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当代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途径研究

    时间:2021-03-07 07:54: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在当今的思想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和教育理论问题。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出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失衡的现象。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关键词: 大学生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大学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充满创造精神、拥有较高人文精神和专业科学素养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问题。知识、学问应该与行善结合,显示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的重要性。

    一、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前,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又红又专的人才”。对于这类人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实践,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逐步发展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培养目标。在此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1978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中期,人才培养目标继续分化发展,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提出既要培养出合格的政治及理论人才,更要培养出深谙市场经济和涉及市场经济的学术型与经济型人才。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是我国第一次将知识、学术、技能等一系列人才素质提升到与政治素质同样高的地位。

    当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多样化、全面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当代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旨在将青年一代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经历了融合、分离、再融合的过程,在相互冲突与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相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影响且改变人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启发人的道德觉悟,进而将品德和素质物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当代人的思想现状为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

    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与发展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应该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具体目标、正向审美、既有创新又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由专业化人才向又红又专发展,又转变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后到德才兼备,尽管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其初衷没有改变,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更加重视人才应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注重人才必需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高校教育现状

    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的有限承载力与大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愈演愈烈,进而导致某些大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滑。同时,鉴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在高等教育中,侧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凸显,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无法融合甚至脱节。例如,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拜金思想严重,从个人利益出发,推崇金钱至上论,讲求享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其实,在高等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取得专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然而,不仅当代某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某些高校本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偏重于对大学生科学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种片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知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当代某些大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社会需要的水平。这种从功利主义出发的观念和忽略人文教育的观念继续蔓延下去的话,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失衡的状态会愈演愈烈。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途径探索

    高校思想教育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又要塑造正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工作者应把学生培育成为科学与人文精神兼而有之的有用之才,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

    1.倡导主流价值观。

    当代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急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正向价值观教育、浸润、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其个性差异,关心其个体需求,从而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

    我国几十年的高校教育实践证明,缺乏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与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都是残缺不全的教育。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过程,在注重科学发展的同时,弘扬树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3.在思想教育中,主客体并举。

    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当中的主体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正向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思想教育主体施加影响的对象。当代高校的思想教育在注重人才的科学研究培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理念的同时,将学生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培养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并重,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全面实现教育的当代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这位科学界巨擘的言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高等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等的重要性。

    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首先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正向的追求目标;其次,练就强大的能力:博于钻研,笃信好学;最后,将和谐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在注重与外界各方面和谐关系的同时,呼唤自己内心的和谐。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人文精神代替科学精神,同样,不用科学精神排斥人文精神,应将二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达到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目的。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急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既能创造美好物质生活,又能享受高质量人文及精神生活的人。高质量、全方位的人才既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又需要善于调节人生的酸甜苦辣。这种能力的培养,不靠别的,主要依靠人文精神的修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无论科学技术发展有多迅速,无论科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多大比重,人们绝不会物化到失去自己的人性思维与情感。因此,当代高等学校培养的适应新世纪的人才,是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人才,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努力使二者真正融合,不断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振宁,等.中国文化与科学:人文讲演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彭纪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3).

    [4]伍玉林,等.大学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5]李醒民.科学精神的文化意蕴[N].光明日报,1995-01-26.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