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春秋诸国为什么鄙视宋和杞?

    时间:2021-04-17 08:25: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哈佛大学念博士时,杨照的导师是杜维明,方向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当时有一个老师绰号为“两只手教授”,是因为他说话的习惯“one

    hand……theotherhal……”(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教授坦然接受了这一调侃,还说:“我恨不得有三只手,或者你常常会看到我有三只手,甚至四只手,只是因为语言习惯,我只能说两只手。”

    杨照,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史学博士候选人。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办电台、写专栏,兼任几所大学的讲师,花了10年时间讲中围通史,又花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就是这套13册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近200万字,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革命。

    杨照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一个“勤劳、忠实、不轻信、不妥协的二手研究整合者”。“只有放弃自己的原创研究冲动,虚心地站在前辈同辈学者的庞大学术基础上,才有可能处理中国通史题材,也才能找出一点点‘通’的心得”。

    我们记忆中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中原王朝的顺序,在这个框架之上添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在杨照的这套通史中,我们看不到“王朝”,只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在讲述;也不是只讲政治、军事这种大历史,还有很丰富的知识。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围对宋围和杞围的鄙视,两汉以前人们吃的食物很单调,汉王朝用南匈奴做前锋攻打北匈奴及其引發的连锁反应,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铁了心要拿下高句丽……所有这些事件都是有关联的。

    “通史是用一个大架构把中国历史建立起来,但每个人的架构方法会不太一样。”杨照选择的线索之一是,汉末以降,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重心一直不断地由北往南移动,经济、政治、文化,都出现了这一趋势,“一旦有了变化的趋势,会连带让我们看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其他变化”。

    杨照的书中,有和大家一般认知不同的地方。比如,讲到隋,大部分人会想起隋炀帝,而忽略了他的父亲、隋朝的丌围皇帝隋文帝杨坚。隋文帝重建长安城、丌创科举制度,甚至丌凿大运河也是由他开始,隋炀帝只是继续了这一工程。

    为什么一建围就要丌始如此浩大的国家工程?杨照说:“因为北方经历几百年战乱,不足以支撑一个帝国的运转,而南方正欣欣向荣,丌凿大运河沟通南北,把南方的资源往北运,这是运河最重要的功能。一直到近代,统治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南方资源能不能运到北方。”

    从这个角度,又可以看到原本历史书上没有说的一些事情。比如对宋代,大家的印象是“积弱不振”——靖康之耻,南宋臣服于金,十分卑微屈辱。“但如果我们看到更大的通史的变化——文明的重心往南移,会发现南宋不太一样。”杨照认为,南宋和金的关系,从政治上看是南宋屈服于金的武力之下,然而到后来,南宋掌握了非常富庶的资源和先进的生产工具,金人控制的区域越来越贫穷,在经济生产上依赖于南宋,最终走向灭亡。

    杨照说,“通古今之变”,就是要从规模上将历史的因果解释放到最大。“通史”之“通”在于建立起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帮助学生、读者从中国历史中看出一些特殊的贯通变化。这是众多可能观点的其中一个,藉由历史的叙述与分析能够尽量表达清楚,因而也必然是“一家之言”。

    而后续不断的考古发现、史料挖掘,也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比如,殷商甲骨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先秦历史至关重要;居延汗简、敦煌文书、大内档案,也揭秘了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国,从上到下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揭晓一个彩蛋,春秋时期诸围为什么鄙视宋国和杞围?因为周初进行分封的时候,商的后代成了宋国,夏的后代成了杞围,于是其他诸侯国就经常编排一些笑话安在他们头上,比如杞人忧天、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6日

    相关热词搜索: 鄙视 春秋 诸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