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抓住旋律烙印,捕捉音乐特点

    时间:2020-06-01 07:59: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上一堂好课”是每位教师从教以来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从课堂本身的性质判断,提出了“五实”的标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五实”的标准,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进行审视和反思,采用多种创新优良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关键词:好课 音乐欣赏 旋律特点

    叶澜教授曾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五个方面: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当我观看了“让飞歌的旋律烙在学生的脑海中--刘宏伟老师《苗岭的早晨》课堂案例”后,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对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欣赏课的教法产生了不少感悟,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啊!是一堂实实在在、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器乐作品赏析课的教学课例。

    刘宏伟老师的课例《苗岭的早晨》是一首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而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其主题旋律取自苗族飞歌。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飞歌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民歌,也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细细品读和揣摩了刘老师的磨课历程后,再对照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来回看这节课,我的内心极不平静,脑海中不断闪现“音乐欣赏课该怎么教?”“让学生应学到哪些学习能力?”这些让我平时在教学中一直困惑又难以跨越的障碍问题?刘老师的这节课值得细细去品味。她紧紧扣住“教学目标”教学生听辩作品ABA的结构形式,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清楚,学生学习有兴趣;老师的范唱,尤其是色彩音b“3”准确到位,思路簡洁流畅,把旋律烙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在听、唱、动、思、辨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苗族“飞歌”旋律特点;教学方法丰富有效,指导具体,细致。

    一、亲切平等的对话

    一堂课我们的着眼点是看教什么,但是教的最后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学,学的结果如何。《苗岭的早晨》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老师教的精彩,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发言,语言表达、描述清楚,明白。我非常喜欢刘老师这种亲近平和与学生的对话风格。“今天天气挺冷的,来,大家跟我一起动一动,搓搓手,让我们的手热乎热乎。”亲近感立即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请你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乐器演奏?”“唱得非常好,给自己掌声鼓励。”刘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适当点拨,与学生互动。“同学们听音乐的习惯真好,有的同学还在用身体不同的部位感受音乐的变化。”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这堂《苗岭的早晨》,刘老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探究深入、思考赏析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第一次聆听全曲前,刘老师提出了“你一定能够听出来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和“飞歌的旋律出现在这部作品的哪些段落,请你仔细聆听。”这两个问题,学生认真专注、回答准确。在分段聆听时,刘老师很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层层深入地进行比较,体验旋律进行中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B段的前后两部分的对比因素是什么?A段与A’的变化因素是什么?同是“鸟鸣声”,A与A’段有什么不同?所有这些不同是什么音乐要素的变化所产生?等等,问题的目标梯度由易到难,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逐渐进入到深层次地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以及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所发挥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有效聆听,有效教学。

    三、以学定教的创设

    “我们做一些劳动的动作好不好?来,两个手擦擦黑板、擦擦地”。“我们是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擦黑板好不好?”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就这样非常接地气又自然地让学生听着音乐,做着律动进入了导课环节,让所有学生都能无障碍地参与。课堂一开始,刘老师又以模唱教学的方式,在图谱的辅助下,教学生唱飞歌,并让他们能感悟到苗族飞歌的风格特征,了解其对称句、骨干音、下行降低三音以及演唱上的自由、悠长、高亢等特点。聆听B段部分时,“我们随音乐来敲击节奏。”通过音乐的分析,对比音乐要素的变化。在欣赏中唱、分析中唱、对比中唱,让学生感受到飞歌旋律与这首作品的背景联系,整个学习过程活动有趣又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获得了快乐。

    四、动静结合的拓展

    常见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我们主要是侧重聆听,或者是根据作品特点稍做调整,但是课堂上多一半的时间在“先聆听再回答”的模式下进行。刘老师这节《苗岭的早晨》非常关注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来主动聆听音乐,从而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音乐律动。一开始将苗族常见舞蹈动作具体生活化,利用带领学生做劳动的动作(双手擦玻璃、擦地)融入音乐之中。在分段欣赏中,除了专注聆听音乐本身,为了体会乐器在音色、音域、表现力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模仿小提琴拉弓的动作,感受小提琴低音区的深沉;在音乐轻快的部分,分别用在手掌上敲击、摆臂、拍腿、拍手等方式,充分让学生感受作品音乐的特点,体验到乐曲所表现的从静——动——静的意境。这堂课中刘老师把单一的欣赏内容以有趣、有效的各种方式展开,除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ABA的结构布局,体验到乐曲所表现的从静——动——静的意境,还运用清晰简洁、图文并茂的图谱意境板书让人眼前一亮,别出心裁,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缩小了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距离,在课堂中学生的音色越唱越美,富有情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活动中飞歌的旋律一直在课堂自由流动,老师带领唱、学生自己唱、反复唱飞歌,让学生加深对飞歌的旋律印象,一节课下来,飞歌的旋律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是我面对屏幕听得最用心的一堂课,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堂课。教学内容实实在在,没有华丽的环节,自然真实,在有限的课堂里我看到了真实的教、顺畅的学。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全方位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更要创新教材。反观思考我的课堂,应该怎样改进呢?我的内心已经有了答案,清晰可见。

    相关热词搜索: 烙印 捕捉 旋律 抓住 音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