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东海岛屿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0-10-05 07:57: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东海岛屿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洋岛屿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概括了东海岛屿文化历史坐标,分析了东海岛屿文化的特色之处,并研究了东海岛屿历史对其文化特色形成所起的作用,并对东海岛屿文化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加强东海岛屿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东海岛屿;岛屿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8-318-03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km2,平均水深在349 m,多为水深200 m以内的大陆架。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侧(中琉界沟),约为2 700 m。整个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

    中国自古以来至元朝年间,称此海域为东海。明朝时,《坤舆万国全图》中此海称为大明海。元明之后,华夏大陆渐有中土之称,此海域渐称为东海直到现在。近代周边国家都有各自的表述,中国称东海,朝鲜称南海,琉球尚氏称琉球海,日本称萨摩海。现代各大国际媒体,皆称此海域为东中国海。

    中国沿海岛屿约有60%分布在该区,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群岛、钓鱼岛等。东海东部边缘上的琉球群岛一带岛屿更多。东海岛屿几千年繁衍出的东海岛屿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源泉[1]。东海岛屿文化也深深承载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光荣与梦想,凝结着中国海洋文化传播、变迁、发展的厚重烙印[2-3]。东海岛屿特色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为国际海洋争端提供重要的历史证据,是东海岛屿文化安全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研究东海岛屿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无论从文化学术研究层面还是从国家核心利益层面上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东海岛屿特色历史文化坐标

    1.1 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以“东海第一村”马岙为标志的河姆渡文化踪迹出现在东海岛屿。由此可见,东海岛屿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2 五千年前新石器遗址 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距今4 000~5 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 m长形的山岗。昙石山5000年前原始部落的遗址,被认定为先秦闽族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中国东南沿海鲜明的古文化特征。

    1.3 二千二百年前秦朝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仙山,徐福东渡,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壮举:首次渡海的出发地,是在山东半岛南端的琅邪,航达朝鲜半岛,而后顺半岛沿岸航行,经过对马岛到达日本九洲;二渡日本,带去了古代中国的“百工之事”,如汉字、中草药和水稻种植等许多文化和科学技术。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传播。

    1.4 一千一百四十年前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的最东边的东海之上,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被东亚诸国民众广泛朝服,佛门慈悲遍及四方,塑造了东海岛屿特有的祈福文化,有“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之说。

    1.5 六百年前明朝永乐年间 沈家门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东海岛屿繁衍了世界著名的三大渔港之一——沈家门渔港,从而开启了东海岛屿文化乃至中国海洋文化所蕴含的海渔文化。

    1.6 四百八十多年前嘉靖年间 双屿港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六横岛中间,16世纪成为亚洲最大的自由贸易港,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16世纪之上海”,港行文化在东海岛屿发扬光大。

    1.7 三百六十年前清朝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东海台湾岛,郑成功铸就了赤胆忠魂的民族精神,从而也揭开了我国捍卫海疆的征程。

    2 东海岛屿的文化特色

    几千年来,东海岛屿渔民生息劳作,他们来自不同的中国大陆区域,投身东海,栖息海岛,耕海牧鱼,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岛屿文化。同时,他们伐木为舟,勇于航海,又传播、发展、延伸了岛屿文化。概括来说,东海岛屿文化具有以下特色之处:

    2.1 独特的海上祈福文化 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着“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谚语,由此看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海文化一直是中国福文化的象征,是东海文化圈的核心区域。在这个核心区域,祈福文化是以观音文化为代表的经典形式。普陀山,既是观音道场,更是世界各地民众祈福的胜地,和谐的胜地,太平的胜地。

    2.2 中国港航文化发祥地 中华文化对海外的影响直接催生了东海岛屿的港航文化。东海群众打造舟楫、仰观天象、俯察洋流、审视风向、摸索航道、训练技能。从徐福、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从海上丝路到沈家门成为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东海的航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3 东海岛屿文化的本源海渔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群岛上生活。现今已经无法详考先辈们是先如何迁居此地的,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渔文化自此肇始。《庄子》中记载有“任公子以五十牛为饵,站在会稽山上,垂钓东海,一年后得大鱼,东南数省食之不尽”之说。从中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即东海的渔事活动已进入思想家的视野并引发深刻的人生思考,也说明在先秦时期,以东海为中心的东海渔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2.4 独特的海上儒家文化发祥地 儒家文化形成于山东的邹鲁,广泛传播于内陆。 东海群岛虽孤悬于海上,然而随着内陆居民的迁入,也随之带来儒家文化。自唐宋以来,东海儒学人才辈出,到近代终于造就了一代大儒黄式三、黄以周父子。黄以周历时19年完成的百卷巨著《礼书通故》,被学界誉为“礼学的集大成之作”。

    2.5 东亚文化的交汇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东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明州(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东海岛屿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候潮听风、提供补给还是停锚避险,东海岛屿一直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作为中间站也直接影响着东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的形成[4]。

    3 东海岛屿文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环境变化,东海岛屿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有以几个特点。

    3.1 岛屿的开发治理与消失 2001 年 5 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指出:“21 世纪是海洋世纪”。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海岛旅游,进行填海造陆等改造。然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到,过度的旅游开发严重损害了东海岛屿的宁静与平和,并危及东海岛屿文化的纯粹与本原。国家针对岛屿出台的“小岛迁大岛建”政策,有利于对岛民的统筹管理,但是与此同时也遗失了部分原生态文化。另外,由于气候因素,我国东海的一些岛屿面临着“沉没”的危险,岛屿的消失直接危及岛屿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就东海而言,浙江海岛消失了200多个,福建省海岛消失了83个。

    浙江省舟山市册子岛,因岛上南岙、北岙两平畈中间隔凤凰山,形似翻开平放的书册而得此命名。清光绪年间由朱绪曾编写的《昌国典咏》一节亦有“册子山离县城西约八十里,定海、金塘相峙,中隔横水洋,册子居中,以塞北洋之水。其东岑港,近内地;其西为西堠门,当大洋;其东南桃夭门,有桃花女山为樯,鸟栖泊之所”等记述,更有“册子自宋以来,居山者以耕凿为主,濒海者以渔捞为业,至老不识乎城市。环带大海,四时多风,夏秋尤多飓风”等记述。 册子岛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岛上自然风景优美,海洋渔村文化特色明显。但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经过册子岛以后,虽然方便了交通,促进了旅游发展,随之也流失了部分文化元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情况看,部分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后继无人,部分民间文学的记忆消失褪去,消费习俗和人生礼俗也与大陆的习惯相融合。所以,从本质上看,册子岛的开发与建设已经使岛屿文化丧失了岛屿的特性。因此,其文化传承和保护亟待加强。

    3.2 岛屿的国际争端 岛屿争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新独立国家的大量涌现、海洋资源的不断发现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岛屿争端急剧增多,争端岛屿遍布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到目前,已经彻底解决的岛屿争端数量并不多。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在近期内难以解决的,就选择搁置起来,等时机成熟后再去处理;有的直接运用军事手段进行处理,比如苏联对千岛群岛的占有。东海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海洋战略要地。该海域存在着中日双方的钓鱼岛及附近海域领土争端,以及中日东海油气田问题和中韩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和苏岩礁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东海岛屿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构成威胁。

    3.3 大陆文化与岛屿文化的交融 强势的大陆文化以及各种异质文化正以难以估量的速度和力量进入岛屿,这些强势的异质文化对于相对弱势的本土岛屿文化,被侵蚀和同化的风险逐渐加大。随着社会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东海岛屿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不可分割,因此其独特的东海岛屿社会历史文化存在着交错、变小、被削弱乃至破坏殆尽的可能。再有,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使得岛民迁出本岛,相应地带走了本土文化的根脉,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那么渊源的古文化将不复存在。

    蚂蚁岛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略呈长方形,形如蚂蚁,故名。1950年,蚂蚁岛被解放之初,岛上渔民生活极端贫困。1952年,舟山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在蚂蚁岛成立,人民公社的雏形由此产生。 1958年9月,蚂蚁岛建立起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蚂蚁岛人民公社。至此,蚂蚁岛的居民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流动,蚂蚁岛上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蚂蚁岛有外来人口7 000人左右,远远超过3 900人左右的户籍人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蚂蚁岛原本的平静。军旅作家马金星创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军港之夜》就是基于蚂蚁岛安宁的氛围之上。人口的大量迁入势必影响到土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那么本土文化是否会被同化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作出相应的举措加以保护。

    4 加强东海岛屿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东海岛屿社会历史文化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有恢复的可能。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与保护、发扬与光大东海岛屿社会历史文化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对此,提出加强东海岛屿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1)出台和调整相应政策以保护岛屿文化的安全。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可知,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岛屿的发展和岛屿文化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该重视对岛屿的治理措施,从国家层面进行相关整合,协调各方资源进行研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出适合岛屿发展、保护岛屿文化的相关措施,从而促进东海岛屿文化安全研究。

    (2)加强东海岛屿文化生态保护措施。 从岛屿地理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从岛屿保护延展到文化保护,将岛屿开发与治理与文俗旅游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实现东海岛屿文化生态保护。

    (3)建立东海岛屿文化研究的数据平台。 借助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地方政府的协助,对东海岛屿进行详细、深入、完整的地理、历史考察,完成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东海岛屿文化保护与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对于国际争端问题,可以从文化方面入手,有理有据有节地应对国际争端和文化安全的挑战。

    (4)提升我国东海岛屿文化研究的影响力。 借鉴国外对于岛屿文化的先进研究成果,利用后发优势,加速我国东海岛屿文化研究的进展。并且扩大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升我国东海岛屿文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 彭静,朱竑.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6(2):99-103.

    [3] 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9-13.

    [4] 王颖.统筹拓展东海岛屿文化研究[N].中国海洋报,2014-07-07.

    相关热词搜索: 东海 岛屿 传承 特色 保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