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陪写作业跟哪个心理学家学习?皮亚杰OR华生?

    时间:2020-08-18 07:5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作業辅导;皮亚杰;心理发展;华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5-0073-02

    开学前,一个家长在朋友圈里面庆祝“三陪”生活结束,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没想到,开学以后,她又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开学了,真正的痛苦才开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陪娃写作业!陪娃写作业!陪娃写作业!”

    同班的其他家长在朋友圈下面纷纷留言:“我懂!”“+1”等。无论是简单的“我懂!”还是单纯三个握手的符号,表明我们都知道“陪写作业”这件事情在当下,对于不少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陪写作业变得那么难了?

    根据平时从家长们口中了解到的情况,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孩子不会做题;二是家长不会辅导。当孩子没有找到方法或者对知识点不熟悉,做题没思路时,就容易犯错。此时家长给孩子讲了又讲,但孩子还是不懂,他们的耐心就被消磨殆尽,心中的无名之火会一点即爆。又或是家长不懂得辅导方法,没有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思维逻辑进行解答,此时便如同“鸡同鸭讲”。家长难以接受孩子的“笨”,因此才心急火燎。如果自己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和引导技巧,则更苦恼不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陪写作业的确是挺难的,那些家长叫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只要家中有学生,作业就是我们永远避不开的一道坎,我们除了叫苦叫难,是否有什么“法宝”,让陪写作业不那么难吗?

    首先,陪写作业要不累心,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关键。这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的。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论,认为孩子的心理是按照一定的阶段性发展的,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是按从低到高的次序出现,且相连两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不是截然分开的。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是心理发展的起始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心里运算的能力,主要靠感知和动作进行思维。当物体不在感知运动范围内时,儿童很难去思考它,也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基础上,心理发展出现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通过动作来进行思维,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或象征性功能的出现,开始能从具体的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这个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即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当遇到与自己相矛盾的观点时,他们会坚定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同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如孩子刚刚学算术时,他能够很快回答你7+8等于多少,但你反过来问他8+7或15-7等于多少时,他并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因为不可逆性使思维具有单向性。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知觉还具有集中性,即当他们的注意力已集中于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因此,在孩子做数学题常会出错时,不妨告诉自己孩子还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是正常的思维发展过程,别轻易发火,要冷静应对。

    第三个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该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征。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儿童虽然还缺乏抽象逻辑能力,但他们已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如问一个7岁的孩子: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回答起来很困难。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变成问:小明比小花高,小花比小英高,问小明和小英哪个高?他们会很容易回答出“小明高”。所以,家长在辅导作业时,要注意孩子此阶段的思维模式,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题目,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知识。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到这个阶段,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只增加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不再变化。孩子会逐渐强化自身的假设、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便能解释为什么辅导作业最艰难的时期一般在小学阶段,因为孩子的思维水平发展还未成熟,所以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与帮助。一般而言,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很多父母因为自身知识水平跟不上、工作忙碌等,辅导作业已经力不从心,可免则免或假手于人(让孩子上课后辅导班)。因此,初中的孩子对待作业往往会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能够靠自己独立而自觉地完成,另一种是各科都拖欠作业,父母、老师教育无果。前者,除了学霸,还有一部分是成绩虽然不拔尖,但在小学时期已培养了良好的作业习惯的乖孩子。而后者,大多是小学时期就让家长、老师头痛作业完成问题的学生,学习信心多半不足,成绩也偏低。

    可见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更需要关注学困生群体。也许,这个习得性无助的群体,在当年被陪写作业时,早已因为父母多次的打骂声、叹息声,甚至是不时的“恐吓”,留下了对写作业的心理阴影。此时,我想起了另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和他的一个心理实验。想起了实验里可怜兮兮的小艾伯特。

    小艾伯特是华生心理实验里的实验对象。一开始小艾伯特得到了来自华生的特殊关怀,他不断地收到特殊的礼物,如小白鼠、小白兔、小狗等可爱的小动物。看着它们的到来,小艾伯特毫不惧怕,还会兴奋地伸出自己可爱的小手去抚摸它们。殊不知这个只会爬行的小艾伯特注定成为人类现代实验史上最年轻的实验对象。在他11个月零5天的时候,华生开始培养小家伙对小白鼠的恐惧。当小艾伯特每次伸手想摸小白鼠,华生就会用力敲击钢棒发出巨响。一开始,“孩子吓了一跳,脸向前趴在坐垫上,但没有叫喊”;但在持续的巨响后,他“开始呜咽”;在第7次白鼠和噪声一同出现后,他只要看到白鼠就会尖叫。随着实验进度的推进,小艾伯特开始害怕长绒毛的家兔,对着曾经抚摸过的小狗大叫,他甚至不敢触碰皮毛大衣、棉花甚至是头发。

    华生成功地用人为的方式,将人造的恐惧深深地刻在小艾伯特的心里、脑里、记忆的最深处。对于小艾伯特来说,对于皮毛的恐惧已经超出了心理承受的范围。这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恐惧,这是一种真正的、无解的绝望。

    此情景,有没有唤醒大家的一些回忆:父母拿着鸡毛掸子,甚至是扫帚,坐在孩子旁边陪做作业,轻则骂,重则打。那些恨铁不成钢的负面情绪,何尝不会给孩子留下对作业的心理阴影?本来,学生写作业是理所应当的,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很大程度是受身边人的影响。陪写作业尽管体现了父母们的用心良苦和责任心,但是作业终究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如果父母把一切责任都揽在了身上,父母身心疲惫时,必然会将这种不良情绪像踢猫效应一样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更惧怕写作业。因此,家长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确自己的责任,告诉他们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他们可以向父母求助,但是不能总指望父母辅导。

    两个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看待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深远。对这两派的理论探索不是我们家长关心的,哪个观点有益于我们教育孩子,才是我们应该关心和关注的。人本的、发展的视角,已经成为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主流,值得我们家长反思和学习。

    家长要学会放宽心,允许孩子出错,做错的题目让孩子自己再思考一遍,而不必孩子边做,家长边指指点点。当孩子实在不会,求助时,再耐心给孩子讲解。当家庭中少了批评,便多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和父母传达的爱意,孩子也能好好听讲,接受教育。而陪写作业这件事,也许就没那么难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怡福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学家 写作业 学习 皮亚杰 华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