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一路行歌,缘物思游

    时间:2021-02-21 07:56: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黄立新的散文集《日暮乡关》,表现了作者对“地理乡关”和“心灵乡关”的怀恋和浓烈情感,发掘了乡关事、物、景中蕴涵的意理。作者营造的意趣、意味是融合于散文所描写的事、物、景中的,是一种内在的神韵,而不是游离于事、物、景之外,空穴来风,徒发咏叹,故作奇巧。作者善于设置“文眼”,能巧妙地驾驭“飞动”的文思,用诗化和意化的笔法来表达。

    关键词:黄立新;《日暮乡关》;散文;表现手法

    黄立新的散文集《日暮乡关》(2006年4月花城出版社出版)集结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创作的34篇散文,作品涉及的内容用作者自己在后记中的话来说,包括“对公路行业的礼赞,对名山大川的景仰,对佛意道家精义的领悟,对情感世界的心灵升华……”而激起创作热情的“有的是激情所至,有的是思考的结果,有的是美好回忆的窗棂,有的是寄情托意的文字”。

    至于《日暮乡关》的书名,来自于书中一篇同名散文。而“日暮乡关”一词,则化自于唐代诗人崔颢那首千古名诗《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散文列述了崔颢、李白、王维、杜甫、苏轼、马致远、余光中等古今文人诗文中的乡愁,讲述了作者发生第一次乡愁的情形,当驾驶员后到处奔波而产生的乡愁,以及人到中年回到故乡时异样的心绪。最后以几个连贯的设问句不言自明地回答了乡愁是什么、为何会生发乡愁这两个难以言尽的古老话题:“小时候,乡愁是因母亲而生的。老之将至时,乡愁是因什么而在呢?是怀念故土的养育之恩,是游子在外的奔波而厌倦漂泊,是一颗不安之心使然?在扯不断的乡愁上,我们要找的其实是心灵的家园吗?如果我们的心是安定的,精神是有归宿的,那一份乡愁还会在吗?”可见,对故土的依恋,对亲情的挚守,对家乡山川的赞美,从胞衣之地的文物、史事中参悟哲理,是该散文集的精神之线。

    日暮伤感,愁绪屡屡,更何况是站在充满情感的亲人、古物、旧事面前。然而,世人非尽然,它与个人的经历、性格、气质、审美涵养、情感丰富度有关。读《日暮乡关》,我们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是丰富的,愁绪倒是淡淡的,浓烈的恰是对生活五味的感发,对亲情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殷殷观照,对自然风光的慨叹,对寺观古迹的幽思阐发。应该说,站在“日暮乡关”下的作者,抒发的并非身心疲惫者或天生体质孱弱者的时伤、物伤,作故作的呻吟,而是抒发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人、一方物的怀恋、赞美之情,当然也包括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之感。

    《日暮乡关》的乡关,既指地理上的乡关,也指心灵上的乡关。地理上的乡关,随眼界、心界的扩展而扩展。小乡关,无疑是作者孩提时代生活的那个滇西小城,如作者所说,“在那个遥远的小城,面对的都是连绵不绝的大山遮天蔽日……这样的偏僻之地,与日俱增的只会是安于一隅的无惊无险的固守心理。这种固守一方的心理,是根深蒂固、群体性的”。散文集中的《后山》、《三角梅》、《日暮乡关》等数篇,便钩沉了儿时的情感记忆。中乡关,为作者生活工作过较长时间的哀牢故地保山。这里人文荟萃,发生过数次牵动国家安危的边关战争。这里,还是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与汉(族)传大乘佛教的交汇地,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得益彰。这里的佛寺、古迹、山川风物,为作者所津津乐道。《边城零拾》、《高黎贡山》、《古渡怀古》、《金鸡古今叹》、《清平洞》、《永远的国殇》等数篇记述了作者在永昌(保山古称哀牢、永昌)故土上探访禅寺、道观、历史古迹时的感悟与幽思,记述了作者心之往之、足之履之的山河的俊、壮、奇、险、秀。大乡关,扩展至云南全境。因为,后来作者有了从驾驶员、地方官员到省公路管理官员的身份转换,足迹延伸到了全省、全国乃至国外,于是乡关限阈在不断地放大着,也才有了《小游方山》、《朋友巴桑》、《美哉九乡》、《重回丽江》、《徜徉木府》等缘物游思之作。

    至于“心灵乡关”,应该说全部作品都出自心灵,都产自作者的精神家园,而在这里我所指的是抒发“固我”、“小我”情感的那部分作品。该部分作品首先是表达“亲情乡关”,如《五月,去长沙看儿子影展》。从题目上,就溢出了父亲从儿子身上得到的那份欣慰、自豪感,尽管父亲用成熟、老练的眼睛审视着儿子的作品,挑剔着作品中的细微不足。这是一种藏爱于严的父亲式表达。其次是对佛理禅意的参悟。禅宗讲究悟中升界,用佛理通透世理。散文集中的《沉香》、《边城零拾》、《心居梵音园》等篇,无不透出作者的释禅之得和生命的感悟。再次是表现作者“小我”的因物、因事触发的游思心绪。如《边城之秋》中对秋色秋景的感悟:“秋意阑珊。如果是用形体丈量,秋天是小我的,是被狭隘定义的。摩顶放踵,充其量就是打旋的范围;如果是用眼睛环视,秋天是流动的,是被一种动感包围的。你会停不住,滑溜着就跟了过去;如果是用意念捕捉,秋天是空灵的,是被一种羽化飘拂升扬的;如果是用心网去盛装,秋天是会杳如黄鹤,让你根本寻摸不到她的音讯。”《别故园》、《帆远故人心》、《静夜思》、《断章二则》、《生日的烛光》等诸篇,也向读者透露着“小我”的别样心绪。

    当代散文家王充闾先生曾说:“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应该具备审美的本质,情感的灌注,智慧的沉潜,意蕴的渗透,有识,有情,有文采,有意境,具备诗意的话语方式和深刻的心灵体验、生命体验,体现主体性、内倾性、个性化这些散文文体特征;既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又是一种文化的积累。”①由此看来,好的散文离不开智、识、思、情、文质诸要素。如果把诗化表达、文采飞扬比做散文使人倾心的外表的话,我以为智、识、思、情融凝而成的意趣、意味、意理,应就是散文的灵魂所在。意趣,吸引人们读下去,乐在文中;意味,使人反复咀嚼,品之再三;意理,给人以启迪、警策,拓展境界。

    意趣、意味常相依相成,无趣则无味,无味也无趣可言,所以人们常将趣味相联。趣味既来自知识,它使人平常模糊、朦胧的认知清晰、准确起来,也来自文中营造出来的韵致。《日暮乡关》中饶有趣味的小常识不少,如《沉香》中的“沉香又名沉木,是一种心结坚硬之木置于水渊蕴藏日久而成,燃之弥远而有奇香”。虽未细说,但简单说出了沉香为何物。又如“三角梅”中对三角梅的介绍:“这是三角梅,一种随栽随活的花。一年四季都常开不谢,开的时候铺天盖地,谢的时候落英缤纷。三角梅有好多雅俗并用的别名,四季花,紫罗兰,叶子花。而我小时候印象里的名字却是紫叶花。在花卉中,有这样多名字的花恐怕不是很多。其实三角梅的真正学名叫九重葛,属于双子叶植物纲,紫茉莉科,木质藤本。它的原产地在遥远的巴西。”这俨然一则植物学的小帖子。再如《重回丽江》中对西线“茶马古道”的简介:“茶马古道由蜀地经滇西过西藏再向西继续延伸到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通过这条茶马古道进行交易的主要有川、滇茶叶和食盐,西藏的马匹。除此之外,还有手工业品、丝绸、皮货、药材。”让不熟悉滇西文化的人,能多少领略一点丽江古城曾经的繁华。

    《日暮乡关》的意趣、意味融汇于作者对人、事、景的把握与体悟中。作者写散文,也写诗,曽出版过诗集《犁心集》、《沉香》,所以熟识营造意境、韵味之法。他的散文,写人注重神采,叙事重在写意,写景意在抒情,着力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因而不少篇章达到了含蓄蕴藉、深厚委婉、空灵飞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没有站长的小站》、《朋友巴桑》是写人的,无论是对老杨头,还是巴桑,作者都没从细小处去刻画他们,而是用简笔画的笔法去勾勒人物的传神部分,点染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没有站长的小站》,通过几个故事小片段,就树起了老杨头轮廓分明、个性十足的形象了。散文先写了作者第一次与老杨头打交道的情形:“记得那天我装了一车烤烟上路,来到小站时已近黄昏。暮色中有几分山中的寒气笼罩着。忙于赶路,肚子早饿过了头。进得屋内,一盆红旺的炭火,一个五十开外的小老头蹲着,一旁的长凳上坐着一位妇女。小老头正蘸着碗中的酒给她揉脚,那妇女轻轻地叫唤着,很疼的样子。旁边呆呆的站着两个小孩。”这是一个肯帮别人忙的老头形象。他为扭伤了脚还带着两个小孩的妇女着急,为司机的冷漠、撒谎拒绝搭车的行为而气愤。

    后来,“我”听说,这“老杨头”早年师出于省城的“黄土坡汽车技校”……后来不知怎的阴差阳错,弄翻了车,伤了腰杆,烧起了碱水锅。再后来出于照顾,到挨家近一点的这小站当起“头”来。“老杨头”有点不大不小的脾气,很不买谁的账。遇上不对的事,总喜欢直截了当地训你几句。他当了“临时站长”后,不少驾驶员同行都在暗地里骂他“死脑筋”,“不近人情”。这又是老杨头性格的另一面:对工作认真、执着、不讲情面。老杨头的对家里人铁面无私,对弱者热情相帮的第三个性格层面,也是在一个小故事中托出来的:“他的妻子从家里来看他,搭了车,驾驶员知道是他的家属,未买车票。‘老杨头’数落她一顿,硬是补了票。……临晚时分,这天骤降大雪,飘飘雪花盖地铺天而来。冷寂无声的小站外忽然传来汽车声。不一会,有人敲门。‘老杨头’开门一看,是两个瞎子。一问,才知道是远道而来探亲的,下错了地方。‘老杨头’二话没说,让进屋里,又是倒水给他们洗脸洗脚,又是搀扶他们上厕所,并烧红一盆炭火为他们驱寒送暖……”在这些写人的片段中,作者没有去写主人公的外貌,也没有心理描写,甚至少有对话,仅靠几个动作的描写就把老杨头尽职尽责、不讲情面、坚持原则、对家人铁面无私、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体贴入微关照的老同志形象剪纸般刻画了出来。故事和人物形象的“意趣”与“意味”,就在这点染与勾勒之中飘溢而出,动人心灵,回味无穷。

    黄立新的散文叙事不太在乎情节与过程的完整,而是截取相关的有意味的生活片段,以能寄托自己的情意为准。以《后山》为例。该文叙写了一段少儿时代的往事:家住在后山的凤平一家与作者家结识后,进城赶集时把作者家当成了落脚处,凤平与母亲、奶奶常带来山里的水果、蔬菜、包谷等,让作者和弟妹解了馋,也带来了热闹与欢快。而作者家则是“只要他们一来,不论什么时候,母亲就会又忙着做饭,又忙着翻箱倒柜找出那些穿旧了的穿小了的衣服,接着还会拉着他们摆摆家常”。两家人一派亲密融融的关系。在那个城里人低看乡下人,乡下人恶语城里人的年代,这无疑是人性人情的大放光。

    接着,作者又讲了有个假期他到后山凤平家里的事:“山阴道上,步履轻盈,目不暇接……我第一次踏上去后山的路,那种新鲜劲自不用说,所以边走边左顾右盼山中的景色。”进家后,他吃了平生第一餐农家饭。接下来又讲了凤平家的狗“大黄”从向他扑来到与他亲昵、救他的经历。还讲到了喝山村烤茶和寒冷之夜宿于凤平家的感受:

    还有靠墙蹲着,埋头不吭气只两眼盯在火塘的那是凤平的叔叔,名字叫“黑友”。他拿过一个土茶罐放在火塘上烧烤,不一会儿,抓一把看上去很粗糙的茶叶放进茶罐翻簸几下,土茶罐冒出阵阵轻烟。他把茶罐放在地上,拎起茶壶冲进开水,一阵滚沸,然后倒进茶杯。我从没有在这样环境里喝过这样的茶,新鲜中有觉得简陋。一口喝下,满嘴的苦涩,跟吃中药差不多。我只摇头。让一旁的凤平很是好笑。

    ……到半夜时分,山风呼啸,整个山的树叶被风使劲刮得很响。仿佛房屋也在跟着晃动。我平时独有爱做梦的毛病,睡熟后一做梦就乱讲梦话。可今晚是不会做了。也算别样一回。

    再往下叙述的故事中,缀串了跟凤平去采茶、放牛、误伤凤平后由于羞愧和害怕一气跑回城里的片段。作者借助生动活泼的描写和点染式的笔调,随意叙述间浸透出对凤平一家人的感佩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天真自然的童趣,一个未曾见识过农村生活的城里少儿的新鲜感,对凤平、“黑友”叔叔在生产生活中能干的惊讶与佩服,对凤平一家人对自己过失的宽怀的感动。无论是趣还是意,都耐咀嚼,耐品味。

    《日暮乡关》中,不少篇目都有写景。作者在写景时大都较为真实到位,但在景物的选择取舍以及景物特征的描述上,融入了浓烈的主观性,重在写意,重在传达出景物的风姿韵味,重在借景物抒发情怀。如《古渡抒怀》中对博南古道和罗眠山的描写:

    左顾右盼,博南山赫红色的瘠土上,野草荒芜,不见一棵树的影子,只有之字形的古道悬挂在山崖上。古人形容这段路为“鸟道”。这也许是说不适宜人行而只适宜鸟过,其险可知。把目光沿着飘挂的“之”字往上仰视,在天高云淡处,便是博南山顶。所以说顶是对的,这博南山真的是有顶无峰。只不过这有顶的尽处更使人倍感沉重,伫立良久竟会生出一些绝望。特别是午后的阳光照着红色的山体,荒凉感尤其浓烈……回望罗岷山,山色又呈现别样的况味。罗岷山草木稀疏中略有几许生气,太阳不是空体清朗的高挂,而是气韵不足地横亘在山顶。逆光中的罗岷山仿佛是个巨形支架,支着一个光体的圆球。整座山体临江的一面透露出冷肃。比之博南山的阳刚色调,罗岷山主阴冷偏竣冽……与江对岸悬挂的鸟道相比,罗岷山的古道几乎垂直上升。这是凿在绝壁上的路,其惊险更甚。这一段被叫作“云梯路”, 赶马人称为“倒马坎”。

    传神的景物描写,只在于抒发作者对古人历险通途的坚韧、无畏、勇敢精神的赞叹,对险峻山川的称奇。而对于处于山峡之中的兰津古渡,作者除了用“水烟迷漫”、“江流婉转”、“奔流不息”几个词来表达“物是人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慨叹外,并未用多少笔墨勾画着色,相反地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展露作者受古渡启示下的哲理感悟。

    由此可见,作者营造的意趣、意味是融合于散文所描写的事、物、景中的,是内在的神韵,而不是游离于具体的事、物、景之外,空穴来风,徒发咏叹,刻意作出无端之奇巧。

    《日暮乡关》在意理的炼铸上,也是可圈可点的。为文之道,诗贵有“诗眼”,散文贵有“文眼”。文眼者,即散文中那些能够表达或暗示出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的精炼警策的词句,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机关”。正像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言:“余谓眼乃神光所聚,固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日暮乡关》的作者深得哲理诗之要义,将其用于散文的写作中,所以,抒情与议论是常用的,并常常成为感人之所在。如《沉香》的结尾段说:“沉香是会寂灭的,但无数的燃烧将永远为继;生命之轮也会停止旋转,但繁衍生息的过程将延续下去。”这是对生命的理解。在《古渡怀古》中,作者是这样来归结自己体悟的:“人与大自然的抗争是世代相承的。有的时候很伟大有的时候又很渺小。有的是以胜利而结束,有的是以失败而告终。但不管其结果如何,人们的征服欲望和理想的火花是延续着下来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脉相承,永远不会遗落丢失。”这几句话,揭示了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所在。类似富有哲理的句子在黄立新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他善于思考,总能在谈天、说地、述事、写景、状物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

    读黄立新的散文并不轻松,在当下的快餐文化时代并不会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对于追求文养的人来说,会得到心灵呼应、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中飞翔的收获。

    散文介乎于诗歌与小说之间,要求叙事、刻画人物、写景状物时的真实,但在艺境上又须达到风行水上、自然飘逸的境界。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现,变化无方”;“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又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当代诗人、散文家于坚也说:“散,这个词,恐怕只有在汉语里面才能感觉它的确切含义,这个词来自一种不讲究清楚、分析、归类、技术、心机的文化。混沌、散漫、天人合一、天马行空、散人、有点魏晋的味道……散是一种中国式的自由精神,它的本质就是拒接归类。”②古今许多优秀的散文,总是驰骋纵横,洒脱不羁。

    黄立新的散文,也有“飞”态。如果说,不同的篇目留下的是他身体力行的足迹,那么文中的抒情、议论便是他心路的轨迹。作者一路行歌,缘物思游。他的散文叙事有“飞”,写景状物有“飞”,情感抒发和阐发意理时也有“飞”。但作者在行文中能驾驭飞绪,依干生枝,叶附枝条,使纲领昭畅,理一线而全篇明。如《高黎贡山》是依作者登高黎贡山的历程构思的:先写高黎贡山对作者久久的吸引,次写翻山探古目标的设定及夜宿第一站的经历,再写古人留下的有关高黎贡山的诗文,给人一种“未见其面,便闻其声”的震撼,并顺势点出探访此山的意由:这座名山是由文化、历史、自然多重交构隆重托出的。接下来,写了第一天登山的艰辛和由此联想到的开通南方路上丝绸之路、汉代开边设郡的雄魄、凄壮;写了夜宿山顶“斋公房”的寒冷、山顶植物的奇特长势、探寻日军战壕及由物、由景引发的感慨。最后,对高黎贡山做了全貌的介绍,表白了身置一览众山小的山顶时的体味。这是一种纵贯式的结构,它以时序空间为纵线,移景换物中适时插进一些文史碎片,显得清晰顺畅,使读者了然于心。

    《日暮乡关》中有的篇目又用了横贯式结构,这种结构多见于以抒情或阐发事理为主的散文中。它们以内在的思理或外在的某个物件来连缀各种看似互不关联的“画面”、“片段”、“思绪”,并列地组织材料。如“龙王塘”以物牵景、牵事,缀联了多个景、事、人片段:《永昌府志》记载的、作者亲睹的龙王塘景观;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代房屋建筑遗址;明代永昌知府严时泰的《观龙泉二首》诗;徐霞客的《龙王塘游记》;李根源住龙王塘发表抗日之《告滇西父老民众书》。这些“片段”看似杂乱,但以塘以景胜、塘以文扬、塘以人名这一主线贯通后,便觉得通融自然、无缝而接了。横贯式结构的散文,往往容易陷入材料跳脱的困境,而黄立新的作品精于明为跳脱暗为连接,善断善续,把“明断”与“暗续”辩证地统一起来。

    在表现手段方面,《日暮乡关》最有特点的就是诗化的表达与意理的挖掘、提炼。诗歌的表达除了要有韵律性而外,还要有高度的凝练性、浓烈的感情色彩、深厚的感染力、多样化的修辞手段、较大的跳跃性和弹性。这一些,在黄立新的散文中是显而易见的。在视角上,也有专及一点,舍去冗余的剪裁。比如“静夜思”中的表达:

    月夜是很温柔的,在二胡的弦上悠扬地淌走。

    我再也没有月夜了。

    月夜不属于心有忧郁之云的人。

    月夜是明丽的,是空灵的,是不可窃为己有的!

    你是月夜么?

    我可以伴随二胡找到心中的月夜,我可以剥这月色,一片一片镀上心底,镀这已经锈蚀得不成形状的心。

    没有谁会来作飞鸟,衔这痛苦之果相赠。是别离的时候,你走了,我却留下。

    我已经彻底羽化。

    我的二胡已灰尘蒙面。我没有可以声色并茂的月夜。我没有充满诗意的月夜……

    这种诗化的表达,须借诗歌的审美视角去理解、鉴赏。又如《没有站长的小站》中,对老杨头的事,便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散文以简约的文句、快速的节奏,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勾画出的“帮妇女揉脚”、“让老婆补票”、“帮盲人搭车”、“帮我修车”四幅事迹图连接成连环画面,老杨头的立体形象可谓成功塑成。作者没有过多去追溯老杨头的从前,也没有去续后来的事,只是作了个“断代传记”,但已有了“四事看一生”的效应。

    黄立新的散文集《日暮乡关》唱出了一首首怀恋故乡的思乡曲,抒发了缘于事、物、景的别样情感,掘发了事、物、景中蕴涵的人生世事哲理。表现方法上,无论是结构的设计,还是抒情手段、叙述手段的应用,或者是诗化、意化的笔法,大都符合传统的法则。在散文多元化、新的表现手法不断涌现、文学资本化的当今,这种固守传统只求一点己我特点的心态和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他不图一文扬名,不图一书巨利,只图我文写我心、我情表我意,将散文营造成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读他的散文不啻会有很多的快意,也会有很多智趣和思想的收获。

    由于作者一直以来行履匆匆、事务缠身,致使失去了对每篇作品都精打细磨的精力,也就难免留下了一些不足。比如,个别作品的意理呈多面化,由此淡化了主题意理。个别作品的景物有些缺失或模糊,一味地追求灵动飞扬、无羁自由、深沉和自我的抒发,也就淡去了一些趣味。希望将来能读到作者更多的,符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以道牵文”美学原理的新作。

    注释:

    ①②刘会军、马明博主编:《散文的可能性——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提问及回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68页,第206页。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 黄莲

    相关热词搜索: 缘物思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