淡淡喜悦,但字里行间依然流漏出作者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从而形成这篇散文“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高远意境。

    2、朴素平实的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荚蓉”的朴素平实。朴素而不失形象,平实而凸显传奇是文学大师们追求的境界。因为,在艺术性的描写中,朴素是一种真实的美,是不须任何着意雕饰便能深深的而且持久的给读者以感染的。正如宋代李涂在他的《文章精义》中所说的:“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尚绮丽繁复,而以简单朴素为美,这与作者温和通达的人格密不可分。杨振声先生在《朱自清与现代散文》中说:“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就了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散文的自然美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真挚自然的情感流露。“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使得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真情实感,颇具感染力。就如钟敬文所说“他在同时代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艳丽,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却于这些而外。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古语云:感人心者,其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撩拨着读者的心弦。朱自清尚写实,尚真情。但不似郭沫若、徐志摩的热烈,而以质朴的感情作为自己散文的感情基调。《背影》中慈父的背影,儿子的心酸;《儿女》中稚子的堪怜,为父的羞惭;《给亡妇》中亡妇的奉献,生者的忏悔……人类最自然、最平常,也是最伟大的感情在他朴素无华的笔下得到了最本色的表现。如《背影》这篇名作,短短的只有一千五百字,写的是人生场景中最常见的亲人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中国文学中写离愁别恨的可以说很多很多。而朱自清却以两个成年男子——作父亲的尚未衰老,作儿子的也已长大,这两人在车站的分别,写出了人间的至情。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了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子对父的感激之情。其行文朴素自然,其感情感人至深。

    二是朴实通俗的语言表达。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在那些反映社会现实和描写亲情的作品中,朱自清的语言追求朴实和口语化,力求达到“用笔如舌”的极境。他的作品很少使用生僻词汇。而是用通俗平易的白话、口语来叙事抒情。尤其注重北平方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京味儿”语言,譬如儿化音、方言词汇等。他的京味儿语言在文章中偶尔出现,不过多。因此不会给人以油滑之感。却是恰到好处的亲切自然。如《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平淡之中

    包孕了神奇,质朴之中流淌着感动。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三是节奏明快的音韵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可以说他散文的语言,如春风秋露,夏月冬雪,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叮咚的山泉,啭鸣的黄莺,余音缭绕。袅袅不绝;如冰山雪莲,长白人参,外表质朴,觅之而实难得。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其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一是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善于用叠音词写景状物,全文用了26个叠字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的、“静静”的月光,“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一切表现出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闷的心绪。再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在描写荒江野渡时作者用了“密密的”、“疏疏的”、“淡淡的”、“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吱吱的”、“清清的”、“薄薄的”等叠词,勾勒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写意画。这种叠音词在朱自清散文中俯拾可得,不胜枚举,恰当地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使人感到委婉流畅,娓娓动听,也使文章具有和谐悦耳、节奏明朗的韵律美。使人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了,

    二是错落有致的句式变换,使得文章更具音乐美。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这是深得朴素辩证法的奥秘的经验之谈。朱自清在使用整句时常常配上散句,使文句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更富音乐性。如《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那里呢?”这一段前后用了两个整句,中间夹一个散句。前一个整句非常整齐,后一个整句却略有变化,可以说是半整半散。中间的散句开头就用“但是”,好像大段唱词之后突然一声锣响,音乐骤停,随后憋足了劲来一句激越的道白。使韶光易逝的叹惋在前三句的陪衬下更突出了。后边的整句用几个问句,则是悠悠的思绪。再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段作者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构成了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语言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句式的变化。使得散文表达流畅自然,感情宣泄淋漓尽致,?读来荡气回肠,跌宕悦耳。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和风格特色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原则,使得其散文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读其散文,如同品一杯香茗,既恬淡自然,又回味悠长;既质朴无华,又耐人寻味。读其散文,至情感人,优美动人,回味悠长。情景交融的意境、朴素平实的自然、节奏明快的音韵是其散文主要的美学特色。

    相关热词搜索: 荷塘 不朽 背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