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嬗变

    时间:2021-04-17 08:18: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道教;道教美学思想;道教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4-0050-10

    潘显一(1951—),男,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社科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美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殷明(1966—),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四川成都610064)。

    作为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庄子以自己浪漫的气质、丰富的想象和文学化的语言,在继承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富于创新地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看似不经意地在其中突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客观上建立了道家美学思想框架,奠定了道家—道教一脉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庄子代表的古代学者型美学思想,经过数百年流传和再造,经过早期道教各派的宗教化处理,经过葛洪以及众多魏晋玄学家、神仙家和道教学者的改造、创新、拓展,到隋唐时期,终于百川归海,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道教美学思想系统。并且,这条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线索,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之中。

    老子深入地探讨了美丑的辩证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庄子要求人“原天地之美”,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在中国人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断过。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两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其思想极为复杂、广博而深邃,与其他中国宗教思想相比,它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论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美学意识、美学趣味。从审美理想的角度说,道教的宗教理想和宗教追求,同时也是一种富于民族特点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它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原生态形式。比如,道教讲“善下”的美学倾向,尚“朴素”的美学爱好,尊“神仙”的美学境界,求“虚静”的审美心态,崇“逍遥”的美学风度,“道在山林”的隐逸兴趣,“文非余事”的尚文艺术美观点,“今必胜古”的文艺美学发展论,从“专气致柔”而讲“气韵”、“气象”的“文气”论等,既前承先秦道、儒、墨等百家美学思想,又有意吸收后来传入中土的佛教美学思想。不过,道教美学思想到底是一种宗教的思想,它是用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是适应其传教、以“道”化人的需要的。因此,它既不像文人论“美”那样,直接结合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活动来展开论述,又不像哲人论“美”那样,着力探索美的本质、美感的根源和建构美学的学术的理论系统。道教谈“美”,总是与其论“道”相表里的,甚至达到谈美就是论道的地步。不把道教美学思想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认识和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民族虚无主义;而研究道教美学思想史,显然具有探索中华民族之文化根源的意义。

    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美育”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根柢”的道教,其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中那些反映中国人的爱美之心和美育思想的部分,那些鼓舞人积极向上、求道不辍的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美育,也很有借鉴的意义。道教美学思想从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以来,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又独特的历史线索。它的以“真”、“善”为“美”的人格修养要求,以反映“性—命”之人性本质为“美”的审美判断,崇尚“素朴”美的艺术审美观点,以“浑沌”喻“道—美”、以“氤氲”喻美感和审美快感的朦胧美论,以及它善于汲取时代思想营养而展现出“多变—不变”的特点等,都应该成为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建立现代健康审美思想意识的基础和借鉴。因此,研究和梳理道教美学思想史,也是很有意义的“古为今用”的实践和探索。因此,研究包含道教美学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必定会有助于当代的美育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会有借鉴意义,同时应该会对中国特色的宗教学、道教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和成熟作出贡献。

    我们将中国道教美学思想史,按道教及其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大致划为六个阶段,并努力从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中寻找其思想特点,探讨其对于中国美学史和中国审美文化史的贡献。

    一、道教美学思想的渊源

    道教前美学思想史,或称前道教美学思想史,是道教美学思想史的序幕或前奏。要研究这个部分,必须以上古神话美学思想、《周易》的朴素辨证美学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如孔、孟、荀、墨、韩非等之美学思想,特别是道家老、庄的美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道教美学思想产生及发展的文化根源、思想依据;以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神学—美学思想、黄老道家生命美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索东汉末年民间道教及其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历史根源,着重探讨道家美学思想衍变为道教美学思想的原因和脉络。

    这个部分的内容,关涉道家美学思想的四个核心内容,即“道—美”论、“生—美”论、“善—美”论、“真朴”人格美论。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探讨怎样从先秦道家的哲学、美学理论,逐步演变为汉魏之后的道教的宗教哲学、美学理论,集中探讨道家—道教美学思想间的思想文化的血缘关系,并从中揭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上“道家—道教”这一系统产生的历史必然及其思想文化基础。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核心,本文的其余部分,都或远或近、或直接或间接地围绕这核心进行阐述。其中,《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既是前道教美学思想的终结之作,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思想出现的黎明前的曙光。

    二、美学思想从道家到道教的嬗变

    这个阶段涉及早期道教美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时间跨度为汉末至隋唐之前。要认识美学思想从道家到道教的嬗变,必须勾画和分析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民间道教富于民众性、民间性的美学思想;分析学者化的“玄学”派美学思想,及其所受到的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的重大而根本的影响;分析“魏晋风度及文章”(鲁迅语)当中,道家道教美学思想意识之地位和价值;分析文学、书法、绘画等文艺美学思想中,道家道教美学思想潜在的影响和限定;分析对自然美的欣赏从自在演变为自觉的过程,并注意分析在此过程中道教思想所发挥的作用;分析道教产生以来的学者所受道教的影响,特别注重分析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及其在整个道教美学思想史和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等。只有把握了这部分内容,才能突出阐述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点,划定道教美学思想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奠定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作为中国道教美学思想史的第一个阶段,唐代以前的道教美学思想史和前道教美学思想史,实际上就是阐发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道家—道教”一脉,从哲学到宗教的衍化历程。这一漫长的衍化过程,无疑可以证明,道教美学思想前承道家美学思想,广泛地汲取了上古以来美学思想精华,并改造加工成为一条独特的传统美学思想史线索。

    相关热词搜索: 嬗变 论道 美学 思想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