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中药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时间:2021-04-23 07:58: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头部脓肿;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2.041

    中图分类号:R275.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2-0117-02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又称头部毛囊周围炎或头皮部分割性蜂窝织炎,是一种罕见的头皮部慢性化脓性炎症皮肤病,其现代医学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获得满意效果,兹举一则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27岁,2012年10月24日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在头枕部出现数个黄豆大小丘疹,伴触痛,逐渐增大形成柔软的脓肿呈半球形隆起,邻近脓肿融合成圆形或长圆形大脓肿,脓肿表面毛发脱落,曾被诊断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病情仍此起彼伏、时轻时重,每于饮食不节或饮酒后皮疹加重,但无季节规律,1周前饮酒后皮损再次加重,遂来就诊。现症:头部皮疹偶疼痛、瘙痒,食欲佳,眠差,易早醒,大便日行2~3次、质稀,小便黄,舌黯红,苔白,舌苔根部黄腻,脉沉弦。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油腻,性格急躁易怒;抽烟史10年,平均每日5支,饮酒史10年,平均每日3两白酒;重度脂肪肝1年,未治疗,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否认有家族史、过敏史及头部外伤史。体格检查:体型偏胖,其他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特殊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区域尤以颞部、枕部可见多发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毛囊性红色丘疹,部分伴有触痛,较多半球形或细长形结节、脓肿,可融合串联相通呈脑回状隆起,较多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增生性瘢痕,皮损处毛发完全脱落,面部及腋窝部未见类似皮损。区域浅部淋巴结未及肿大。西医诊断: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中医诊断:蝼蛄串,辨证属湿热毒盛、瘀阻经络。治疗: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消肿溃坚。处方:金银花30 g,连翘30 g,蒲公英30 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27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皮肤病学(200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皮肤科专业(2002年)

    通讯作者:王莒生,E-mail:bjzyyyyjspfk@163.com

    紫花地丁3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连15 g,黄芩15 g,夏枯草10 g,浙贝母30 g,鱼腥草30 g,败酱草20 g,白茅根30 g,牡丹皮10 g,赤芍15 g,生地黄10 g,香附15 g,薏苡仁50 g,炙麻黄6 g,熟地黄10 g,芥子10 g,全蝎10 g,蜈蚣4 条,防风20 g,荆芥穗炭20 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外用本院制剂复方化毒膏及复方黄连膏,并对患者进行脂肪肝健康宣教,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加强运动、平衡心态、条畅情志。

    2012年11月21日二诊:头部皮疹较前好转,脓头减少,疼痛减轻,大便日行1~2次、质可,小便调。舌黯红,苔白,脉沉弦。守方去黄连、白茅根、赤芍、香附、芥子、蜈蚣、败酱草、荆芥穗炭,改夏枯草为15 g、防风15 g,加皂角刺15 g、萆薢20 g、当归10 g、地龙10 g、荆芥10 g、黄芪30 g、马齿苋30 g、细辛6 g。继服14剂。外用药同前。

    2012年12月5日三诊:头部皮疹较前明显好转,偶有新发,纳可,眠安,大便每日1次、质可,小便调,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弦。守方去紫花地丁,加山药20 g。外用药同前。继续治疗2个月后复诊,皮疹已明显消退,仅留有疤痕,嘱患者清淡饮食、规律生活、条畅情志、戒烟戒酒。

    2 分析

    根据临床表现,头部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与中医学文献中的“蝼蛄疖”、“蟮拱头”相似。本院皮肤外科泰斗赵炳南老先生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复感风湿热邪,蕴结肌肤,郁久生脓所致[1]。本案患者乃因平素喜食肉食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致使水湿运化不利,痰湿内生,日久痰湿壅盛,阻遏阳气外达,加之外感邪毒,阳气被遏,不足以使毒邪外发,故内陷于皮内毛根处,阻碍局部经络气血运行,形成血瘀,日久则痰湿毒瘀化热化腐成脓。另外,患者又因病影响形象及睡眠而使心情不畅,烦躁易怒,心肝火盛,火性炎上,更加重头部化腐成脓的趋势,且木旺克脾土,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使本病迁延难愈。脾虚湿盛,故食欲欠佳,大便每日2~3次、质稀,舌苔腻。

    患者初诊时病情较重,正处急性期,故应急则治其标。方用大剂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其中金银花甘寒,最善疗疮,有“疮家圣药”之称,其所含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病毒复制,延缓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具有减少脂肪的作用[2],而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加强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机体免疫活性等作用[3]。黄连、黄芩清热解毒除湿,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芥子辛温化寒痰,可达皮里膜外,通络散结,与浙贝母相配,一除寒湿,一化热痰,一温一凉,使痰热湿去,又不伤及阳气;单用清热解毒散结之品恐气滞血瘀难消,结肿不散,故加白茅根、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凉血活血,凉血而无留瘀之弊,并导热下行而不伤阴;全蝎、蜈蚣虫类药物以通经络、散结消肿止痛,促进结肿消散;荆芥穗最善祛风且性情温和,炒炭后可入血,除血中之风,配香附可理血中之气,调和气血,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配防风以加强祛风之力;大量薏苡仁既可助白茅根利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又可健脾以除湿;少佐麻黄,宣通经络,与诸药配合,可开腠理,散寒湿痰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配熟地黄,温阳而不伤阴,实乃本方画龙点睛之所在。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消肿溃坚之功,清热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健脾以治本,清热解毒、消肿通络以治标。另结合功专清热解毒、消肿止疼的复方化毒膏和复方黄连膏外用,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加强清热拔毒消肿之力。

    二诊时,患者病情好转,热象已退八九分,本虚之象显露,且大量寒凉之品易戕伐中焦阳气,故此时当以扶正固本为主,去原方苦寒之黄连、败酱草,甘寒之白茅根、赤芍;加皂角刺、马齿苋、萆薢以加强利湿消肿解毒之功,而无寒凉伤正之弊,黄芪、当归以健脾益气、鼓舞气血,促进皮损愈合;《本草别说》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若非单用,则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本方重用细辛,取其较强的辛散之力,祛风散寒开窍、通行十二经,与诸药相配,可理气机、透湿气、消肿溃坚。三诊时,患者皮损明显好转,但余毒未尽,故皮疹偶有新发,此时应在驱邪的基础上,继续扶正固本,去掉苦寒之紫花地丁,加山药以健脾益气,故效果显著。

    3 小结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多因毛囊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迁延反复不愈,耗伤正气,皮损局部痰湿毒瘀化热化腐为脓而成。最后损伤毛囊可致永久性脱发,且本病多见于较肥胖的中青年男性,影响美观,形成精神负担。故临床治疗本病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的原则,且在积极正确治疗本病的同时,还需耐心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发物,少食油腻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及山药、扁豆、薏苡仁及红小豆等健脾利湿之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杜绝本病复发。

    参考文献:

    [1]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07.

    [2]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4.

    [3] 王宇翎,张艳,方明,等.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4):444-447.

    (收稿日期:2013-09-24;编辑:梅智胜)

    相关热词搜索: 脓肿 毛囊 头部 中药治疗 性穿掘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