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1927—1933:丁玲的绚丽年华

    时间:2021-02-27 08:00: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还在青春年少时,曾读过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但我依然视她为最彻底最有才气的革命作家。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有她身穿军装,摄于延安时的照片,那么豪迈爽朗,意气风发。而今灯下细读《丁玲自述》,我更喜欢早年的丁玲,我以为1927年至1933年,是丁玲最为绚丽的年华,其时她是一个外表风采流转、内心晶莹剔透的文弱女子。如一曲婉转迷人的乐章,大大的眼睛,盛满丰沛的情感,闪烁着摄人心魄的光彩。

    于是,我爱上了那张微黄的照片里的丁玲,爱上了她透着几许幽怨与矜持的眼神,爱上了她其时走过的风风雨雨的年华。

    那是一张摄于1931年4月的照片,照片上有三个人:丁玲、丁玲白发苍苍的母亲、丁玲幼小的孩子。陈旧的照片里,丁玲烫有小波浪的垂肩短发,一张略微圆润的脸,性感的厚厚的上唇,素雅的风衣裹着她绰约的身骨。虽然她刚刚经历了丧夫之痛,但痛是痛在心里痛在眼里,脸上却有着努力克制后的平静。

    这张照片摄于她的老家常德。其时,她还只是徜徉在旧上海十里洋场的一名文学写手,独自抚养儿子,生活困顿不堪,也无法写作。为着母亲的担忧,她决定把孩子送回常德,假托丈夫胡也频赴苏联学习去了,便由沈从文护送她母子踏上了回乡之路。

    最令人揪心的时候到了。当丁玲一手把孩子搂在胸前,一手去拍打家中那扇厚实的大门,平日每遇到困难时就露出的温和的微笑,还依然在她的脸上,沈从文略略放心了。在常德的三天里,丁玲强忍悲痛,极力装着快乐的样子,如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后来,丁玲告诉沈从文,她一直想哭,但不敢哭出声,每天晚上都是用牙齿咬着被角哭。

    早在1924年暑假之后,丁玲来到北京,决心投考美术学校。但她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在漂泊中经历了众多挫折,且不说干一番事业,竟不知将何以为生?抑制不住的苦闷和迷茫涌上她心头。此时,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现实,鲁迅成了她曲折前行的温暖的光芒。她曾说道:“我重新读一些读过的东西,感受也不同了,‘鲁迅’成了两个特大的字,在我心头闪烁。我寻找过去被我疏忽了的那些深刻的篇章,我从那里认识真正的中国,多么不幸,多么痛苦,多么黑暗!呵!原来我身上压得那样沉重的就是整个多难的祖国,可悲的我的同胞呵!”也因此,她于1925年4月以“丁玲”的名字给鲁迅写信,述说自己的境遇与困惑,她相信他会向她伸出手的。信发出之后,她每天早晚都问公寓的看门老人:“有我的信吗?”但如石沉大海,始终没有回信。

    两个星期后,丁玲焦急不堪,以至于绝望了。就在这时,胡也频,一个极富热情、正做着文学之梦的流浪青年,向她孤独的心灵走近。当他知道丁玲痛失爱弟后,就用一个纸盒装满一大把黄色的玫瑰,并在花下写了一个小小的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托人送给了她。丁玲对比她还小一岁的胡也频毫不动心,很快就回了老家。胡也频送去鲜花,却没有得到回音,便陷入了痛苦的烦乱之中。但他生性勇敢而执拗,面对真爱怎会轻言放弃?他要用他的温柔、他的执著和他不懈的努力,敲开丁玲紧闭的心扉。

    终于,当胡也频蓬头垢面地站在丁玲母女的面前时,一段温馨浪漫的故事在常德上演了。于是,古老的常德城垣,美丽的沅水河畔,留下了他们相伴相随的身影。他的开朗和热情给了丁玲无限的慰藉,他的才气与追求理想的激情令丁玲欣赏,他的困苦和漂泊也激起了丁玲的怜惜之情。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融为一体,他们的爱情如花盛开,茁壮成长。尽管常德的生活幸福而悠闲,但他们注定要为追逐理想而奔波,乃毅然回到了北京。

    北平,夏天,香山。丁玲,胡也频,沈从文。爱情,友情,文学。小资,理想,革命。这些造就了1925年夏天美丽纯情的丁玲。她绝不是一个脂粉气的女人,而是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她如此淡雅,就像春天的百合花,静静地含苞欲放,悄然地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她的美,更美在她动人的眼光,闪烁着对人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思索,对理想的激情与憧憬。他们就住在亭子间里,靠着微薄的稿费,日子过得简单而又纯真,贫寒却又温馨。冬天来了,丁玲用俩人手里所有的钱,买了两段布两斤棉花。她自己动手,为胡也频缝了件棉袍,就为着他多少年没穿过新棉衣。棉袍缝好后,他喜滋滋地试穿,却小了,穿在身上有点像女人的旗袍。她的懊丧自是不用说,他却安慰说,不如送到当铺当了,换几个钱买点新棉花,塞到刚从当铺里取出来的旧夹袍中。于是,俩人又花车钱进城,把花七元钱添制的新布新棉花和她的缝工当了四元钱,买了一元钱棉花,再花钱坐车回到城外碧云寺。接着,她拆洗缝补,将新棉花塞进旧夹袍里之后,他很满意地穿上了。他如此懂得怜惜,温暖也在她心里滋长。

    之后,他们来到了上海,与沈从文在萨波塞路204号创办了红黑出版社,编辑出版文艺期刊。沈从文依然不温不火,他们却深受普罗文艺和马列主义的影响与冲击,思想逐渐左倾。到1929年底,出版社倒闭了,胡也频只身奔赴山东济南高中教书。一个月后,丁玲终于忍受不了两地分居的牵挂,不管不顾地赶往济南,与他一同在济南高中宣传普罗文学,宣讲马列主义。其时,丁玲时尚的衣着打扮,优雅动人的气质,宛如远方飞来的一只金凤凰,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师生的目光里满是惊讶与钦慕。

    1930年5月,他们被国民党山东政府通缉,被迫回到上海,很快就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左翼作家联盟”。丁玲已有身孕,并没有参加“左联”的实际活动,只是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为“左联”摇旗呐喊。而胡也频却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稿费日益微薄,这时是他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当生下儿子胡小频出院时,他们已身无分文了。可于他们而言,这种相濡以沫的日子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快乐更充实。

    这天早晨,胡也频外出开左联执委会,并与丁玲约好回家吃午饭。可直到天黑,都没有等到他回家的身影,她发疯似地跑出了家门,在暗雾笼罩的街上狂奔。经过了几番周折,她不光没找到胡也频,甚至连确切的消息都没有。回到家里,望着熟睡中可爱的孩子,她不由泪如雨下。

    相关热词搜索: 绚丽 年华 丁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