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3-07 07:58: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对高校教师在改革开放时代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压力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91-05

    [第一作者简介]任登波,四川文理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生(四川达州635000)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教师所体验到的巨大压力,不仅已经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研究,对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心理承受、心理免疫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表现

    (一)教师身体上存在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医学上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医学界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它的特征是患者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等。

    调查表明,教师的亚健康状态随着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亚健康状态,以30~40岁的教师发病率最高。二是总体来说健康状况男教工不如女教工,但女性重度亚健康发病率高于男性。三是学历为本科人群的健康率较低,患病率比较高;而高学历人群如博士的健康比率比较高:患病者比率比较低。四是随着职称提高,健康者和亚健康者的比率明显降低,患病率却明显提高。目前高校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身体素质较差。

    (二)教师工作上存在职业压力

    教师在工作上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时间太长。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时间很难用8小时来衡量。二是科研任务太难。有关资料表明,教师的科研压力主要来自申请不到科研课题和论文难于发表,而这些都是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所必需的硬件。三是教学任务太重。现在大学教师的工作量比五年前增加了几倍,尤其是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课时特别多,有的教师周学时达到30节以上,副高职称教师的教学任务最重。四是学历学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学历学位上与时代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使得这部分教师要把很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又因年龄问题导致记忆力明显减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又耽误了其他工作,明显存在力不从心的感觉,心理压力较大。

    (三)教师生活上存在多种压力

    教师这个职业与过去相比较,在工资和待遇上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没有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高等学校教师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相比较,收入水平相距甚远,给教师心理带来了极大的不平衡,尽管教师的角色和教师的劳动具有特殊性,但是教师本人仍然有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要求,由于现金收入和隐性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生活中会遇到多种生活压力。例如:年轻教师面临着婚姻、住房、进一步培训深造的问题;中年教师面临着子女上学、赡养父母等问题;老年教师面临着子女成家、医疗费用开支等问题。

    二、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

    1.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急速变化,高等学校正在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如由于高等学校的合并,教师的工作安排相应地发生变化;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使原来上课得心应手的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职称评定所需要的课题、论文:著作、成果等条件要在五年时间内完成,对那些教学任务多、没有时间进行科研的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具备职称评定所需的这些硬条件,在有的地方如果缺乏与评委的有效联系等软条件;要想获得职称也是有很大难度的。此外,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成为了考核指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夹杂着人为的因素,使一些只谋事不谋人的教师既要谋事又要谋人,不能安心工作。同时,考核结果又与晋升工资等内容挂钩,人为地使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使教师压力不断增大,一些高校为了增强科研实力,用定量的办法来衡量教师的业绩,如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少文章、争取了多少科研经费等,给教师的压力十分明显的。另外,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办事不公平以及对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2.分配制度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为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高等学校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学校把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扩大到8:1甚至更大,有的教师因为所学专业是社会上热门专业,在社会上有兼职,不在乎学校的那点收入;有的教师所学专业社会上不太需要,其收入来源全靠学校分配。这样,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之间、行政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之间经济收入悬殊。同时,有课题经费的教师和没有课题经费的教师、有职务消费的行政人员和没有职务消费的普通教师之间实际经济收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给普通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3.教学改革和质量管理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成立督导团随机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意见、在教师职称评定中由学生给教师评等级、把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职称评定中实行“一票否决”等。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在座谈会上说自己的坏话,担心在职称评定等级时给自己评为最低等,不但不严格要求学生,反而讨好迎合学生。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对同一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令一些教师发出了“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的感叹。大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和认识,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

    1.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单一性与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很高,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学校,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教师的双重角色地位,形成了与其他阶层不同的心理特征。既有追求真理、傲视权贵、抑制感情、服从理智的心理特征,又有“文人相轻”的心理特征。教师的价值、目标、抱负等方面显然不同,有科学献身型、事业献身型、流动型和生活型等不同类型的教师。这些类型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在

    一些教师身上得到综合反映,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来角色冲突。同时,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新的条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2.多元化需要长期被忽视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赞美教师有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其中强调奉献和责任较多,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缺乏对教师的温暖和关爱。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对教师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对教师的多种需要考虑得是不全面的。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的只是一般做事的能力和技巧,而教师的人格力量带给学生的是做人的道理。一般的专业知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过时而失去其发挥作用的功能,而做人的道理却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应该给教师设计、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给教师以真正的幸福。只有社会善待教师,教师才会全身心地善待学生。然而,面对着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教师需要的多元化却被忽视了,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经济收入的窘迫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近几年来,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要看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国家连续几年在高校扩招,结果是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数量的增长却相对减缓,以至造成教师超负荷地工作,从而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使教师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不堪重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理念同目前教师的实际付出与收入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尽管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资以外的其他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其他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教师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

    (三)教师本身的不适应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1.知识技能的老化与新知识技能的缺乏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一方面,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教育环境,与新时期所要求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教学环境造成的反差,给教师思想带来矛盾和困惑;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学生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也日益增多,学生对外界事物认识的速度也在加快,迫使教师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得不努力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否则,教师就会面临失去知识权威的危险。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目标、策略、技术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教师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2.学生情况的变化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任务。尤其是现代的大学生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强调自我,不喜欢局限于他人的束缚之中;学生的知识面广、思维灵活,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掌握新的知识,对知识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紧迫;学生与社会更加融合,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欲望特别强烈。这就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另外,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复杂,心理需求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教育和管理大学生过程中,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否则,就会被告上法庭。因此,如何教育和管理当代大学生,成为当代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这样又给教师增加了许多压力和负担。

    3.心理调控能力不足。心理问题疏导渠道缺乏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所经受的心理挫折缺乏诉说的场所,教师自身又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甚至用消极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这种情况将对高等学校和教育事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心理压力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和非常复杂的,这种心理压力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从国家层面来看,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教师用消极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直接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从高等学校的层面来看,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学校教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的层面来看,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教师失去对学生的爱心,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对教师本人来说,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教育行为失常,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化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高校要帮助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理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高校,党的主管部门要主动热情地从政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认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提倡奉献敬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重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回报社会与人民,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2.创设良好环境,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在着眼于学校宏观发展的同时,要尽可能把教师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帮助教师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带来的困扰。首先,要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在制定涉及到教师利益政策的时候。要真诚地面对教师。让教师敢于说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要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校园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对教师工作的心情有一定的影响,让教师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教师减轻工作压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最后,要创设健康友善的制度环境。

    3.研究心理需要,关注身心健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对教师应该多关心少苛责,多理解少误解,研究和满足教师心理需要,建立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机制,找到一个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合适出口。首先,要了解教师的心理动态,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之在事业上有成就感,获得心理满足。其次,学校要努

    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尽可能帮助教师适应环境、沟通情感、相互理解,帮助教师排解心理压力、减少孤独感。促进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再次,要提高教师身心健康。高等学校应将教师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关心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增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二)国家和社会要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1.改革高等师范教育,严格教师任职许可证制度。传统的师范院校招生只重视考生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情感情绪、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建议师范院校在招生时应充分考虑考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在毕业分配中。应将不适于做教师的师范毕业生安排到非教育单位,在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中,不论文科理科,都应开设教师心理学的内容,让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具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加强心理训练也应成为师范院校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国师范院校招生和新教师的选用尚未进行心理测验和筛选,一些教师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严重阻碍了其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开展心理训练,,弥补教师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是提高教师素质、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对于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其心理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必要在教师职业圈之外设置一个准人规则,最大限度地阻止心理不健康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同时,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各级各类教师资格证书制,把证书与学位、能力结合起来。

    2.建立帮助热线,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等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倾诉是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排除烦恼的重要方式,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一些不愉快的问题羞于启齿,不愿对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倾诉,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引进社会上一些有益的做法来减轻教师心理压力。首先,成立心理咨询机构。让教师有一个倾吐烦恼的场所。其次,建立心理帮助热线,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为正在经受心理压力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教师自己也要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1.正确认识自己,保持心态平衡。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满足状态而变化的。所以,人要学会随时正确评价自己,要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能过分高于现实值。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劝慰和说服自己。要懂得,没有遗憾的生活是平淡而缺少活力的生活。遗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剂”,它为生活增添了改变与追求的动力,使人不安于现状,永远有进步的余地,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其次,对待心理问题要理智思考。面对压力,应作出理智性反应,采取有控制的、不失常态的、以化解压力为目标的积极性行为,尽量避免产生攻击、冷落、固执、自卑等不良的非理智性反应。或者对原来行为的不足加以补充。将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和行为,把注意力从造成心理紧张的目标中移开。代之以其他较为轻松的活动目标,用新的成功达到自我心理平衡,这样就能减少心理压力。

    2.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现代社会人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并不奇怪。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以维护心理健康。首先,调节好情绪,保持心理平稳。当教师情绪不良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的合理宣泄法,转换思维方式、角色换位法等。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成功的教师往往乐于与学生交往,他们不仅善于与学校院墙之外的社会交往,而且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与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压力会自然而然地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最后,善于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3.学会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动力,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同时也对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身、心素质要求。教师要面对选择、学会生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坚忍不拔;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教师在学会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要懂得学会放弃,因为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古人说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自己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但实际上不可能全部拥有它,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模范、优秀、职称、提拔等。能有则有,没有也不要气馁,只要自己真正付出了没有获得成功也是值得欣慰的。如果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心境就会开阔和平静。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在改革开放时代面临种种心理压力,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多方协作,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责任编辑:王庆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