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构建多元化质量标准,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时间:2021-03-02 08:00: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针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提出构建多元化质量标准的基本思路,指出要以多元化质量标准为基础,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估;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47-03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政府进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与调控,以及维护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自本世纪初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张之后,由于相应的师资、教育条件建设不能及时同步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社会各方持续关注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教育部?摇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将质量标准建设列为重要内容,提出要“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因此,对高等教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2008)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将有助于我们不断更新评估理念,适时改进评估方式,卓有成效地实施好今后的各项评估工作。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

    1.评估标准同质化。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采用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根据各类反馈信息不断予以修正。例如,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对相关指标作了补充说明,以体现其区别。然而,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往往把办学条件作为教学水平评估的突出指标,办学条件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指挥“杠杆”,评价标准仍然缺乏对各高等学校个性化特色的足够肯定与评价,评价标准有同质化倾向。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中,不管是“985”、“211工程”院校高校还是一般高校,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评价活动使用的基本上是同一套指标。其实,即使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被评为“良好”,而一所新办高校被评为“优秀”,社会一定仍然会认为后者不如前者。原因是这些历史悠久的高校的优势不是能够为社会培养所有类型的高级人才,而是在某些领域培养了其他高等学校培养不出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一所高等学校在基本办学条件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学校的优劣决定于它的办学特色。如果长此以往地按照同一的标准评价所有高等学校,既容易造成高校办学趋同化,也难以为社会培养出个性化专门人才。这是有悖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初衷的。因此,本科教学评估應该强调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达标的定量评价与办学特色质性评价相结合,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2.评建过程功利化。如今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评估结论事关学校发展,造成高校压力过大,这难免使评建工作出现功利性倾向,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攀比、形式主义、违规公关或弄虚作假等现象的产生,从而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评估的初衷。当然,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初期,有些高校教学档案、规章制度等文本不符合要求,在评建过程中采取整改措施,建立和完善教学档案和规章制度,对今后教学建设的规范和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一所高等学校在接受评估之前就违背规定,在有关统计数据或原始教学资料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则显然是错误的。高校教学档案、规章制度等文本是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要素,通过评估发现这些基本办学条件尚未达标并不可怕。只要通过整改后达到了要求,而且其他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已经达标,这所高等学校仍然是合格的。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思路

    构建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可以保证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使高等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办学;也可以保证国家和各地区高等学校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可以保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又可以使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评估理念的先进性。制定多元化质量标准、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评估理念的先进性。首先,国家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目前,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及其质量,但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不少高校还依然存在,导致高校忽视本科教学工作。国外高校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本科生开始。大学生到了研究生层次后,由于专门性很强,如果在本科阶段没有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一般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往往跟在导师后面,按照导师的思路进行所谓科学研究。这一现象已经在许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表现出来了。本科生没有思想包袱,他们从中学毕业都怀揣梦想来到大学殿堂,常常能从某个独特角度提出问题,为教师、同学带来新的启发。许多对文化和科学有贡献的人,都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表现出超凡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普遍重视本科教学。第二,要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国家和高等学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质量问题。1998年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曾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1]因此,要充分认识教育质量多元化这一自然属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办学目标的高校,在师资队伍、图书设备、课程教学、管理体制上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2.办学特色的鲜明性。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高等学校都能办出自身的特色,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同时,高等学校办出自身特色,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效益的要求,更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路。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波伊尔所说:“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2]就人才培养来说,其特色主要反映在规格的差异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途径的不同配置,就构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特色就是创新,特色就是质量,质量就是水平,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注重特色是教育质量观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使不同高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3.诊断反馈功能的实效性。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首先要建立评估诊断系统,体现评估的诊断功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涉及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系统,包括办学方向、师资情况、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等。评估与诊断就是要对这些方面信息处理完毕后对结果做出分析,这是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校认清自我、改进不足,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确立或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层次,在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使评估与诊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则应建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并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美国的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这不仅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而且使大众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政府宏观管理下高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教质量保障体系应由高校自我保障、政府监控、社会保障三方面组成。为此应当建立起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障的唯一主体,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负责,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保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全面建立起校内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价的崭新机制。要关注学生成绩评价,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密切教学过程监控,加大教师工作考核力度。同时要定期听取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建立起毕业生社会评价信息库。政府保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高教质量体系保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建立作为评价依据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间接组织高等学校的评价活动,进行质量保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并逐步形成制度。就社会保障而言,应大力推进非政府性的独立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的成长,积极发展社会学术团体、专业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的教育评估,通过立法对之进行引导和规范,促进社会评价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自2003年实施以来,对于高等院校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评估结果来看,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也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矛盾。2003年到2005年参加评估的171所本科院校,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院校数分别为93、66、12和0,优秀和良好的比例高达93%;2006年参加评估的133所本科院校,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院校数分别为100、24、9和0,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同样高达93%[4]。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大幅扩张而办学资源却没有同比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势必受到一定冲击。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教育部才通过深入开展教学评估来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然而评估结果却削弱了这一逻辑前提。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将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水平性”评估调整为“认定性”评估。即将评“优”改为评“过”,将结论分为“通过”与“不通过”或“达到”与“未达到”两种,这样有利于减轻压力、平衡心态,引导学校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形式主義、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二是分类办学特色评估仍然采用“水平性”评估,结论仍然是“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结论,这里关键是制定同类高校甚至同一地区同类高校的办学特色评估指标体系。这样,高校就能够清楚自己在本领域、本地区的地位。对于那些“通过”或“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的高校,如果在分类办学特色评估中获得“合格”与“不合格”,就说明这一高校有存在的危机,弄不好就会被淘汰出局。三是定期公布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我国高校每年都要填写《基层报表》,其中许多数据可向社会定期公布,并在评估中充分利用。四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应以学校和院(系)的教学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为主要内容。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监控包含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课程、实验室、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以及管理制度与文件的制定、执行情况;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风情况和教师学术水平等;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能力、素质和学风状况等。

    本科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原发动力,是大学效益的核心资源,是大学规模的底线保证。高等教育最终完成的是对一个人的社会定型、能力定型、职业定型和人格定型的终极任务。科学的教学质量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的根本观念和永恒追求,讲究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制定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则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Z].1998.

    [2][美]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复旦大学高教所,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296.

    [3]胡萍.我国高校教学评估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1):40-43.

    [4]教育部关于公布中国人民大学等133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通知[Z].教高评函〔2007〕1号.

    作者简介:韦剑剑(1978-),男,高等教育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管理;母小勇(1962-),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