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孤独之旅》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1-10-31 17:17: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案# 导语】《孤独之旅》一文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以下是®大海范文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孤独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 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 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2、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 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1)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 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孤独之旅》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

      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第二部分(2-35)发展: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 潮:暴风雨追鸭

      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相关热词搜索: 之旅 知识点 上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