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新时代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汉语语言能力扶贫路径研究

    时间:2020-10-07 07:59: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内生动力是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在当前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地区还存在重政策托底,重硬件建设,轻贫困群众能力建设。在四川民族地区,还有部分贫困人口仅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语言互通能力不足,汉语沟通能力欠缺,阻碍了信息流、资金流、劳动力等的双向流动,影响贫困群众获取信息、理解政策、旅游扶贫等经济活动的参与。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大贫困人口汉语语言能力扶贫力度,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为长久脱贫提供坚实的语言可行能力保障。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语言能力扶贫;汉语;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7.009

    自2014年全国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战,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对贫困地区来说,扶贫开发是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地区存在重政策托底、基础设施建设,轻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现象,民族地区存在产业培育难,内生动力激发难的实际困难。如果对这种现象不予以重视,一旦扶贫政策调整、帮扶力量撤出,已经脱贫的贫困群众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返贫现象可能会再次出现。为了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在我们抓好脱贫攻坚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让贫困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必须抓好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要以汉语语言能力为突破口,加快民族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

    1 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汉语语言能力现状

    把语言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沙尔克于1965年提出的。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语言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群众语言选择。在四川民族地区,特别是高原藏区以农牧业为主,民众信仰藏传佛教,藏语成为多数贫困群众的语言选择,汉语沟通能力较低。以甘孜州稻城县为例,2015年稻城县121个行政村中有55个贫困村,农业人口27220人中有5028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据省“六有”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显示,稻城县贫困人口5028人(其中学龄前儿童364人)中,文盲或半文盲1178人、占比25.26%,小学2894人、占比62.05%,初中497人、占比10.66%,高中18人、占比0.39%,大专以上77人,占比1.65%。在进村入户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汉语交流障碍,广播电视等文化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了解,政治经济信息占有量少,对信息资讯没有明显需求。

    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马沙尔克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掌握汉语的程度对职业选择和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以稻城为例,稻城从北到南分为稻坝、贡岭、东义三大片区。在稻坝片区,以金珠镇为中心,城镇居民因为生活工作环境、文化教育条件相对较好,汉语交流不存在障礙;但以县城为中心,仅仅向外延伸几公里,普通村民仍然存在汉语交流障碍。在贡岭片区,以香格里拉镇为中心,在其镇政府所在地——仁村,普遍以普通话交流为主,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仁村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四川话”。这主要是因为仁村是亚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所在地,每年游客大量涌入,当地村民在与游客交往交流中学会了普通话。在东义片区,由于地处峡谷之中,气候条件宜人,为两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技能掌握较好,普遍重视教育,最先从读书走出去,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了一个22户的行政村就出现23个公务员的现象。

    从上述土著居民汉语能力情况看,以熟练使用普通话的仁村经济最为发达,金珠镇因为是县城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经济较为发达,收入明显高于本县其他区域。从东义片区,由于群众相对重视教育,公务员人数较多,本地居民参与临近地区如云南迪庆、四川凉山等对外经济活动较多,收入较高。因此,在民族地区最先富起来的大多是汉语语言能力较强的(以宗教富起来的除外)。

    2 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汉语语言能力致贫成因分析

    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以高原藏区稻城为例,全县人口藏族比例占到96%以上,贫困人口藏族比例高达99%,因此贫困人口基本都是藏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内部环境的相对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地经济文化与其他经济文化的隔膜。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低,只是在宗教活动上与藏传佛教文化聚集地如神山、寺庙等,存在宗教活动方面的交流。这种状况严重地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对于大众的传媒工具如广播、电视、电话、报纸的利用也很少。因此宗教不同、语言不通造成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文化心理的不同,人们没有勇气出去竞争。因为离开民族聚居区进入较为发达的各民族杂居区,将面临饮食、语言甚至心理等方面的重新适应,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因此,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民族地区—汉族地区”之间存在一个双向信息衰减的信息流(见图1),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汉语语言能力的匮乏导致了贫困人口缺乏外部,特别是汉族发达地区经济信息的输入,信息交流的缺乏让贫困人口不下高原、不出大山,形成双向的信息壁垒,对外部市场不了解,缺乏比较,看不到自身的差距,进而形成需求缺乏、欲望不足,最终形成脱贫攻坚的难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这种动力不足不是缺乏致富欲望,如稻城贫困人口羡慕村里好人家的大藏房、穿金戴银就是最朴素的致富欲望表现。因此,这种内生动力不足是汉语语言能力不足导致的信息匮乏、眼界不高、知识技能缺乏,最终形成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

    总体上讲,造成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障碍,由于不通汉语,在劳动力流动、与外界的就业、交流、经商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从而使脱贫较为困难。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语言能力致贫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汉语语言能力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因此他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存在融入市场经济难、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难的问题。

    3 探索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汉语语言能力扶贫路径

    “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加快了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融入更大的区域经济圈。以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子商务为例,以汉族游客为主的外来游客大量涌入民族旅游扶贫旅游目的地,以汉语为主的农村电子商务网页经济也逐步在贫困地区乡镇、村里落地生根,这些以汉语交流、汉语信息为主的客流、信息流、物资流均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汉语语言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要融入更大的国内区域经济圈,实现长久脱贫,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汉语语言学习,从而加大信息输入,改变“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思维,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而走上致富路。

    (1)拓展农民夜校等汉语学习平台,健全民族地区农民汉语教育体系。当前,脱贫攻坚改善了民族地区汉语学习条件,民族地区可以依托农民夜校、广播系统、电视电话营造汉语学习氛围,逐步开展以汉语为主的政策宣传、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等农民教育活动;可以依托民族地区学生开展家庭汉语亲子学习活动,改变贫困家庭成年贫困人口只能使用藏语的现状,增加成年贫困人口的语言选择可能性。

    (2)按照适用原则遴选汉语学习材料,培养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成年贫困人口汉语学习以熟悉政策、掌握技能、传递信息为目的,应避免汉语拼音表、字词句段篇的学校式教育,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适应为原则,遴选切实关系贫困人口利益的三农惠民政策、新型科技、市场信息的汉语信息资料,作为其汉语学习内容,逐步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3)以等级考试为汉语学习标准,鼓励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成为掌握“双语”的脱贫群众。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既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汉语学习的标准,也是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汉语的激励措施。可以将支持民族地区农牧民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作为能力扶贫的一个重要举措,由省州政府部门提供免费考试政策,并参照“職业技能和劳务品牌”培训补贴标准出台奖励措施。

    (4)以语言致富检验汉语学习成效,引导“双语”贫困群众参与民族地区语言经济。语言具有经济功能,可以创造经济价值。鼓励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学习汉语务求实效,才能在贫困人口中树立依托汉语语言能力脱贫致富典型。地方政府要鼓励并积极吸纳通过汉语等级考试的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治理,如村组干部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口,优先引导他们外出务工,优先支持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等,从而实现汉语语言能力脱贫致富。

    综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更新扶贫理念,需要注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清单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是人的整体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获得知识和信息,才能提高素质。而汉语语言能力是制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获取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闸口”,在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汉语知识信息传播渠道全覆盖的贫困地区新时代,实施汉语语言能力扶贫工程,开大知识信息双向流动“闸口”,才能改变知识水平低造成民族地区的整体人员素质技能差、能力贫困突出的现状,提高外源性扶贫政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三军,邓燕.从语言经济学看外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9).

    [2]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3]汤燕瑜.语言环境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J].区域经济,2014,(2).

    [4]任广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清单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

    [5]刘丽静,李向农.论新中国广西经济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J].学术论坛,2014,(12).

    [6]杨维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离差效应及其解决途径分析——以甘南州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相关热词搜索: 汉语 扶贫 新时代 路径 贫困人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