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格特鲁德•斯泰因作品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时间:2020-03-27 07:52: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是美国女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理论家,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中超然于一切流派之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她被看做现代主义的先锋领袖人物。她一生致力于语言和题材的革新,在欧洲先锋派运动盛行时期创作了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因为她的大部分作品晦涩难懂,她并没有像大多数与她同时代的现代主义作家那样被英美主流文化认同。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文学理论、文学视角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斯泰因研究出现了新气象,文学界开始重新审视斯泰因作品的现代性,其结果是她语言的创新和实验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斯泰因通过文学创作研究语言本身、表现语言的内在特征,其不知疲倦的语言文体创新和实验精神一直贯穿于她的所有作品中。一些批评家们认为她“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斯泰因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时间观念的改变

    斯泰因作品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她的时间观念的创新。斯泰因认为一般过去时导致叙事事件之间的分散性和不易平衡性,但是当时间在现在的时刻暂停并延续,故事事件在延续的时间内连续呈现出来时,就可避免各个事件的分散和不均衡。因此她在奠定其文学创作的基础的早期小说《三个女人的一生》,抛弃传统小说中的按历史时间叙述故事的开始、高潮和结束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在小说第一个故事中使用模糊的时间概念叙述故事,在第二个故事“梅兰克莎”部分,她大胆打破传统语法规则,创作了一种新的时态——绵延现在时,它由过去进行时加过去完成进行时组成,形式为“been doing”,旨在抛弃小说创作中的时间的限制,模糊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运用绵延现在时可使时间暂停在现在,呈现事件之间的连续性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强调现在时间的持续性,强调人类现时当下的体验。这种观念与她认为没有时间的干扰的作品最有可能成为名著的创作理念相关。绵延现在时成为斯泰因以后作品的主要时态。

    斯泰因借助她的另一种叙述技巧——重复,成功运用绵延现在时,用日常用语而非文学性的语言表现,叙述了三个女人劳苦为他人,又都不幸地因过度劳作而死的令人同情的一生。斯泰因的重复并不是相同的形式的再现,而是每一次重复在形式上都稍有差别、在意义上都有所不同。正是通过对部分词句的重复,斯泰因使其语言产生节奏并蕴藏丰富的意义与内涵。结构重复使事件得以重新开始,并不断地将读者拉回到时间轴的某一固定点,因此斯泰因能够把握人的意识与时空的关系,造成一种现实时间的持续感。这种叙事技巧符合斯泰因只重视时间停留在现在并可延续的时间观。绵延现在时为斯泰因摆脱叙述中的历史时间的限制和禁锢提供了空间,有助于描写小说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心矛盾冲突,刻画和展示人物形象。“梅兰克莎”大部分篇幅是对主人公梅兰克莎和恋人杰夫的从双方的漠视,发生恋情,热恋、产生分歧、最后分手整个过程的展示,因为没有叙述时间的干扰,斯泰因运用对话在较短的篇幅内,突出展示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矛盾冲突。它表现了斯泰因时间观念的现代艺术特性。

    二、语言形式的实验

    斯泰因的现代性表现在对语言形式所进行的实验,主要为句式的陌生化。斯泰因在中期作品散文诗歌《嫩芽》通过选择一定的词汇和一定词性的词汇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变异句子的常规模式,使其陌生化。比如她完全放弃对句号的使用,“打破19世纪的句子的常态模式和文字表达顺序”,采用能表现人类意识活动的语言,实现了语言上的突破。通过她的选词造句,文本的语言产生陌生化而成为“自指”的世界,语言陌生化增加了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阅读时间,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了美学效果。斯泰因受立体派和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用文字驾驭画笔进行立体绘画。描写她理想中的静物世界,用语言的结构反映世界的结构,反映她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她的思维风格。斯泰因与毕加索为终生好友,在艺术上相互影响巨大,她在《嫩芽》中多选用颜色词和与颜色词有关的词语进行绘画,描写色彩缤纷的实物。通过语言传达信息和意义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她选用抽象动词,采用绵延现在时捕捉人类意识瞬间的形态和感性体验,通过描写一定形状物体的外形和颜色表达情和感。《嫩芽》体现了“作者型” 文本特点,斯泰因利用名词的多音多义性,使文本意义产生模糊性,读者必须发挥想象力参与作品的解读,才能够领会文本的意义,因而文本的解读依赖于不同的读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

    三、文本模式的变异

    斯泰因的现代性表现在对传统文本模式的改良。传统戏剧包括情节、人物、行动和语言。情节是展现在观众前的一系列事件,戏剧的基本要素是冲突。戏剧程序是连贯和谐的,各幕、各场和各个对白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但是斯泰因对传统戏剧的模式作出这样的评论,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因剧情进展较快,观众在听情节和看表演两种感觉同步行动和进行,感情也不能和剧情达到和谐一致,不是超前就是延迟,观众情绪也因此变得紧张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斯泰因对戏剧的形式进行革新。她打破传统的戏剧创作观念和模式,抛弃故事情节和戏剧程序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尤其在处理戏剧的时间问题上所表现的新的艺术手法。斯泰因对特定时间与空间既无情节又无行动的生活“片断”颇感兴趣。斯泰因采用新的戏剧结构来展示“现在”的生活表象和人物的生存状态。如在晚期代表作戏剧《我们共同的母亲》中斯泰因把历史事件材料和完全的虚构的成分糅合在一起,把历史人物和虚构的人物在剧中同时混合出现,现实、历史和虚构事件混和在一起,不再有界限,“使戏剧处在‘现在’的时间流程中。” 戏剧在“艺术会话”和“历史会话”交替更迭中变换场景,戏剧场次之间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常常被中断,戏剧时间呈现“块状结构”。戏剧背离常规模式,在剧中抹去故事情节,冲突和高潮,使戏剧语言前景化并使其丧失传统戏剧语言必不可少的指称、表现、呼吁和寒暄功能,更加突出戏剧语言的诗学功能,即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与语言相关的内在节奏和韵律上来,使戏剧成为“风景”。尤其是斯泰因在《我们共同的母亲》中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穿插“小故事”,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叙述了安东尼与安妮在家中的一次谈话过程,这种在戏剧结构中插入小说成分,“使两者交错切割的创作手法在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戏剧《我们共同的母亲》成为她理想中的模式,体现了斯泰因对戏剧题材的理解和创新,斯泰因塑造一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条重要的纽带的大地母亲式人物安东尼。此剧是对一生致力于为妇女获得选举权而奋斗的安东尼的歌颂,也是对一生致力于获得艺术承认而写作的斯泰因的纪念。斯泰因一生致力于对文本模式的创新和变异,实现她对理想的戏剧形式的追求,斯泰因的戏剧充分显示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四、叙述技巧的创新

    斯泰因的现代性表现在自传体小说的叙述技巧的创新。在《艾丽斯·道格拉斯的自传》中,她选择“双声道”全新的叙事文学形式以不同于以往作品的风格,模仿艾丽斯的语言,坦白直率地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和二十世纪初巴黎立体主义和现代主义绘画与写作的发展。在1932年,斯泰因在戏剧《三幕剧中的四圣人》获得一定的声誉后,斯泰因为了证明自己的写作才能,决定写自传。1933年,此书出版而成为美国最畅销书之一,斯泰因打破常规的和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成为偶像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斯泰因认为采用由作者本人讲述的自传中不能完全表现作者本人的思想,并发现可以采用借用他人的叙述视角,并结合作者的视角两者结合讲述自传,达到完全展示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目的。在自传中斯泰因采用艾丽斯的视角讲述了斯泰因自己一生的故事。斯泰因借助简洁清新的语言,以艾丽斯·道格拉斯的视角讲述故事,模仿得可以以假乱真,使得一些评论家误以为确实是艾丽斯在写作。在自传中,有这样几句话揭示谁是真正的叙事者:“六个星期前,格特鲁德斯泰因说,在我看来你不准备写自传了。你知道我打算做什么。我准备替你写。我这样做就像迪福写鲁滨逊漂流记。她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如果说斯泰因是自传的作者,艾丽斯是自传的叙述人,“这就像迪福和鲁滨逊的关系,叙事就很令人兴奋了,因为斯泰因就是真正的叙述者。”斯泰因和艾丽斯的角色是互换和平等的。

    借助艾丽斯之口,斯泰因把她和艾丽斯被描写成普通人物,斯泰因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机智,游历颇丰。天资聪慧,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艺术,也是一位天才的美国现代文学革新人物。斯泰因评价自己不仅是伟大的艺术保护人,而且也是一位天才,众多的艺术家和作家乐于接受他的建议和指导。在自传中,她这样写道:“在我一生中,我只有三次遇到了天才,每一次我内心产生共鸣,我是对的,这三位天才是格特鲁德·斯泰因、毕加索和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我遇到过许多名人,但我只认为有三位天才,我是对的。”自传视角的选择和运用充分展示了斯泰因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五、死亡主题的再现

    斯泰因的现代性表现在死亡主题的强调。斯泰因在小说《三个女人的一生》开篇故事“好安娜”中,描写展示了安妮从一个精力充沛、善良助人、日夜操劳的年轻妇女发展到筋疲力尽、积劳成疾、抑郁而死的生命历程,尤其是斯泰因用记录病例的形式,简单地叙述了安妮的死亡,凸显了安娜生命与死亡的张力,生与死之间的对比反衬了安娜忙碌的一生和不幸的结局。斯泰因在“梅兰克莎”和“温柔的丽娜”中继续展示女主人公的青年到死亡的生命历程,用同样的方式记录梅兰克莎和丽娜的死亡,使故事的死亡主题随着主人公们的一次次死亡,在重复中得到升华。死亡主题还表现在斯泰因在“好安娜”中对安娜的宠爱的狗的死亡描写、在“梅兰克莎”部分,开篇讲到琼婴儿的死亡和梅兰克莎母亲死亡的描写和杰夫照顾生命垂危病人的事件中。死亡主题在故事人物的一次次死亡中得到强调而产生意义。

    总之,斯泰因在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自传中的时间、意识和技巧的创新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变异的语言特征,新奇别致,生动形象,富有表达力,能够逼真地再现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的人、事、物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正是通过它们,斯泰因揭示了语言文体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拓宽文学语言的表达空间;读者也正是通过琢磨斯泰因语言的变异、创新和多义性,获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Bowers, Jane Palatini. Gertrude Stei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

    [2] Curnutt, Kirk.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Gertrude Stei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0.

    [3] Stein, Gertrude. Three Lives and Q.E.D.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6.

    [4] 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 London: John Lane the Bodley Head LTD, 1933.

    [5]Gertrude Stein: Writings 1903-1932.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8.

    [6]Gertrude Stein: Writings 1932-1949.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8.

    [7]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李维屏.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 王守仁,刘海平主编,杨金才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孙红艳(1968—),女,河北邯郸人,在读博士,副教授,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研究方向:文体学、文学翻译、美国文学。

    魏丽娟(1978—),女,河北邯郸人,在读博士,邯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师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主义 特征 格特 艺术 作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