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云浮经验:教育回归传统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05-05 07:53: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云浮市所大力倡导的“基础教育回归‘传统’”,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更不是地方政府不切实际的品位标榜(详见本刊2013年8月刊本刊记者康家昕《礼失求诸野——广东省云浮市的中小学传统文教实践》。它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是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国情进行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基础教育回归‘传统’”,改革的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对治的却不仅仅是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它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弥补现行基础教育体系中品德教育机制的缺失;二是解决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

    基础教育中品德教育的缺失

    恢复高考制度后,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高考的引导下,基础教育的目标也逐渐异化。长期以来,对高考“指挥棒”的诟病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很早就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我们对这一系列问题却无可奈何。这就是因为高考制度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一项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要完全放弃高考是不现实的。

    应试教育强调鼓励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对学生的其他素质,尤其是道德和人格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年轻一代中有许多人不知孝道为何物,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近年来常常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和伦理丑闻,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中正酝酿着的严重的道德伦理危机。我们看到,被称为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在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广大社会青年中,道德伦理状况岂非更为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有识之士普遍感到,人只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和对家庭、社会的担当。我们的教育应当如何培养德才兼备之士,是当下社会向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的一个严峻课题。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人的品德教育的。从传统社会的城乡官学、私塾教育,到民间行会的拜师学艺,无一不是强调以德为先,先学做人后习本领。中国的儒家传统经典《大学》上有句话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是说,如果先后次序搞颠倒了,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古人讲“孝悌也者,仁之本欤”,讲“首孝弟,次见闻”,就是说教育应该先培养人的孝悌之心,然后才去教他知识和技能。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在与父母、师长、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谦恭有礼的态度还没有树立起来,就让他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的东西,他学得越多只会越骄傲,越没有敬畏之心。这样的话,我们也不能指望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在为社会服务的正道上了。

    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中也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然而很显然,在应试教育的整体氛围下,这种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以应付考试为取向的,这首先就给学生以增加他们学习负担的不良印象;其次,思想品德课,在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中是一门典型的“副科”,其教学方式又是以不接地气的简单说教为主,这自然导致学生既不重视也不接受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最后,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比起其在社会和家庭中接受到的负面信息,显得十分脆弱和微不足道。“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认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并不矛盾,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提高知识教育的效率。当前,应试引导下的知识教育已经面临来自学生逆反心理的日益强劲的抵制,而需要思想品德教育予以缓冲和滋养。现在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学英语,学奥数,小学则已经是“题山卷海”。很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学习疲劳症,没有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我们往往可以在许多中学看到这样一幕:高考结束后,“解放”的考生在教室的走廊向楼外抛掷课本,欢呼雀跃。这足可看出我们当下的受教育者对学习厌倦到了何等程度。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另一方面则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经验出发,不仅向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也使他们真正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端正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会起到推动知识教育效率提高的正面作用。

    品德教育与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求教育公平的国度,一直有着“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优良传统。

    在当下的中国,现代的民主和平等观念巩固了平民教育的传统;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更保障了公民平等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利。国家依据建设和治理的需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尤其是高考)从民间选拔人才。然而尽管如此,在我国当下的教育领域中仍然出现了诸多不公平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平民教育的观念和原则受到挑战,而在于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出了问题。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国当下的教育模式是单一的。受教育者几乎只能通过高考一途来证明自己具有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而教育所实际给予他们的往往只是应试的能力,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相距甚远。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之下,名义上平等的受教育权在应试能力的比拼中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按目前的高考毛入学率来看,全国是20%~50%之间;就广东省而言,2012年高考毛入学率是28%,即是每100个同龄人中,只有28个人能够读大学,而另外72个人只能读完初中,进入中职学校或者走向社会。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为了这28人能够读上大学,强使100人都从小学就开始围绕着应试和升学去打拼。学习成绩成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品德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开发则完全无从谈起,而这些才恰恰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个受教育者所真正应当平等获得的教育资源。对于那72人而言,这种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那28个人则看似充分地享有了教育资源的偏爱,但实质上却因教育内容本身的分配不公而失去了除应试以外的受教育机会。

    本来以平民教育的观念来设计的现代教育制度,在当下的中国却蜕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精英教育”。那些赢得高考的“天之骄子”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得上享受了精英的待遇,却往往不具有精英所应当具有的精神品质;而他们这种虚伪的“成功”却是以多数人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威胁为代价的。这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教育制度不公平之大过!

    我认为,要使我们的教育制度更加公平,必须通过教育内容的公平化来倒逼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化,进而改变高考“指挥棒”下单一的教育模式。而在教育内容的公平化方面,我们现在最应着手的就是加大品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比重。

    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人的道德品质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好最美的图画。如果学校不去“画这幅画”,那么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就去学生的头脑中胡乱“涂鸦”。等他们成人以后,我们想去“抹掉重新再画”,便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同样的,如果学校在学生年幼时就在他们的头脑中“画”上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之图,长大以后也是很难褪色的。为了“画”好孩子们——其实是那“72个人”——思想品德的图画,我们必须要改革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法。

    云浮的实践

    ——教育回归“传统”

    既然品德教育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同时又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那么,在不影响基本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在小学、初中等学业较为宽松的阶段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应当是一件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都能够欣然接受的事情。

    教育回归“传统”应怎样做呢?云浮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利用传统德育的内容来砥砺学生品格的养成;二是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师生的双向互动。我们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专门编写了一套从一年级到八年级的传统文化读本,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

    在内容上,这套读本包含了传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方法上,这套读本讲求推己及人的传统“恕道”,强调在教学中构造仿真的伦理情境,务使学生“反求诸己”,从每个人天然的道德情感出发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在体例上,这套读本以国学经典中的文句为线索,以传统德育典故为展开,以文史知识的讲解为点缀,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通过在部分学校进行这套传统文化读本的教学试点,获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其中,“角色置换式”教学和“师生讨论式”教学在试点中运用最广泛,教学效果也最好。

    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是某校五年级某班在学习传统文化读本中关于“邻里互助友好”的内容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一次就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讨论。老师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该事件的前后经过:小悦悦被车撞倒后,旁边先后有9个人经过,没有一个人施以援手,以致被过路车二次碾压。最后小悦悦被一位捡破烂的大婶救起,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接着,老师让学生分角色研讨“如果我是当时的路人,我会不会去救小悦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论点逐渐聚焦到“诚信”这个主题上。因为孩子们在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普遍体会到,救人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当前社会上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在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大家都怕惹事上身,怕承担责任。这才是导致小悦悦被车撞倒后那么长时间没有人施救的原因。通过这次角色置换和师生讨论,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原课堂主题“邻里互助友好”,还对这一主题的前提——“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有了十分感性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所学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传统道德要求,而是对这些道德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了思考。在深刻理解了各种传统美德的因果和意图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将会变得更加自觉。实践证明,“角色置换式”和“师生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传统品德教育的教学规律的。

    实践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在实施中小学生传统品德教育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是教师对传统品德教育课不重视。学校对教学的考核是以学科成绩为主要指标,我们的传统品德教育课则未被纳入考核范围。部分教师觉得教授这门课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徒增工作量,因此积极性不高。这告诉我们,要使传统品德教育开展得足够充分,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与之相配套。

    二是没有一套普遍适用的好教材。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和美德,仅靠地方编写一些校本教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编写人才,总感到美中不足。另外,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是“70后”、“80后”青年,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知之甚少,教师的培训成为棘手的问题。

    三是如何利用高考的“指挥棒”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一个地区推动优秀文化进校园只能在局部收到效果,要引导全社会和教育界都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高考制度上有所创新。在高考中引入一些传统美德的内容,会鼓励学生平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四是教育改革成功最终有赖于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大学趋之若鹜,为什么会出现“千军万马”挤一座“独木桥”的惨烈情景?这与我国当前的人事制度有关。我们首先要在用人制度上淡化名牌大学与非名牌大学之间的差别,全日制学历与成人教育学历之间的差别,让各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我们要倡导用人单位既要看求职者的学历,更要看其道德品行和实际工作能力。只有改革了人事制度,我们才能为教育改革下的人才提供可靠的就业预期,我们的传统品德教育也才能够真正深入地展开,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之士。

    (作者系广东省云浮市市委宣传部部长)

    相关热词搜索: 云浮 回归 实践 思考 传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