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开展“美术语文”综合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1-09-26 12:35: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教育要改革,要创新,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把培养创造性思维变成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开展“美术•语文”综合活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即是通过学生绘画和作文的综合活动练习,运用想像、观察、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主题词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原则     观察     想像

     

    一、前言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之所在。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将主要是国民的素质,他们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关系到我们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能否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积极提倡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一个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各种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往往未能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只有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现实。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缺乏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现行的传统教材的设置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生理学认为儿童两岁后大脑才开始慢慢发育,到六岁左脑定型前,语言中枢尚未成熟。但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两岁多孩子却能跟成人学讲故事,学唱歌曲,甚至顶嘴吵架,语言掌握使用进步非常快,可是入学以后,语言掌握的速度却相对慢了,直至出现写句写话困难,到了中高段,无话可述,无材可写,不会想像,不会观察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过程的进行,课堂的完整,不管学生的语言情况如何,只要有学生说出教师等待的“答案”,课堂教学就按步进行,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众不同的语言,不能及时表达,常被纳入教师设计的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中,师生都在事先划定的圈子里对话,难以涉及其他方面,堵塞了多元发展的道路,这也就造成了语言的匮乏。

    如果能运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和活动特点,以形象思维(如美术)为基础,学习抽象思维(语言)的表述,把这两类不同类型而又相辅相成的信息加控制系统统一调配,那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践原则

    为在实践操作中能探究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最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遵循下列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生做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整个实践过程、方法、活动设计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千方百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全程的参与教学过程。

    2、整体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作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该原则也表现在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的整体性,教与学的统一性。

    3、合作性原则

    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人,学会合作。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尊重个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的心态去善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5、实践性原则

    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要发展语言,也要培养绘画技能,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6、评价性原则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多进行一些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欲望,使学生的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心态。

    四、具体操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以语言、概念、数字等抽象的符号作为思维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按顺序进行线性思维;形象思维则是以表象和形象材料作为思维对象,通过联想、类比,想像进行直觉的整体思维。

    从儿童到成人,从艺术到科学技术,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人们科学研究,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科学的观察做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的观察获得以经验(表象)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

    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要从培养儿童对观察的兴趣和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用图像表达出来。

    1、多方位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美术教学中,不是从临摹开始,而是从观察开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从各个角度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材料、静态、动态等特点,在头脑中建立和丰富表象。如教学《设计手套》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了各种手套,有巴掌式的,五指分开的,指尖露出的,有花色的,有小动物图案的,有白色,红色,黄色等单种颜色的,有布做的,毛线织的,皮制的,教师让同学挑自己最喜欢的手套戴上,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双手套?把理由讲给同桌听,通过广泛的参与,学生们充分感知了手套,建立起丰富的表象,绘画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利用观察日记。

    儿童绘画日记就是儿童用语言文字配合图画,记录一天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绘画日记,可以丰富表象积累,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随着对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并非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它涉及培养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学生要想得到这种能力,就有必要借助语言,使关闭的心灵敞开,再把越来越多的东西置入语言。虽然语言现在或将来都不能取代视觉,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视觉感受,促进视觉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绘画日记”是语言文字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对表象动口(形象思维)

    客观事物---→感知(观察)—--→表象

    转化为语言(两种思维)

    |←—------—感知—---------→|←----------两种思维---------→

     

    ----→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形成—--→美术作品

    “绘画日记”

    --—→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形成——→文字叙述

    |←————————--———两种表达—-------————————→|

    绘画日记不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和表象积累,并且还学会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

    (二)想像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力。想像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像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想像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像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再造想像在各科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阅读文艺作品,要能把文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画面想像出来。静止的画面表现的是瞬间的情境,我们就让学生猜想这幅画面以前和以后都发生了哪些事?把画面所描绘的内容想得更具体一些。

    在综合活动课上,教师通过“感知─→想像─→分析─→巩固”等基本环节,根据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后,先启发学生开展想像,使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清晰的再像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理解课文内涵、写作方法等,最后进行练习与巩固。为再造想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像的某一个片断描绘成图。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再次引导学生想像。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忠于现实的一面,也要培养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幻想的一面。要给学生留下想像的天地,让他们在这可贵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自由翱翔。

    在教《海底世界》(美术)时,先问学生:“谁见过大海?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对大海的感知经验介绍给大家。然后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感到好奇了。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海底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②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状组合成的?学生回答:有圆形的,一半圆形的,椭圆形的,还有扇形的等。③我们都没有到过海底,你们闭上眼睛想想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一分钟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纷纷把自己想像中的海底世界兴高采烈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海底紫色的,有的说海底是五彩缤纷,有色彩斑斓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动物。还有的说:我还听到海底的动物正在开会呢。好!现在就把你“看到”的海底世界写下来,画出来。

    在美术课上,教师把绘画要求讲解完以后,让学生画,画好的作品教师把学生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说,以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如:画《我的房间》,学生把自己的房间用水彩笔描绘出来以后,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你的房间里有哪些东西?你能用上方位词来说一说吗?什么地方有什么?这样教师逐步引导,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学生广阔的想像天地。

    想像作文的关键是获得丰富的形象材料。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丰富的形象材料,就要特别重视对想像的引发。想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点燃思维火花,使各种表象相互沟通,相互结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如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又大又绿的草塘,美丽宽广的草原,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神奇的双龙洞等景物。

    (三)、发散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它的思维活动方式是分散的、辐射的、扩散的,主要是形象思维。而收敛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它的思维活动方式是集中的、辐合的、聚敛的,主要为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教师在活动课上既要引导学生想得开,想得多,想得奇。同时,也要在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回答问题、练习时,要提倡一个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主题(制作)可用多种方案,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活动小结:

    1、从教学组织上看,它适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过程有情有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再强调严格的学习计划,教学进度,严谨的几大教学环节,严密的教学程序。它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教学条件,开放的教学格局和无拘无束的教学空间。它鼓励学生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学生的求异、求新思维就会被激活,被点燃,进而内化为一种创新精神。

    2、从教学模式上看,它更适合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条件、结论、方法、渠道的展开性思维。通过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画面──→想像──→创新”。

    3、从教学氛围上看,它更适合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的产生除必要的自身因素外,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适当的教学氛围常可以诱导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可能有时存在着适宜进行猜测的一定条件,而且这些条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直觉思维。

    4、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大纲》要求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

    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或模型,只有通过操作才能外化为产品。科技发展史证明,凡是在科技发明创造上有建树的,大都是勇于实践并且具有不凡的操作能力的人。绘画是手与脑的综合训练,是技能与思维的综合训练。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进行思维训练,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也进行技能训练。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6、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要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我们虽然不能让一个人各方面都具有创新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从而发挥其创造才能。学生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和崇尚教师的心理,容易出现“鹦鹉学话”式的语言,难以真正实现语言的功能——表现、表达自己。课堂上教师稍加点拔是有益处的,如果把成人的见解,把美学家的见解和盘托出,教师的解答成了学生不容置疑的永久记忆,那将是很危险,学生将失去“自我和与众不同的艺术的眼光”。只有在学生自己内存驱力的激励下,情不自禁的感受和语言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自我的。教师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感受,允许他们意见不一,允许他们表达自己。青少年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一项科研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一千人中只有0.8%的学生没有填写他的爱好。 这就说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是学校在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我们要通过各科教学,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通过活动课采取小组的、个人的活动形式,运用研究、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创新能力。

    7、课程设置要从单一学科课程转变为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并存。学科课程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扎实的,这是主要的一面。但班级教学存在着不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消极方面。活动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要参加的活动,在活动中自己定课题、找材料、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制作和检查、总结。这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究式学习形式。两类课程并存,既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六、活动体会:

    1、更新观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学过程必须从只重视抽象思维转变为把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儿童到成人,从文艺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科教学之中。两种思维结合,不仅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变得易学好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只有两种思维结合,才能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这是符合学生心理、生理水平, 及时开发智力和各科教材内容的综合利用率。它改变了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分科思考问题的定势思维,形成各角度的创新思维方法。

    2、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强化学生对事物表达法, 为写话、作文打下良好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时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心理状态时有发生,但决不能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而放弃课堂上的言传,言传是为了加深感受。语言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进行更高级的艺术活动,高水平的艺术只为他们的审美眼光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国度,在这种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为整体素质的各个要素都得到发展,人格趋于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创设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运用知识,真实地把所看所想用语言和美术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评论作品的语言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心理学看,良性情绪状态下,大脑感受力强,神经活力的灵活性,易于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对智力的激发为正激发,相反,当情绪低落时,智力因素处于抑制、迟钝状态,没有正常的感觉能力,思维吊滞,肤浅。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身心是解脱的、自由的,心灵是敞开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双向交流的,教师也不再是“一锤定音”。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学科,创新教育的核心应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得的课业负担,适当开设综合课不乏为明智之举,而进行“美术语文”的综合活动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语文 美术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