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廖世承:钟情于教育改革

    时间:2020-09-07 07:55: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师范应以独立设置为原则,附设于大学利少弊多,取消高等师范教育更是无当。师范学院的使命:树立普遍的共同的教育信念;培养同情与纯爱;进行专门职业训练;学术方面专科训练;倡导实验;对社会教育的指导。

    师范训练应当严格:培养学生应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

    好,而且要有专业道德,责任心,忍耐心,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

    师范学院之理想教授,须学识宏通,而且富有教学经验,具有教育热情。

    教育理论与实际教育打成一片,师范学院既应是实验的中心,也应为教育指导的中心。只有这样,师范学院在教育的地位,自然增高,教育的专业训练,也无人敢忽视了,学术也能得到普及。

    廖世承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心理学家,其教育生涯长达51年,他唯一的事业就是办教育,他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整整半个世纪,热爱教育、热爱师生,兢兢业业、坚忍不拔地耕耘在中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园地里,在教育领域有杰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

    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

    倡导“六三三制”,提出课改思路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态势,各种主张和方案竞相兴起,学制改革是其中的一个热点。当时有“四二制”“六三三制”的争论,廖世承不人云亦云,有着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说:“新学制中最精彩的是中等教育一段;现时教育部学制会议辩论最激烈的也是中等教育一段。辩论的焦点,是中学应该采用‘四二制’还是‘三三制’。我对于新学制抱无穷的希望,在草案没有通过之前,我在东大南高方面担任一门中等教育课程,就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参与在附中的实地经验,我觉得我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发表些意见。”

    “六三三制”在以廖世承为首的教育改革人士的大力倡导、推行之下,终于得到了当时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于1922年,相关教育部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新学制方案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简称“六三三”学制。廖世承为提倡实行新学制,先后写了《三三制问题》《新学制与中学教育》《关于新学制一个紧急的问题》等一系列探讨学制改革问题的书籍。他说:“要知学制每经改革,全国学校必多损失,所以不改革则已,要改革,须彻底。”

    廖世承坚持在东大附中亲自实验“适合个性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六三三制”。廖世承的呼吁和东大附中认真实施的成功经验,对“六三三”学制的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依赖于课程改革,同时也有利于课程改革。廖世承汲取了当时世界各国经验,对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首先,确定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三条指导思想:鉴别个性;提高教育效率;减少中途辍学人数。其次,采用分科选科制。目的就在于变更完全预备升学,使学生有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破除学年制,采用能力分组方法,凡升班均以学科为单位。这些改革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一些弊端。

    与之同时,廖世承分析了当时的教学弊端,他认为:“现在的教师,病在教学科,不教学生;教整个的班级,不教张某、李某单独的个人;教数目,不教千变万化的活人。”于此,他提出了自己对于教学改革的独到思考——教的目的在使学生学。要学生学,必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情景之下。他认为教育就是“改进”的意思,学习就是“变更一己的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自动,多体验。

    对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廖世承认为,学生自治可以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及公众责任心,让学生实地练习做公民,使学生明了人际关系,养成自尊心,造就独立精神,替代消极的管制。他在执掌东大附中时,总结模范学生的培养经验,编写了《东大附中学生的十大信条》,所谓十大信条,即尊重、信实、忠诚、互助、友爱、谦恭、快乐、节俭、勇敢和清洁。“十大信条”既是对学生自治的具体要求,又是检查操行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

    开现代教育史上教育实验工作之先河——

    检验教育理论,揭示教育规律

    廖世承早年曾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成绩优异,这无疑为他日后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9~1925年间,中国出现了一次“新教育”改革,廖世承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倡导教育实验,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实验的开拓者。

    所谓教育实验,就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作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重复论证,用以解释教育因果关系,深入认识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过程。通过教育实验,既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教育规律、检验教育理论,又能为教育教学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有着重大的价值。辛亥革命后,廖世承积极宣传欧美先进的教育理论,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小学、中学广泛开展改革实验,我国近现代实验教育之风随之兴起。

    廖世承自从教第一天起,始终积极倡导并实行教育实验,“凡教育上之新学说和新设施,皆采择而实验之”。除了“六三三制”,还对道尔顿制、分科选科制、混合课程、学生自治、考试和科学计分法等进行了科学实验。廖世承认为,现时教育理论及实施,均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上,所以科学的实验,当尽力提倡。

    当时,各种教育主张和改革方案充斥报刊杂志,对实施新学制及办学中诸多问题,都需要设法解决。面对这种情况,廖世承脚踏实地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他在开展实验教育时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对引进美国“道尔顿制”的态度。“道尔顿制”是伯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所倡导并实施的一种教学制度。它是一种自学辅导的组织形式。学生在校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辅导者。“道尔顿制”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在国内几乎有风行一世的样子”,大有替代班级授课之势。对此,廖世承坚持用实验来证实效果如何。于是,他在东大附中“用科学方法做实验,比较‘道尔顿制’与‘学级制’优劣”。他先后发表了《东大附中实验道尔顿制概况》《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中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等文章,全面分析并检验“道尔顿制”的优劣,得出的结论是:“道尔顿制”下,学生可自由学习,利于个人发展,但知识系统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团体生活、课外活动等都难以落实,所以“道尔顿制”不宜在中国推行。此外,廖世承就如何实施好新学制,如何编制新学制课程和教材,怎样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和个性差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学校如何科学管理,科学的考试方法和计分法的实行等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都一一做了实验和研究。

    树师范学院独立办理之先见——

    师范教育当先行,培养专业化教师

    当时风靡世界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廖世承很重视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他也非常肯定新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不是咄嗟立办的事。它的功效,是铢积寸累而成的。”

    新教育固有其特定的作用,这个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廖世承的首肯。廖世承认为,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师范教育。

    对此,他对当时的师范教育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师范学院附设于大学“利少弊多”,主张独立设置师范学院并提出了师范学院的六大使命:(1)树立共同教育信念。(2)培养同情与纯爱。(3)针对专门学科进行训练。(4)针对教育专业训练教学方法与服务精神。(5)倡导教育实验。(6)辅导工作。

    由此,他重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教员实为学校之命脉”。所以他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理论,他可能是最早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化思想的现代中国教育家。廖世承曾经这样说过:“教师是非常专门的职业,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好,而且要有专业道德——有责任心,忍耐心,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这样的未来教育者。”在师范教育的培养人、塑造人这一方面廖世承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无论是对当时的师范教育发展,还是对今天的师范教育建设,无疑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从事教育的信念及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和学术素养对未来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廖世承对此作了精彩的回答与论述。

    廖世承认为,意志的锻炼,有时要胜于体格的锻炼。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通过两军作战的例子加以说明。他常告诫年轻人:“怕”是人生的大敌,先生怕学生,就管不住学生;学生怕考试,考试就心慌;年轻人怕与生人说话,见了生人,话就说不出;青年怕失败,怕出远门,怕做薪水低微的事,事业就永远不成功;将领怕死,怕敌人,仗就打不好;不怕并不是胆大妄为,怕和谨慎小心有别。

    所以古人说:“胆欲大而心欲细。”廖世承认为,胆大心细的人,就是意志坚强的人,就能树立中心信念,信念坚强,而后发扬固有文化,保持独立的精神,这是教师应注意的一件事。

    坚强的信念是支撑一个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未来的人民教师只有具有从事教育的坚定信念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一番成绩。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树立坚定的信念会增强对教育事业的勇气和信心。

    廖世承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之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那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他曾经这样说:“我认为人格方面最要注意的是气节,是风骨,是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师范教育除了培养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应该培养其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谈到教师应具备实用的技能之前,他首先引用湖南前辈王先谦先生的话:“中国维新,从议论入手”,“议论多于事实,文章高于知能,这是我国士大夫的通病。批评别人,头头是道,自己做起事来,到处碰壁”。他认为,师范教育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养成明事理、识大体,从实际上做工夫的人,这是我们对于师范教育的又一要求。”

    可以见得,实用的技能对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具备实用的技能是建立在对自身修养的基础之上,明了事物之间精微的道理,识别大体,要有一定的远见。当然,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技能与本领,只有具备实用的技能,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实际上,这种实用的技能其实就是动手的能力,是能从实际上做工夫、做文章,而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具体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

    “个人的事业愈大,工作愈急剧,愈需要一种抒写情感、陶然自得的才艺,来培养我们的新机,助长我们的生命力,这个都应该由师范教育来担当。”的确,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兴趣广泛,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廖世承所谈到的关于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管理等问题,切实解决了当时教育发展的困难,这也在师范教育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德、智、体并重,使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办怎样的学校,最终的目标都应该是为孩子服务。廖世承一贯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他所办的学校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这一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廖世承极其重视学生的理想和品德教育。他在《中学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教育“不重在知识的灌输,重在人格的培养”。他说,如果教师在学校内只尽了“教”的功夫,不尽“育”的责任,只供知识,而不问应用知识的人的人格如何,那不仅有许多流弊,而且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他还对当时学校教育“偏重学业,忽略品性”的偏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与其有知识而没有人格,还不如有了人格而没有知识,尚可减少一半的罪恶。”1935年,他给光华附中毕业班同学赠言中指出:“要知人格健全,不但是国家社会曾蒙其益,个人也有无穷的乐趣。人生最宝贵的是纯洁无瑕的人格。”廖世承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高尚的理想、美好的情感、纯真的节操、良好的习惯、勇敢的精神等,而最重要的是树立为大多数人增幸福的人生观——这是一个人的“中心信仰”。

    廖世承主张智育要注重基本知识学习。如基本知识缺乏,将来求职业、习师范、升大学,均不能有高深的造诣为社会谋幸福。同时,他又强调真正的知识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而是“活的知识”。“所谓活的知识,能应用于实际,能适应个人的需要。”

    廖世承在办学中洞察到,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类逐渐由劳力而趋向劳心。为此,他多次提出“体育第一”。廖世承把强健学生的体格,看作学生德智发展的基础,也是今后服务社会的基础,所以始终把学校的体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廖世承在所办的学校中,始终大力提倡、精心组织各类课外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廖世承说,各种课外活动的功用,在养成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本能,培养美满的人格。华东师大教授谭维翰回忆当年读书时说,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学生感到总是生活在既紧张又活泼的环境中,学得专心,练得起劲,玩得高兴,能使自己多方面发展,健康地成长。同时,廖世承作为教育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不能忽视人的个性。

    参考资料

    [1]廖世承.师范教育与抗战救国[J]

    [2]廖世承.师范学院的使命[J].教与学

    [3]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廖世承.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J].中华教育界

    [5]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廖世承.国立师范学院[J]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改革 钟情 廖世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